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重要讲话个人心得体会实用 去海南的感悟(6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海南重要讲话个人心得体会实用一
天涯海角景区也是三亚市的一个城市名片,也是海南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有句话说得好,来海南不来三亚——等于没来海南,到三亚不去天涯海角——等于没到三亚。所以,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下天涯,走海角”。这里面有怎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呢?请跟随我的步伐大家一一领略、参观。
天涯海角游览区距离三亚市有26公里,位于天涯镇的马岭山脚下。前海后山,这里碧水、蓝天融为一色,烟波浩渺,渔舟帆影,椰林婆娑,奇石林立,可谓风景如画。大家请看,走入正门之后,一条大道直通海边,两侧椰林乔木,分外青翠。在路的尽头,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爱情广场。天涯海角,海枯石烂,有多少痴男怨女在此留下幸福的瞬间和最珍贵的回忆。
再向前走,就是海边广场了,游客朋友们,迎面的这个雕塑呢,是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将发现的9668号小行星,命名为“天涯海角星”。这就是天涯海角星的标志。大家请看,后边的两个雕塑,左边一个是西汉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右边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当年的伏波将军,曾为平息交趾叛乱,往来大陆与海南之间,为加强海南与大路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家请看在我的右手方,便是天涯海角景区的植物园了。千奇百怪的热带植物,一定会让大家领略到南国植物的独特魅力。
我们继续前行,这里天涯海角最有名的海滩石刻群了。蓝天、白云、蔚蓝的大海、婀娜多姿的椰树、形状各异的礁石。这里太美了,看我身后的这些人群,他们都是慕名而来全国各地的游客,这里就是他们最梦寐以求的地方。
大家看这两个石头,请看这边“海判南天”,这是天涯海角里面最早的一个石刻。在康熙年间,为了修订历法,康熙皇帝名钦差,在进行天文测量的时候所留下的标记。大家看,这里是“南天一柱”,这几个字就是宣正元年崖州知州范云梯为防止水患所题。大家是否觉得这里的风景很熟悉呢?对了,这就是第四套人民币2元背面的图案。可以说它早已深入在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足见它在中国的影响力。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州程哲和民国时期王毅将军,又在这里两块相依相邻的海边巨石上,题刻了“天涯”与“海角”四个大字。使人们的“天涯情结”最终得以物化,并找到寄托,也使天涯海角游览区成为“天涯文化情结”的地理落脚点和特定载体。
上世纪60年代,著名大文豪郭沫若,三次来到天涯海角景区,留下了“天涯海角游览区”的字迹。到了天涯海角,一定要给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情人打个电话。告诉他们,我在天涯海角还在惦念着你,送你一颗水晶一样的心。最后,带上天涯海角的祝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关于海南重要讲话个人心得体会实用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海口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 、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形成一组文物古迹群,人们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各个古迹既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蔚为"瀛海人文"之壮观。这里,树木蓊郁,流水潺潺,环境清雅,饶有幽趣,好一派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
五公祠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称之为“五公祠”。它包括:海南第一楼(又称五公祠)、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五公精舍)、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洞酌亭,浮粟泉、琼园和新建的五公祠陈列馆。
五公祠近千年的历史,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发展的名胜古迹。
观稼堂
