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红色故事心得体会及感悟 讲一段关于河南的红色故事(五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河南红色故事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嵩山分为东西两支,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二山的历史由来已久。太室山下有启母庙,庙前有启母阙,庙后有启母石。相传大禹受命继父治水,禹因治水心切,凿山不止,连吃饭都不顾,和妻子涂山氏女相约送饭以击鼓为号,涂山氏女听到鼓声才来送饭。禹在凿山时化作一只大熊,力大无比。一次正干活时不小心一块石头滚下去击响了鼓,涂山氏女听到鼓声忙来送饭,一眼看到禹是只熊,惭愧难当,扭头就跑,大禹急忙在后追赶,追到太室南麓时,涂山氏女差不多化成一块大石头。此刻涂山氏女已身怀有孕,禹便向巨石大声哭喊:“还我儿来!”只听得山崩地裂一声轰响,巨石开裂,跳出禹的宝贝儿,取名为启,所以这块石头就叫启母石。涂山氏女化作石头后,她的妹妹又和大禹结了婚,住在太室山西边的一座山下,抚养夏启王长大成人。古代妻子又称为室,所以禹的第一妻子住的山就叫太室山,第二妻子住的山叫少室山。少林寺一定是因为坐落在少室山阴的茂盛丛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太室山东西起伏,奇峰相连,雄深高大,气概宏伟,犹如黄河南岸的一座天然屏障,护卫着夏代的都城--阳城,故有中岳如卧之说。太室主峰叫峻极峰,海拔1494米,古来就有“嵩高峻极”、“峻极于天”的说法。朋友们能够想一下,华山是立着的,它高2160米,泰山是坐着的,它高1545米,嵩山在躺着卧下时还有1494米,那样它立起来该有多高呢?因为清朝乾隆皇帝曾在峻仍峰上赋诗立碑,所以峻极峰又名“御碑峰”。峰顶平敞生动,犹如宝幢之盖,四周群峰相向,惟中居高巍,一览众山小。假若你登峰远望,南有箕颍,山河拱卫;西有少室,争艳夺魁;东视群山,谷幽峰奇;北望黄河,一线连天处,即是古老的伊洛河三角洲、河图洛书的出处,我们华夏6020xx年古老文化的发源地。峰岳绵延,云雾围绕,耳听松涛阵阵,眼观山花烂漫,置身这种气氛之中,朋友,你该有何感想?倘若你在夕阳西下时观嵩山,那更是彩霞四射,瞬息万变,河山壮丽,气象万千。嵩山是历代封建帝王、达官显贵、骚人雅士游览祭祀的地点。历代游人,凡来嵩山参观者,攀登极峰的,粗略一算,也该有30多个帝王到过嵩山封禅览胜。历代文人墨客,游览胜景之后,也挥毫永叹,留下了许多石刻墨迹。太室36峰中有一个万岁峰,其来历一定是汉武帝登高山时,随贺官员在这个地点三呼万岁之声,回荡山谷,此起彼伏,部下吹捧说是山呼万岁,史称“嵩呼”,皇帝老子心潮澎湃,龙心大悦,遂命名此峰为“万岁峰”。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驰名的女皇,她曾几次到嵩山禅祭游览,加封中岳,
武后天册元年(695年),武则天嵩山峻极峰建筑“登封坛”,次年又一镒登上峻极峰加封中岳,并在坛的东南立碑一通,碑文内容是武则天的自我歌功颂德,叫“大周升中述志碑”。为了纪念她登嵩山封中岳这一隆重典礼,武则天诏令改当时的嵩阳县为“登封县”,即现如今我们所在的登封市,改阳城县为“告成”,即现如今的登封市的告成镇,以显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
刚不久我们说的是宏伟壮丽的太室山,现如今我们再说说气概险峻的少室山。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4米,是全部嵩山山脉的最高峰。因金末宣宗曾屯兵少室山顶,抵抗元兵,故又称为“御寨山”。要说少室山势,那真是群峰争艳,千奇百异,有的拨地而起,有的逶迤绵延,有的像猛虎长啸,有的似雄狮初醒,峰峦参差,峡谷纵横。从山南北望,一组山峰,互相叠压,状如千叶舒莲,所以唐人有“少室若莲”之说,现如今老百姓称为“九顶莲花山”。驰名中外的古刹少林寺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坐落在群山围绕之中,山色绝佳,风景如画。站在少林寺南望,少室山崭然若屏,高峰之下自西向东,并列着五座山峰,依其形态,称之为棋、鼓、剑、印、钟。在剑峰的西侧,有一大块像刀削般的巨大石壁,雨过天晴之际,光洁耀眼,好似皑皑的白雪,这一定是嵩山八大胜景之一的“少室晴雪”。少林寺山门前,有一条少溪河,潺潺流水,绕寺而过,河里布满了嶙峋多姿的巨石,千姿百态,各具风采。朋友们请往那边看,少林水库南岸的断崖上,有一个“石和尚”,对,光着头,面北端坐,曳冠楚楚,真是惟妙惟肖。我们叫他礼宾和尚,客人们来去少林寺,都托付他负责迎来送往。别看我们这个地点看少室山这样险峻,上到山顶,却是宽平如寨,还分高低两层,称为“大寨”、“小寨”,大小寨四周有四天门之险。这个地点既是古和隐居避世的地点,又是历来屯兵之所,现如今山顶还有大、小饮马池和石碾、水柜及其他建筑遗址。
嵩山是世代相传的风水宝地,也是儒、佛、道三教荟萃共存之地,是我国宗教活动的重要地区。嵩山寺院林立,风景秀丽,72峰,峰峰著名,72寺,寺寺有故,寺相连,各有奇景,个时期建筑的不同作风的寺、庙、宫、庵、观、寨、台、塔、阙、石碑、书院等。文物古迹遍布,书法雕刻满山,更有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点缀着各个景区景点,真是美不胜收。
(嵩阳书院)
