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党课心得体会如何写 党课的感受和体会(2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不同类型的党课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文献的体裁,大体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可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文献形式方面的体裁,又可分为文书、档案、总集、别集、类书、政书、表谱、图示、丛书、方志等十多类。本章仅就其中与文字文献有关的常见体裁,予以论述。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文学创作样式,乃文学专门研究的内容,不属文献体裁研究的范畴,特予略去,不加论列。
第一节 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
我国古典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是指写书的内容来源不同,过去一般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凡属前无所承,而是个人创造,才可称为“作”,或“著”、或“著作”;凡属前有所承,即个人凭藉前人的成果,只是据以提炼制作,编次整理,称为“述”,或“编述”;凡是集合纷杂的文献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编集的,称为“纂”,也称“论纂”、或“抄纂”。三者虽同为书籍,但其体裁形式和价值作用,则各不相同。
一、著作。属创造性的,价值高,作用大。如五经中的《周易》,诸子的老、庄、孟、荀、申、韩,史部的《史通》等,都属此类。
相传孔子曾经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整理过六经,他自己一再声称是“述而不作”。司马迁作《史记》,而他自己却不承认是创造,只认为是做了“编述”的工作,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世传,非所谓‘作’也。‛东汉大思想家王充写作《论衡》,别人称颂他的书是著作,他却明确回答:‚非作也,亦非述也,论也。论者,述之次也(《论衡〃对作篇》)。‛“论”,是集合很多简策加以排比辑录的意思。可见王充是把《论衡》当作抄纂看待的。当然,这里有自谦之意,而我们还是应结合书籍,实事求是地做出评定。
二、编述。属改造性的,价值有高有低,作用有大有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五经中的《尚书》、《春秋》,诸子里的杂家,史部的《左传》,都属此类。我国古代文献,此类最多,作用最大,尤其是鸿篇巨制,在一定时期内,将庞杂的文献资料,作总结性整理,删繁撷要,复古通今,以新旧体例整理编写成通俗适用的另一种书,对人们接受、传播文化遗产和进行学术研究,其作用是很大的。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学说思想横溢,散见各书,难以遍读,秦国吕不韦便利用门客的智力,将先秦诸子的学说思想,整理改编成《吕氏春秋》;此外,还有刘向的《说苑》,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两汉的传注、六朝的义疏、历代的史部群书,都是这类体裁的重要文献。
三、抄纂。属资料性的,价值作用虽然有限,但其时代年限愈早,作用则愈大。经部如《论语》、《尔雅》,子部如《晏子春秋》,史部如《世本》等,都属此类。
抄纂是将过去繁杂的文献资料,按一定的性质分别抄出,汇合分类编为一书,力求尽量客观,摘录原文,不掺入抄纂者的主观意见,即不增减改动,遇有疑难,只能附加按语,并且标明材料出处。自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后,文字传播日益广泛,抄纂的书也就日益增多,如唐代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宋代李昉等奉敕编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明代解缙等奉敕编的《永乐大典》,清代蒋廷锡等奉敕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等类书,都是这类抄纂体裁的文献。
以上三类,从反映体裁发展的时代上看,大致汉代以前,著作居多,编述较甚;唐代以后,则抄纂占了上风。
第二节 编纂形式的体裁
一、总集。系统汇集多人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与别集相对而言。它包括众人的一种体裁或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著作集。我国古代文献典籍采用“四部分类法”,其第四大类称为集部。《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序》说:‚集部之目,楚辞最古,别集次之,诗文评又晚了,词曲则其闰余也。‛
这种体裁产生很早,春秋时代的《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汉代刘向辑录的《楚辞》也是较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小序》中说:‚《三百篇》既列为经,王逸所辑,又仅《楚辞》一家,故体例所成,以挚虞《流别》为始‛。这说明纪昀也认为《诗经》、《楚辞》应为先秦时代的总集;而不能视为总集,则另有原因。所以确定总集始于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集》、刘义庆的《集林》,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但均已亡佚,今天所能见到的现存最早的总集,就是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
总集按编辑体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包罗一个时代的全集,如《全辽文》、《全宋词》;一类是经过择优选精的选本,如《古文观止》、《古诗源》等。
总集按时代编排,又可分为通代和断代的两种:通代的是指汇集几个相连历史朝代诗文总集,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上起上古,下迄隋代;断代的是指汇集一个朝代的诗文总集,如《唐文粹》,收录唐代诗文。
总集作品体裁编排,又可分为:一是专辑历代同一体裁的文字作品总集,如《历代赋汇》,收录先秦至明代的赋,是按集历代赋体作品最完善的总集;二是专辑一代某一体裁的文学作品总集,如《全唐诗》;三是汇纂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总集,如《文苑英华》等。
以上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对总集进行划分,难免互相交叉重复,当涉及到某一具体总集时,则只能以一种标准来进行划分界定。
总集的作用,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序》中说得很清楚:‚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就是说,总集既可把散佚的、零星的作品集起来,又可做一些鉴别删选的工作,去其芜杂,取其精华,使它成为一个文章的总汇。由于一些大型的总集搜罗材料比较完备,有的成书较早,因此保存了大量的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字文献,甚至不少是后来亡佚的材料,这对古代文学文献的辑录和校勘,有很大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二、别集。汇集个人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与总集相对而言。多数别集都是汇集文学作品,有的别集则还包括论说、奏议、序跋、书信、语录、传记等,内容较为宽泛。
别集一般认为起源于东汉。《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小序》说:
‚集始于东汉,荀况诸集,后人追题也,其自制名者,则始于张融《玉海集》,其区分部帙,则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诗集、有文集、有别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谢朓有集、有逸集,与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约之正集百卷,又别选集略三十卷者,其体例均始于齐梁,盖集之盛,自是始也。唐宋以后,名目益繁。‛
纪昀也说别集始于东汉,盛于齐梁。
别集和总集一样,也有全集和选本之分。汇集一人全部作品的别集,如唐柳宗元的《柳河东集》;收录一人部分作品的选本别集,如晚唐皮日休的《皮子文薮》等。
传世的古代别集,多为后人所编,经过传抄,内容常有出入。唐人诗集,大都不分类,也不分体。宋人编定唐人别集时,喜欢
不同类型的党课心得体会如何写 党课的感受和体会(2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