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于兰州市强省会心得体会范文(7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1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兰州市强省会心得体会范文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_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汉昭帝始元六年,又置金城郡。汉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汉安帝永初四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320_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620_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统一中国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20_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又改为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复改为金城郡。唐肃宗乾元二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唐宣宗大中二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又被吐蕃所占。

在北宋宋真宗、仁宗年间,党项族屡败吐蕃诸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党项元昊击败吐蕃,占领河西及兰州地区。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廷内乱,调军攻夏,收复兰州。此后宋夏隔河对峙,时相攻伐。

南宋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兰州在宋廷统治半个世纪后,被金将宗弼(即金兀术)攻占。此后兰州虽曾在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宋收复过,但旋即丢失。因此,南宋后兰州又进入了金与西夏新一轮的争夺之中。直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占领兰州。

兰州全景(2)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战败元军,攻取兰州,次年置兰州卫,洪武五年置庄浪卫;建文帝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率甘州中护卫移藩兰县(兰州),以三分军士守城,七分军士屯田,加之东南诸省移民不断移兰屯垦,兴修水利,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时兰州“城郭内外,军民庐舍不下万馀区”。

对于兰州市强省会心得体会范文

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区南侧的皋兰山北麓,是一处“林木葱郁花草香,雕梁飞阁泉瀑鸣”,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遐迩闻名的陇上胜地。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为主,海拔1,600多米,占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来的建筑群10余处,1,000余间,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现存最早的一所建筑“崇庆寺”内的“金刚殿”,系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所建,距今已有600余年。其余建筑群均系清末陆续重修。

五泉山中峰高处为古建筑群。从山门沿中间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刚殿、大雄宝殿、万源阁、文昌宫、地藏寺、千佛阁等古庙宇依山就势排列,层层相叠,以石阶亭廊相连。中峰两翼为东西龙口,五泉沿东龙口——文昌宫——西龙口一线呈弧形排列,悬于山腰。各泉间又以石阶栈桥和亭阁四廊相连。

五泉山

五泉山可分西、中、东三路游览,三路均有楼台亭阁、长栈虹桥、清泉飞瀑,但布局各异,自成体系,各有独到之处。

若从西路前行,第一个风景点为“翠幽新圃”,圃内有梅花洞,洞内有几汪清池,几丈回廊,一座凌波轩,一座八角亭,一座地下游艺场。池中飞檐红柱的倒影,和青幽山色相映,景致优美迷人。循西长廊而上,有一形似一轮初上新月的小亭,名“半月亭”,穿半月亭即到企桥,五泉之一的“惠泉”就紧依在企桥边。泉圆形,四周绿树掩映,芳草环绕,泉水清澈见底,味甘甜,宜于烹茶,且有灌溉之利,非常实惠,故名“惠泉”。

离开惠泉,踏着一道道青石阶回旋而上,就到了久负盛名的“嘛尼寺”。这里古槐浓郁,寺院清幽,一排悬楼横压寺门,东为瞰霞楼,西为延月楼,楼下前方有依依径、仄仄门、重重院、叠叠园、曲曲亭,小巧玲珑,曲折有致。出嘛尼寺,向高处继行,只见一面削壁上有涓涓清瀑直泻壁下一汪清潭中,这便是西龙口。这里距甘露泉很近。“甘露泉”是五泉中最高的一眼泉,地处文昌宫西边,孤亭掩护,源流纤细,久雨不淫,大旱不干,饮之犹如甘露。相传此泉合“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之意而得名。

出甘露泉就到了文昌宫。宫东侧有一垣花墙,其花瓶状小门的门楣上,大书着三个淡灰的隶字——掬月泉。此泉和其它几眼泉迥然不同,说它是泉,其实更象井,泉水聚在一眼井样的深洞中,距地面深约1.6米。每逢月夜,月影直投泉心,如掬月盘中,“掬月”雅名由此而来。这里还是西、中、东三条上山路径的汇合处。

与文昌宫毗邻的是旷观楼。登楼俯瞰,兰州市容尽收眼底。楼下有一深约10米的古洞,洞底聚有一汪泉水,水底布有花石瓦砾,这就是五泉中的“摸子泉”。常有信男善女钻进洞中,用手在泉水中摸索,摸着石头则得男,摸着瓦片则生女,刘尔炘曾在洞门口书一对联,嘲讽这种迷信行为是“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

