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老舍与老舍的伦敦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24年9月14日,一艘来自远东的客轮慢慢驶入泰晤士河,停泊在蒂尔伯里码头。疲劳的旅客们忙于收拾行李上岸。在这些旅客中,就有时年25岁的老舍。他受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邀请,独自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将要在异国他乡进行为期5年的任教生涯。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京派”作家之一,老舍以其作品中的“京味儿”受到大众认可。老舍出生于北京,后辗转天津、上海、济南、青岛等多个城市工作、生活。抗战爆发后,老舍逃出北平沦陷区,来到重庆北碚,并曾赴美讲学。1949年以后,老舍定居北京。然而,老舍生命中的一段异国工作与生活经历,却鲜有提及。这段经历,不仅使老舍感受到一个老牌欧洲工业强国的傲慢与偏见,对老舍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老舍是一位出生于清末民初的满族人。晚清以降,大多数满族人已经从先前的权贵阶层迅速沦落至最低生存线。许多人不得不靠沿街乞讨、捡垃圾或者充当人力车夫度日。在汉族人口占有压倒优势地位的中国,“种族革命”成为推翻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最便捷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民众往往被旨在鼓动种族革命的前八个字感染,而把更重要的民主制度建设意味的后八个字置于脑后。
辛亥以降,许多满人因成为“排满”口号的牺牲品而惨遭杀戮。留下来的满人,尽管做好迎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心理准备,但他们缺乏必要的谋生技能。靠一技之长残喘度日的满人发现,要克服社会普遍认为的他们不属于中华民族的意识偏见,融入到时代氛围中,只有在生活习惯方面尽量“去满族化”,淡化民族色彩。
老舍幼年感受到的社会对满人的歧视,一方面塑造了老舍敏感的民族心理和长期的精神压抑,使老舍在前半生坚持不在公众面前谈及自己的满族身份;另一方面,也使老舍始终关注车夫、巡警、艺人、工匠、**女、小商贩这一类带有民族及历史特殊性的弱势群体的
伦敦的老舍与老舍的伦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