原名为观稼亭。椐《琼山县志》记载:观稼亭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是一座六角飞檐大亭,它为纪念苏东坡指凿双泉,造福桑梓乡里的丰功伟绩而建。“观稼”两字,寓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之意。该亭在明末清初时被毁,康熙四十三年(1704)琼州知府贾堂深感观稼亭对教化当地百姓黎民、思忆先贤丰功伟业有远深意义,便在旧址重建。道光十四年(1834)又经扩建,形成为当时海南最大的亭榭。据清人张育春撰写的《重修观稼亭记》记载:观稼“亭前为平坂,旁浥清泉,有溪流一道,自东环流而西,两旁绮丽交错,阡陌纵横,士大夫游息于此,比之裴中立绿野堂,洵城北一名胜”。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时,又重修了观稼亭,并改名为观稼堂。在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五公祠左附观稼堂,循旧例藏琼崖历代名贤文物遗著”。自此观稼堂也就成为海南文人学子品茶赋诗与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
学圃堂和西斋
朱采当时增建学圃堂和五公精舍的目的在于兴办学堂,讲学明道,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据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右侧建学圃堂,聘海内硕儒讲学其中,又建横宅一连四间,名五公精舍,为学子研习之地,本道契五公,教兴后学之意”。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在《重修五公祠记》也记载:“五公精舍仿学海堂例,选全琼庠生,秀才三十名,研习经史词章之学,聘宁波郭晚香在学圃堂讲课”。郭晚香浙江宁波人,晚清著名学者,朱采在建学圃堂和公精舍后,向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推荐聘请郭晚香来琼讲学,他来琼时带来了八千多卷古版文献书籍,置于海南第一楼上,学圃堂就是他当时讲学的地方,五公精舍和东斋分别是学生和老师的宿舍。郭晚香在学圃堂讲学不久便病逝,因后继无人,诸学生便由朱采保荐到广州的学海堂继续学业,五公精舍便用于收藏郭晚香的遗书和典册,民国六年(1917)五公精舍也因此更名为五公祠图书馆。
苏公祠
为纪念苏东坡而建。他北返后,海南学子经常在他曾借寓过的金粟庵入饮酒赋诗,进行学术交流,怀念这位“一代文宗”,久之便把该处题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在此基础上开设“东坡书院”,大书法家赵孟頫为之题匾。书院几经变迁,至明初毁废,但遗迹尚存。明万历45年(1620xx年)琼州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并改书院为“苏公祠”,奉祀苏东坡与其子苏过。清顺治、乾隆年间又对该祠进行重修,光绪20xx年(1889年),朱采在修建海南第一楼时对苏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并增建山门等建筑。现在的苏公祠基本上是光绪年间建修的规模。苏公祠山门口陈列的石雕系明代修建苏公祠时的原物,山门口悬挂明太祖朱元璋赞海南诗句“南溟奇甸”横匾。苏公祠正厅陈列着苏东坡及其子苏过和学生姜唐佐的牌位。大厅圆柱悬挂民国四年(1920xx年)由朱为潮撰联,现代著名书法家麦华三重书的“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的楹联一付。
泂酌亭
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因苏东坡“指凿双泉”而建。当时琼州郡守承议朗陆公品赏浮粟泉水后,赞其泉水甘甜,便在井泉旁甜,便在井泉旁建亭,经常邀请朋友、同僚在亭上品茗赋诗。元符三年(1100)六月苏东坡遇赦北返,再借寓金粟时,陆公邀苏东坡为亭命名和赋诗,苏东坡欣然命笔,即席写了《泂酌亭诗并叙》:“琼山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丁丑岁六月,予南迁过琼,得双泉之甘于城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泉相去咫尺而味异。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迁于合浦,复过之。太守承议郎陆公求泉上之亭名与诗,名之曰泂酌。其诗曰:“泂酌彼两泉,挹彼注兹。一瓶之中,有渑有淄。以瀹以烹,众喊莫齐。自江徂海,浩然无私。岂弟君子,江海是仪。既味我泉,亦哜我诗。”明朝该亭被毁,清乾隆年间,琼州学使翁方纲在原址重建,同治八年(1869),郡守戴肇辰又整修该亭。现在的泂酌亭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修建时的风格。清代海南学者王国宪重刻的《泂酌亭诗并叙》现陈列在五公祠碑廊里。
浮粟泉
苏东坡在五公祠留存遗迹及之一。北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来琼时,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这时间他教导当地百姓掘井之法,并亲自“指凿双泉”一泉曰金粟,一泉曰浮粟,由于泉水其味甘甜,水源旺盛,常
海南重要讲话个人心得体会实用 去海南的感悟(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