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第二集心得体会及感悟 岳麓书院第二集心得体会及感悟怎么写(六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岳麓书院第二集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岳麓书院坐落在风景胜地岳麓山清风峡口,在岳麓书院的前门上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洵的字镌刻而成的。为什么说岳麓书院是“千年学府”呢?因为岳麓书院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1027年了,它历经千载,办学不已,所以有“千年学府”的美称。岳麓书院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的人才,是湖湘学派、宋明理学的发源地。它在历史上几度辉煌,受到皇室重视,成为中国古代一所颇有影响的高等教育机构,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及睢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从前门走进来,可以看到赫曦台,这是古时候酬神演戏的舞台。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时候,常常很早就爬起来跑到岳麓山顶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欢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后来张拭就在这里修了一个台,取名“赫曦台”。
大家来看一看这台中屏风上绘着的岳麓书院平面图。岳麓书院占地25000多平方米,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排列着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和御书楼;在中轴线的西边建筑有供读书之用的教书斋和供休息赏玩的园林碑廊;在中轴线的东面建有供学子食宿的半学斋和奉祀古圣先贤的文庙祠堂。
我们现在来到了讲堂。在公元976年书院初创之时即有“讲堂五间”,是讲学的中心场所,后来因为朱熹写了“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石刻,所以又称“忠孝廉节堂”,大家看到的是清朝重修后遗留下来的建筑。
请大家抬头看看这块“学达性天”匾,这是康熙皇帝御赐的,这里说的性是指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人的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这块匾是康熙皇帝对岳麓书院理学教育的表彰。那么有朋友会提出一个问题了,“理学是什么呢?”对了,这位朋友说对了,理学是儒家学说发展演变到了宋朝时的一种称法。理学的开山鼻祖是我们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颐的老先生,而发展壮大理学思想的则是著名的程颐、程颢两兄弟。
二程兄弟为了把理学发扬光大,在洛阳设坛讲学,一时门庭若市。当时有个南方学者叫杨时专程前往求学,时值隆冬,大雪纷飞,两位老师正在午休,杨时就恭敬地站在房檐下,直到老师醒了,他才执经问教,而屋外雪地里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足樱当杨时学成南归时,程颐目送并且非常高兴地说:“吾道南矣”。“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教育大家应谦虚谨慎,勤奋好学,而且是理学南传的一个标志。从那时起,理学通过杨时传到江南,并发展为“湖湘学”等多种学派。所以后来乾隆皇帝御赐“道南正脉”匾悬挂于此,用来表达岳麓书院是理学的正宗之传。
通过参观这两块御赐匾额,进一步了解了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其实在晚唐以后,虽然书院日益成为有别于官学的一种教育机构,但其办学的规模、层次不尽一致,同样都叫书院,有的仅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甚至学前班,而岳麓书院是高层次的书院,它的讲学者多为全国名流大师,而学生也要经过考试和推荐才能选拔入学,像“千年学府”、“四大书院”之类美誉,对于岳麓书院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要知道,岳麓书院比法国的巴黎大学早280多年,比英国的牛津大学也要早300年呢。
好,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讲堂中间,老师授课的讲坛上会摆设两张椅子,而不是今天的一张椅子?请大家动动脑筋,猜猜看。
参观完御书楼之后,沿回廊右转,发现在草木掩映之中有一片青墙黑瓦的小院落,这里是奉祀理学大师及岳麓书院培养的部分高足生徒的祠堂,,大家看见的船山祠是纪念著名的学术大师、思想家王夫之老先生的,他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王夫之不到20岁就进岳麓书院读书,深受当时山长吴道行经世致用的传统学风影响,他后来结社著书,评议朝政,又在衡阳揭竿起义,举兵抗清,直至晚年以笔杆为武器,潜心著述,无一不是岳麓书院“经世致用”的传统精神的最好体现。
岳麓书院之所以人才辈出,湖南之所以人才辈出,都与岳麓书院“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密切相关,也都是“经世致用”四个字的最好体现。一个人要想有经天纬地之材,救济万民之心,则必须要在少年时刻苦攻读,完善自我。岳麓书院内广种桑树,就是提醒每一位学子都要像春蚕一样埋头苦学,终生不辍;讲堂四壁上石刻的院规就是要规范每一位学子的思想、品格乃至言行举止;书院内“实事求是”,“道南正脉”等匾额也是在告诫每一位学子都要牢记儒家传统中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优良风尚。但埋头苦读、修身养性就算是人才了吗?不是,人才不是知识和道德的容器,他必须具有胸怀万民之心,回报社会之志,岳麓书院“经世致用”的传统教育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位学生将知识取之于书,用之于民,只有那济世救国、奋不顾身的学生才能在岳麓书院永远受到尊重和怀念。
正因为岳麓书院本着“经世致用”的教育原则,千百年来,它为社会、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值得永远缅怀的精英。如抗金名将游九功,改革先驱陶澍、魏源,清代“中兴之臣”曾国藩、“民族英雄”左宗棠,直至后来的谭嗣同、杨昌济、蔡锷、陈天华、_、刘少奇等三湘俊杰,无一不是岳麓书院“经世致用”精神的伟大实践者。
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想必已经看到了我们湖南的改革日渐深入,长沙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这何尝又不是“经世致用”的最好体现呢!岳麓书院辟出这样一片宁静的院落,供奉理学大师和“经世致用”的圣贤,以便后人瞻仰,实在是要告诉每一位参观者,经世致用,回报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可喜可贺的是,“经世致用”已被市政府定为我们长沙精神的组成部分,这既是对我们长沙人民过去贡献的一个总结和肯定,又将更加旗帜鲜明地指导我们每个市民努力参加到改革的大潮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想必大家参观到这里,已经体会到了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真正魅力之所在了吧!