出旷观楼榜着山岩再向高处登攀,就到了千佛阁。它修筑在东龙口的

千佛阁

飞瀑上面,气势雄伟壮观,地形险要惊人,为五泉山最高的建筑物。凭栏下望,只见东长廊凌空而下,跨重岩,绕清流,环亭榭,把半壁园林团团围起,象捍卫林泉的长城。

迈出千佛阁沿东长廊缓步而下,就到了子午台和八卦台。这儿上临东龙口,下濒蒙泉。仰视可观东龙口飞泻而下的瀑布,俯瞰则可饱览五泉之冠的“蒙泉”。“蒙”为卦名,是六十四卦之一,坎上艮下,坎为水,艮为山,用“蒙”字概括东谷面貌,含山下有险之意。明人李文曾有诗赞美蒙泉:“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

由东长廊西望,在那高耸、陡峭的青云梯下有一个四角钟亭雄立山腰。亭内悬挂一个高约3米,口宽2米,计重10000斤的泰和钟,系金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由待鉴镐监视铸造。此钟造型雄伟,声音洪亮,所铸铭文,清晰可辨。原悬于普照寺(兰园旧址)钟鼓楼,为兰州最早的金石文物之一。解放后移置五泉山,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从钟亭而下,过万源阁,大雄宝殿,就到了“金刚殿”(即明崇庆寺中殿)。大殿系歇山式屋顶,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结构精巧,气势庄严。殿内原塑四大金刚,今已荡然无存,只有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铸的一尊铜接引佛和铁筹的莲花基座尚存。佛像高5.3米,围阔2.7米,重20000余斤,站立在莲花铁座之上,面目丰腴,微露笑容,衣褶清晰,左手托钵,右手轻扬,似向中外游客致招手礼。

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南,皋兰山北麓。层楼叠阁,沿山铺阵,溪流如带,绿树掩映,好一派清幽山色。五泉山因山上有五眼山泉而得名。相传武帝时,霍去病西征匈奴,曾屯兵此山,士卒疲渴,霍去病“着鞭出泉”。这五眼泉至今犹在。一为甘露泉,在文昌宫西边,孤亭掩蔽,清泉涓涓,久雨不淫,大旱不干,饮之如甘露。二为掬月泉,在文昌宫东面,泉宽约尺许,深约五尺,形如井状,中秋之夜,月出东山,这里得月最早,月影投泉心,如掬月盘中。三为摸子泉旷观楼下的摸子洞中。

过去善男信女,用手在泉水中摸索,说摸着石子的生男孩,摸着瓦片的生女孩。清末学者刘尔欣曾在洞口书写一联,嘲讽这种迷信行为是“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四为蒙泉,在东龙口下。这里悬崖凌空,有瀑布泻下,如挂练,如扬丝,坠入乱石丛中,溅起无数明珠,流到草坡间,积成一片明镜。“蒙”为卦名,寓意东谷山下有险之意。五为惠泉,在西龙口下的企桥南端谷底,泉圆形,水净沙明,清澈见底,味甘美,宜于烹菜,且有灌溉之利,有惠于民,故而得名。

五泉山是兰州市内著名的名胜之地,在唐,宋时代这里就建有寺庙,后毁于兵火。有建筑一万多平方米,其中崇庆寺、嘛尼寺、卧佛殿、地藏寺等多系明清时代建筑。古建筑群多集中于中峰。进山门沿中间通道直上,殿宇层叠,楼阁错落,甚为壮观。中峰两侧为东西龙口,幽谷之中清泉吐翠,林荫如盖,廊榭亭阁环绕。

东龙口利用山泉之水,新建了碧波荡漾的莲池和逶迤池上的九曲桥,池边伫立二龙戏珠釉壁。240多级,97盈的长廊盘旋而上,将东龙口与中峰连通。西龙口依山就势,建成高阁横秀,飞泉挂碧的“小蓬莱”

对于兰州市强省会心得体会范文(7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