各位团友,我们现如今来到了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下的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朝时改名“嵩阳观”,唐朝改为“奉天宫”,五代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宋朝改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解经典的教育场合。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有1700余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1000多册。比较贵生的书有《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等。它是一所历史长久,规模宏敞的官办书院,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共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宋代大儒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都在此讲过学。
嵩阳书院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十三年重建。现存书院的基础布局,大体保持了清代的建制。有房舍近百间,面积10000多平方米。中轴线的主要建筑,从大门到藏书楼,前后五进院落,最前为卷棚大门三间,正楹为先圣殿,次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来为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学斋”书舍等。全部书院建筑与寺院相比,别有风采,大多是滚脊硬山,灰筒瓦,出前檐,古朴典雅,廊庑俱全,巍然壮观。
嵩山的历史长久,嵩山的故事多,嵩山的自然风光更是千姿百态。当你登上嵩山之巅极目远眺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时,那扑面而来的不正是我们民族古老文明的雄风吗?五岳中泰山的雄,华山的险已给你留下了深入的印象,那样嵩山呢?它给你的不正是华夏民族6020xx年文化的风采吗?
各位团友,嵩山的此结束,感谢大家,感谢大家给予的合作与支持。中国有句古话叫“两山不能相遇,两人总能相逢”,期盼再次相会,感谢!
最新河南红色故事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灵山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距今有1500余年历史,为佛教传入中国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其地山势奇伟,林木葱茂,寺宇掩藏。千年古刹灵山寺旁依少华山,唐朝起寺院改为“灵山”。该寺地处豫鄂两省之间,是官营建的寺院之一。信阳灵山寺初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720xx年)皇姑故后,圣上前往降香,封为“国庙”。相传唐朝有一县令弃官出家,长途跋涉,到印度学习佛法,学成后返回灵山寺传经讲法。唐玄宗时曾被封为国庙。北宋·仁宗年间,有灵然禅师上奏圣上,国母信仰佛教,批该寺三年公粮(每年两万七千两银子)重新进行修建,宋元祐二年(1087年)复修,明朝人张仲简有碑记。元朝仁宗,延佑二年(1320xx年)又建。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增建佛殿及钟鼓楼台。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塑造白石佛像三尊、罗汉一堂,至武宗正德二年冬(1520xx年)落成。
据有关资料记载,灵山寺僧属临济正宗支派。这座寺院由金鼎(又名少华山)、大寺、中、南、北、马放沟等六部分组成,原有殿宇一百六十多间。朝拜、降香鼎盛之年可达三十多万人。灵山寺建筑布局结构严整,六座大殿依山势呈梯形由低到高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现有六间前大殿、三间祖师殿、五间大佛殿、三间法堂、五间祭仙宫、五间五星殿、共计三十间。六座大殿分别供有各种仙佛造像:欢乐殿供关公,祖师殿供达摩,大佛殿供释迦,法堂供罗汉,祭仙宫供上、下八仙,五星殿供玉皇大帝和魁星。显示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清道光八年(公元1820xx年),寺院被水冲倒,后经不断修缮,至民国20xx年(1920xx年)恢复旧观。此后兵连祸接,毁多修少,日渐萧条。
“文革”期间,各种佛像砸毁贻尽,金鼎殿宇全部拆毁,唯“圣寿禅寺”四字保存至今。山门匾额为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笔所写。1995年有僧尼35人。“文革”时,文物被毁,大部分填埋在一莲池大坝下,僧尼有的还俗,有的被编为董寨林场职工。1978年,灵山寺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遭破坏的文物开始修复,僧尼陆续回归。1985年恢复三月初一庙会。
灵山寺佛缘
位于信阳市罗山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山上共有七寺三庵,包括灵山寺、金顶寺、中佛寺、白佛寺、
河南红色故事心得体会及感悟 讲一段关于河南的红色故事(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