最新岳麓书院第二集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各位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能陪伴大家一起游览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长沙市面上湘江西岸的岳麓山,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胜景.岳麓册集名院、名亭、名寺、名宫、名泉、名木于一体,自然风光奇、珍、幽、美,人文景观独、特、亮、丽,清风峡、爱晚亭、麓山寺、白鹤泉、蔡锷墓、黄兴墓、禹王墓、云麓宫、岳麓书院等近百处景点,处处诱人。
现在,来到的是岳麓山的核心景区——清风峡。这里林森繁茂,绿树成阴,溪涧绕流,三面倚峰,景色美中夹秀,令人陶醉。从清风峡到山顶,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次森林,共有植物977种,其中555种为野生种子植物,奇花异草,随处可见。据专家统计,山中有许多古树名木,稀有濒危树种有皂夹、银杏等。整个岳麓山上,树龄最大的是位于古麓山寺的一株罗汉松,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次是云麓宫旁边的古银杏,树龄超过1020xx年;季军则是古麓山寺前门的元代樟树,树龄在720xx年左右。另外,在爱晚亭周围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枫树。最有文化特色的当属岳麓书院里的古桑树和古槐树,因为古代人将读书的地方称为“桑槐之地”,因此院内遍栽这两种树木,形成了特有的植物文化。据统计,长沙市的氧气供应量,有五分这一来自岳麓山的草木,真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天然氧吧!101贝考导游证考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岳麓册虽然不高,但确是一座文化底蕴浓厚的名山,山上列为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15处。麓山寺之古,岳麓书院之深,云麓宫之清,黄兴、蔡锷墓之烈,无不令人神往。所以也有人称岳麓山为“人文名山”。
在清风峡口,高耸着中国中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爱晚亭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972年,创建者是当时的岳麓书院山长、大学者、教育家罗典。过去,清风峡中遍布枫林,所以罗国营企业定亭名为“红叶亭”,又叫“爱枫亭”。后来湖广总督毕沅觉得这里的景色十分切全诗人杜牧的那首诗《山行》,就更名为“爱晚亭”了。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确,到了晚秋时节,岳麓山山顶云雾缭绕,爱晚亭四周枫叶红如火、艳丽如炽,将诗中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可以看到爱晚亭的全貌了。它坐西朝东,四周山峦耸翠、怪石嶙峋,左右溪漳环绕,山、树、溪、石各展风流。
爱晚亭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典攒尖顶亭子。它有两套顶棚,称为“重檐”,显得气垫雄浑;它的屋顶采用四条斜脊,称为“四披”,表现稳重端庄之美;攒尖顶使得亭子有一种向心的凝聚力。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理”、重“立身”、重“中庸”、重“大一统”等儒家思想在古建筑学上的体现。同时,亭子的檐角呈反凹曲线向上飞翘,使原来厚重下沉的有了一种活泼、飘逸的感觉。加上丹柱碧瓦、白玉护栏和彩绘藻井,全面展现了这座百年名亭的古朴之美。
爱晚亭既是名胜古迹,也是革命圣地。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和工工作期间,经常同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挚友一起登临爱晚亭,“指点江山,激扬发字”,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当时的新民学会成员周世钊老人回忆这段时光曾经赋《踏莎行·秋日游爱晚亭》一首:
碧涧鸣琴,红林供画,一山秋色多潇洒。为寻旧迹上芳亭,早接英风忆黉舍。
身在山中,心忧天下,凭栏熟计连朝夜。菜根为饭草作鞋
岳麓书院第二集心得体会及感悟 岳麓书院第二集心得体会及感悟怎么写(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