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思想凝聚共识心得体会及感悟 引领思想凝聚共识心得体会及感悟作文(三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引领思想凝聚共识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加强城市基层治理,必须抓住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建立群众需求全响应机制,确保群众关心关注的难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去年以来,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着力破解城市基层治理难题。“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源于实践、来自基层,改革的核心是以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为主线,聚焦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激励干部在基层治理中担当作为,着力破解服务群众、抓落实和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打通三个“最后一公理”
坚持群众诉求就是哨声,建立群众诉求全响应机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街乡“吹哨”是为了凝聚力量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部门“报到”是向基层报到、向群众报到,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实际工作中,街乡重点围绕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应急处置三个方面,吹好哨、报好到、办好事。比如,朝阳区三里屯一条百米小巷曾经遍布酒吧和餐馆,被群众称为“脏街”,三里屯街道党工委吹响“攻坚哨”,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攻坚、综合治理,曾经的“脏街”变为生机盎然的“靓街”。探索实施“街巷长”制,建立“小巷管家”队伍。选派街道乡镇干部担任“街巷长”,招募社区居民担任“小巷管家”,深入大街小巷,全面感知社情民意、积极响应群众需求。推行基层党组织、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全市9175个单位党组织、71.73万名在职党员全部回社区、村报到,引领带动居民、志愿者开展“周末大扫除”等常态化社区服务,形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深化街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增强街乡统筹协调能力,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北京市以街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治理重心下移,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着力强化街乡党(工)委领导核心地位。赋予街乡党(工)委统筹协调、督办考核、人事建议等权力,街乡党组织统筹协调力度明显增强,有效促进了条块管理力量在街乡聚合。制定完善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职责清单,让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街道党政机构大部门制改革,提升行政效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统筹增加街乡、社区人员编制,采取区内调剂、市级补充等方式充实基层人员,探索整合基层协管力量。强化街道自主经费保障。统筹安排专项经费供街道自主使用,各区都建立了街道自主经费,使基层有权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做事。
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推进“吹哨报到”向社区延伸,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北京市着眼激活社区这个“神经末梢”,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开展社区减负专项行动。严格社区工作准入事项,依法取消市级部门下派社区工作事项150项、评比达标和示范创建项目31项,引导社区更好地聚焦主责主业。加大对社区工作支持力度。东城区选派141名街道正科实职干部担任“社区专员”,帮助社区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西城区各街道普遍建立社区党组织“吹哨”、街道科站队所“报到”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组建社会治理委员会、社区议事协商会,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优秀志愿者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并发挥积极作用。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干部在基层治理中担当有为。坚持基层导向、民意导向,着力加强考核工作统筹,完善考核机制,形成制度闭环,倒逼责任落实。加强区委区政府对考核评价工作的统筹。完善考核顶层设计,取消职能部门组织对街乡专项工作的考评,赋予街乡对部门报到、履职情况的考核权。完善考核方式方法。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尺,以“下对上”为主要考核方式,让部门、街乡和社区“答卷”,人民群众“阅卷”。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探索将考评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评优、绩效奖励等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树立忠诚担当、事业为上、奖惩分明的鲜明导向。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总结回顾北京市的改革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一是必须牢牢把握住党领导基层治理这条主线,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基层治理优势。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强大的组织力是我们党最大的组织优势,基层党建强,基层治理就强;基层党建弱,基层治理就弱。加强城市基层治理,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建设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必须以党的严密组织体系为依托,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实现整体治理、协同治理、系统治理。二是必须深入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基层治理,必须把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先手棋,赋予街道党组织相应职责权限,推动基层治理力量综合下沉,调整优化街道内设机构,整合基层工作平台和队伍,确保街道聚焦主责主业,有精力有能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三是必须整合凝聚各方治理力量和资源,切实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必须善于用强大的组织力量撬动整合社会资源,把党的组织和工作无空白、无遗漏地推进到城市各类组织、人群中去,把单位、行业和各领域党组织联接整合起来,推动各相关组织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健全居民自治机制,增强群众自治意识和家园归属感,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四是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造福群众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城市基层治理,必须抓住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建立群众需求全响应机制,确保群众关心关注的难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必须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把评判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形成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完整闭环,倒逼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守正出新。
描写引领思想凝聚共识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今天,有幸与x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关问题,我主要按照“**”工作要求,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次党课。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重点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蹄疾步稳。因此,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使基层组织“强”起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员带头,引领群众“动”起来。农村党员身处基层乡村一线,与农村群众联系最紧密、关系最亲近。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绝不能离开广大农村党员的参与和奉献。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思想先进、立场坚定的政治优势,熟悉政策、引领发展的能力优势和扎根基层、战在一线的群众优势,带领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要以乡风文明为重点,促进乡风“美”起来。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要积极倡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俭节约的价值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基层群众转变观念,自觉摒弃陈规陋习,以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营造文明健康、向善向上的民俗乡风。
第四,要以人才为支撑,让基层队伍“壮”起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要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人才,坚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推动形成“头雁”效应;要从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人选拔到村“两委”,把好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作用,着力培养好本土人才,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引进,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努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
最后,要以产业融合为目标,推动乡村经济“活”起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产业融合是出路。针对农村组织化程度低、传统生产模式落后等现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改革发展的作用,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要大力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合作社,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用党建融合资源、用活资源,让农村资源要素充分活起来,凝聚起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总之,就是要将党建引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推动乡村走向振兴。
描
引领思想凝聚共识心得体会及感悟 引领思想凝聚共识心得体会及感悟作文(三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