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技能论坛心得体会总结 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关于乡村振兴技能论坛心得体会总结一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聚力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打造能力过硬、堪当重任的坚强战斗堡垒,使之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首要的是突出政治功能,全面提升其组织力。基于此,我区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基层组织“红色细胞工程”,抓基本、补短板、强功能,使每个支部既能“安营扎寨”,又能“攻城拔寨”。一方面,聚力“强规范”,大力推进基层支部达标建设和星级创争活动,全面提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聚力“强作用”,探索建立党委抓牢支部、支部严管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一突出四联动”机制,最大化释放组织正能量。
一名党员一盏灯,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作为处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最基础、最坚实的力量,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如何,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能否落地见效。我区着眼选、育、管、用四个环节,构建全链条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生力军。突出“引源与疏流”,实施村干部“513”雁阵培育计划,拓宽“头雁”“强雁”“雏雁”来源,分层建库、系统培育、动态管理,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根基。突出“培强与推优”,创办以xx村为代表的首批“乡村振兴学堂”,为村干部定期“充电赋能”,提升干事能力、发展智慧与政治境界。开办融媒体直播专题访谈栏目,通过发掘和讴歌乡村振兴实践中涌现的先锋人物,凝聚基层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正能量。突出严管与厚爱,制定村书记“县乡共管”制度,建立村干部“双向激励”机制,引导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的人才效应。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归根到底,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为了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方针,我区积极运用“党建+”模式,在推进脱贫攻坚、兴办民生实事、加强基层治理等方面靶向发力,推动“党建”与“惠民”相融共进,实现“1+1>2”效果。聚焦“党建+精准扶贫”,组建“决胜小康”群众工作团,分赴各乡镇街道,帮助后进薄弱村理思路、引项目、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改善落后面貌,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聚
焦“党建+特色产业”,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支部+电商”等模式,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产业发展的领导者、推动者和服务者作用,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发展缺门路、农民增收渠道不阔等问题,着力实现“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聚焦“党建+基层治理”,深化推广“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村级事务清单管理”“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等“书记领题”项目,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关于乡村振兴技能论坛心得体会总结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青岛西海岸新区推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文件精神,立足镇情实际,制定琅琊镇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我镇实际,结合区域特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为重点,坚持党建引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琅琊文化特色,壮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共同进步、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融、田园家园乐园全民共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
到2020年,琅琊镇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精品渔业、现代旅游业和绿色农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扩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增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产业融合效果显著、生活环境优美宜居、乡风民俗文明淳朴、乡村治理民主法治、农民生活富裕幸福的目标基本实现。
>
(一)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一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盘活土地资源要素市场,加快农村资源变资本步伐,拓宽农村融资渠道。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定出台土地流转指导性意见,引导适度规模有序流转土地,探索设立“土地银行”,做活土地文章。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允许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宽集体和群众增收渠道。
二是构建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围绕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规模适度经营,围绕“一村一品”定位,精心打造红枫林、映山红、蓝莓园等特色产业基地。实行“企业 互联网 农户 老手艺”运行模式,整合农产品生产、交易市场及农村电商资源,重点发展琅琊鸡、玉筋鱼等传统特色农产品。大力推广海洋牧场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优化海水养殖布局,加强近岸海域水产养殖监管,建设优质水产品生产供应区;结合琅琊港一级渔港规划,加强陆海统筹;改造提升西杨家洼、胡家山码头,发展精品休闲渔业;实施远洋捕捞,促进海洋经济走向“蓝、深、高”。借助山、海、岛、湾等优质自然资源,引导发展以台西头、斋堂岛村为龙头的民宿旅游村,打造村、山、岛一体的滨海旅游带。推进黄道山秀水田园综合体建设,开发好一批地方小吃,培育好一批优质农家乐,打造休闲旅游产业基地。全力服务保障好中稷海洋科创小镇、青岛海投集团渔岛风情民宿旅游开发等文旅项目建设,构建琅琊全域旅游大框架,全面开启旅游产业发展新篇章。
三是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继续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政策,对已脱贫享受政策的贫困户一定时期内“原有扶贫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确保稳定脱贫。严格落实“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持续开展“入户大走访”活动,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将新产生的返贫户及时纳入扶贫体系,落实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大产业和就业扶持力度,着力做好劳务对接,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坚持扶贫先扶志,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消除精神贫困,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四是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从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因村制宜,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实行一村一策,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围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民宿开发、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等业态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研究出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利用集中培训、相互观摩、外出考察等方式,提高村干部适应市场、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推进村集体资产和空闲资源集中登记,盘活资产资源,增强“造血”功能,探索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增收型、项目带动型等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高村集体资产收益。依托派驻琅琊镇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派出单位的力量,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争项目、跑资金,增加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原始积累,为加快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农村宜居环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切实增强承载力、吸引力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逐步开发原则,推进琅琊新城建设。推动医院、银行、学校、广场等公共事业建设,创造便利宜居环境。畅通全镇路网,以轨道交通13号线建成通车为契机,实现与青岛市区“同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建立农村改厕管护长效机制,扎实做好厕具维护、故障维修、粪液收运等服务工作,让群众用的放心、省心、舒心。
二是推动环境综合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完善后续植被绿化等修复工作。持续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等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斋堂岛修复二期工程和琅琊港改扩建工程,启动大皂户等18个村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工程,建设黄道山秀水田园综合体,强化周边12个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民俗旅游新业态,激发生态活力,实现生态惠民。
三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标准建设教育场所,持续推进幼儿园、小学改扩建工程,实现农村优质教育全覆盖。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共同体合作,深度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打造“一站式办理”综合服务平台—“智慧琅琊”网络平台,促进实体和网络“两个便民大厅”深度融合,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落实好优抚安置政策,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三)全面深化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一是挖掘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琅琊镇深厚文化底蕴,实行“传承 发展 运用”的发展模式,突出海洋文化、祈福文化和渔家文化特色,深入推动琅琊文化挖掘和传承。利用好琅琊文化研究院载体,培育吸引高端专业文化人才环境。利用好“道德讲堂”等传统文化传播阵地,搭建琅琊乡村记忆馆、琅琊遗风艺术馆等一批文化传播平台,不断增强琅琊文化传播力度。充分发挥镇文化站职能,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
二是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力度,加强对古居、古树、古井、匾额等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利用。坚持“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山、海、岛、港、湾的自然旅游优势,打造高水准、精品化的民宿旅游品牌,培植蓝色旅游新亮点。整合琅琊文化资源,建设琅琊文博产业园区,推动文博、文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打造文旅行业精品。
三是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扣乡风文明和文化建设两个抓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健全完善村规民约,重点治理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信谣传谣、非法上访、涉黑涉恶等突出问题,震慑不良风气,着力建设平安乡村。持续开展“寻找最美琅琊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挖掘培养农村“新乡贤”,坚持邀请乡土人才、致富能手
乡村振兴技能论坛心得体会总结 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