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数学问题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研究心得体会(6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研究数学问题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首先,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其次,我们应清楚“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其三、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几点: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因此,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王丽英老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研究数学问题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小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本事。毕业总复习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所以,在具体实施前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
经过总复习,引导学生力求到达:
1、比较系统、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方程等的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本事,会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力求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必须的速度。会解简易方程。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已经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单位之间的化聚和名数的换算。
3、牢固地掌握所学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相应的表象,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所学集合形体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图形实际问题。
4、掌握所学统计初步知识,能正确地绘制(一般是半独立性)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正确理解统计表(图)并能根据图表信息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正确地解答有关平均数问题。
5、牢固掌握所学常见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答相关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本事。
6、结合总复习,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1、学生分析
小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构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到达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可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小学阶段最终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全面复习和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总复习更具有重要意义。
2、教材分析
教材总复习的资料不仅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资料教学质量的高低涉及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根据教材编排,大体上可将复习资料分成4个部分。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部分,
(1)数的认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常见的量。
(2)数的运算。包括运算的意义,估算,计算与应用,运算律。
(3)代数初步。包括用字母表示数,方程,正比例,反比例,探索规律。
第二部分:空间与图形部分,
(1)图形的认识。包括线与角,平面图形,立体图形,观察物体。
(2)图形与测量。包括长度,面积,体积。
(3)图形与变换。
(4)图形与位置。
第三部分:统计与概率部分,
(1)统计。包括经历统计的过程,提出一些问题,收集数据的方法,各个统计图的特征,平均数的意义等。
(2)可能性。包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等可能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
第四部分: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是梳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用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列表,画图,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
教材的整个编排资料丰富、详细,系统性强,力图经过全面整理复习,促使学生到达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熟练基本技能,发展思维本事的目的。同时,力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本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由于复习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资料进行再学习,所以,学生原有的学习情景直接制约着复习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习对象和复习时间来确定复习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习阶段共计44课时,复习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与代数部分(20课时)4月13日——5月8日
数的认识(包括开始的整理)(6课时)
数的运算(7课时)
代数初步(5课时)
机动(2课时)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17课时)5月11日——5月29日
图形的认识(6课时)
图形与测量(4课时)
图形与变换(3课时)
图形与位置(2课时)
机动(2课时)
(三)统计与概率部分(5课时)6月2日——6月5日
统计(3课时)
可能性(2课时)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2课时)6月8日——6月9日
(五)综合训练6月10日——6月16日
1、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改善工作作风,改善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益。
2、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编排体系及意图,把握单元、期末、升学考点,做到有的放矢。
4、按照教材总复习的编排,分块分课时复习,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回顾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力求比较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查漏补缺。
5、适当组织一些综合性练习(历年统测),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本事。
6、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知识缺漏,组织学生
研究数学问题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研究心得体会(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