2022大学传统文化课的心得体会实用(9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大学传统文化课的心得体会实用一
(一)课前准备
让学生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按分组任务,分别搜集我国传统习俗以及传统节日的由来及特点;传统民居;传统文艺;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的例子或图片资料等。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周杰伦?喜欢听他的歌吗?
生:喜欢。
师:那你喜欢他的哪些歌曲呢?
生:《千里之外》《东风破》《双截棍》……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周杰伦的《青花瓷》。
播放《青花瓷》mv片段
师:欣赏完这首歌之后,你从歌词和视频中发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呢?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都说的很好。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使得《青花瓷》的中国风分外动人,作词的方文山用"素胚","仕女","汉隶"等词描绘了传世青花瓷的古朴风采,加上周杰伦唱腔柔情古朴,略带江南戏曲雏形,这首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演绎得淋漓尽致。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历史的脚步,翻开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去感悟和认识传统文化,以更好地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板书)
【讲授新课】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又有哪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呢?上节课我们已经给每个小组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任务。接下来就由各小组汇报成果。
首先,让我们有请第一小组的发言人来给我们讲述传统习俗的相关知识。
(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看着同学们灿烂的笑容,仿佛还沉浸在节日喜庆的气氛中。学生时代最期盼的莫过于过节放假,我们有各种佳节“吃”的习俗,极大地满足了“吃货们”的味觉。像第一组的同学们列举的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小组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有请。
(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听完这位同学的讲述,你们感觉怎么样呢?简直就是一名专业导游。短短几分钟,带领我们,漫步于秀丽婉约的江南楼台,观赏了浓郁地方特色的福建客家土楼,感受了“冬暖夏凉”陕北窑洞和“草原白宫”的蒙古毡房。让我们尽享中国凝固艺术之美,叹为观止。下来轮到第三组的代表给我们展示成果了。
(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第三组的同学们也是毫不逊色。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国粹:京剧和国画,以及四大名著,带有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剪纸等等。讲到传统文艺,我们又不得不重提周董的中国曲风。乍听《青花瓷》歌曲名。眼前仿佛浮现出温婉的江南水墨画,一个撑伞的人影在袅袅炊烟中若隐若现,缓缓漫步于烟雨楼台之中。诗词化歌词,伴以传统民族乐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符合了中国古典文学要求的“含而不露之美”,温婉与平和,柔美与轻巧,成功笼络无数中年歌迷。整首曲子浸染了浓郁的中国风,让我们如痴如醉,沉迷其中。
请第四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成果。
(第四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第四组的同学告诉我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儒家诚信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的中庸之道等等。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且赢得了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追崇。
【过渡】四组同学成果展示得很充分很丰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形式与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正是对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
提问:说了那么多,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呢?
2.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第一,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第二,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第三,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形成过程说明了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课件】展示河洛民俗文化庙会相关图片:捏面人;二鬼摔跤;书法——“活”龙活现;踩高跷,舞龙等等。
【问题】(1)你能找出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河洛民俗文化庙会的书法,捏面人,木偶戏,踩高跷,舞龙等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艺。大红“福”字和大红灯笼等体现了中国的尚红的习俗,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
(2)想一想,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
在今天的河洛文化庙会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祖先遗留下来的各种民间文艺。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庙会中所呈现的中国传统习俗和文艺,是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自身的基本特征,而延续至今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今天庙会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更具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文化庙会从传统文艺和传统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比如,台湾海峡两岸同胞“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过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请同学看一下两个材料。
2.传统文化的作用
【课件】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和谐社会并非没有差别,而是和而不同;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有效疏解人民内部矛盾、有力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社会和谐,最主要的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习近平《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夯实社会和谐之基》
【问题探究】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封建神化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2)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学生自由发言)
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问题】同学们,知道“十二孝”的故事吗?
【小故事】刻木事亲(课件展示)
【课堂讨论】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养老等积极的一面,对此我们要继承与发扬。
“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课堂小结】学完本节课后,同学们都收获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本节课知识结构图)
【教师寄语】中华民族经历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今天我们已经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要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中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长风破浪会有时”,就一定能够再创中华文化明天的新辉煌!
【巩固练习】
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进入《论语》,又以感性的方式,并且借助熟悉的传播学的东西,把《论语》解释成当今的故事。这体现了()
a.继承传统文化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c.必须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
d.传统文化只能借助现代传媒弘扬
2.“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较大的包容性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d.鲜明的民族性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节日,近年来,随着洋节的兴起,在许多青少年中年味越来越淡。但在许多国家中,中国的春节却越来越受到欢迎。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年味”变淡的看法。
答:(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年味、年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应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交替而与时俱进。春节某些习俗的改变,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是必然现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因此西方节日在国内盛行,“年味”变淡,也是正常现象。
(3)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还必须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以增强民族凝聚力。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年味”变淡的看法。
2022大学传统文化课的心得体会实用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听了专家们的真诚讲座后,在座的老师都留下了感动的眼泪。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更加坚定一颗对父母的孝心,对师长,对朋友的恭敬之心。听完讲座,我的心里是沉甸甸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对照弟子规,自己身上太多的缺点,很多都没做到过,没有想到过。回来后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过错。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我想起了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幸运,有幸学到传统文化。曾经的有恃无恐、狂妄等等阻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万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体悟。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更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身作则,努力践行。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身为一名老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
2022大学传统文化课的心得体会实用(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