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育政策学习读本心得体会实用 教育政策的心得体会(8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2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教育政策学习读本心得体会实用一

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失败负责。我国社会的结构,是由家庭、教会、学校、左邻右舍、政府,以及娱乐场所等交织而成的。在所有与孩子发展有关的因素中,都包含着一种角色的模仿,而影响角色模仿最大的,便是为人父母者。——里 根

身教犹如绵绵细雨,润物无声,恰似“此处无声胜有声”。——徐 安

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 ——柜 宽

鞭扑之自子,不从父之教。 ——《孔子家语》

每教好一个孩子,就减少一个败类。 —— 雨 果

就是在比较先进的国家里,承认孩子们的个性及其特殊权利也还是近来才有的事。这是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失败才承认的。人们意识到,不承认它,不辅以必要的行动,就会产生重大的社会问题。——甘地夫人

即使是孩子,也有一个人格,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孩子决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一个人格必须用充沛的爱来培养。——池田大作

受教育人与未曾受教育的人的差异,好似生者和死者。 ——佚 名

在大多数场合,人们不善于给慈爱和严厉制定标准,而在教育上,这种标准是完全必要的。——马卡连柯

最新教育政策学习读本心得体会实用二

中国现代教育以20世纪初废除科举、建设新学为起点,正好约百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鲜明分为两部分。20世纪上半叶,现代教育制度可以建立和基本定型。20世纪下半叶,伴随着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激烈波动,教育制度多次重建,教育政策不断调整,提供了相当特殊的案例。

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在民国期间逐渐成熟。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以1922年的新学制和北京大学的更新为代表,象征着现代教育的老化。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一方面实施党治国,加强社会控制

同时使各项事业制度化、规范化。在教学领域,通过对1922年学制的修改和调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法制体系,学制和学校教学体系逐渐成熟和完善。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在30年代基本定型。

1、国家教育行政体制。

清末教育改革的任务包括除旧和布新两个方面。1901年8月,清政府发布了《兴学诏书》,称兴学育才,实际上是当务之急。京师已经设立大学堂,除此之外,各省所有书院,省城改建大学堂,各府厅直属州军设立中学堂,各州县设立小学堂,设立蒙养学堂。[1]全国掀起新学堂兴起的高潮,初步建立了包括大、中、小、幼各级学校在内的现代教育体制。由于倡导和奖励出国留学,20世纪初年出现了中国留学史上第一次高潮。新政时期教育转型最重要的三件大事: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

1905年12月,清政府成立学部,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独立、专业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设。此后,清政府中央官制全面改革顺利实施。各省设立学校部门,各厅州县设立学校,各县官立、公立、私立各类小学堂成为学校主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紧急措施改革封建教育。1月9日,教育部成立,教育部直属总统。教育部设立总长1人,次长1人,下设3司1厅。该改革系蔡元培参照欧洲国家,简化原则,遵循民主集权思想。组织非常简单,除了总长、次长是政府的任命外,其他工作人员都不求任命,称为部员。之后,教育部组成了一些修订。

地方教育行政建设主要以教育机构的独立设置和大事权为中心。民国初年,大部分省区在省都督府民政司下设教育科,管理全省教育事务。1912年12月,实行军民分治后,省行政公署设立内务、实业、财政、教育四司,教育部门设立司长一人,由总督推荐,由总统委任。教育机构的地位有所提高。1914年以后,教育部门被解雇,只在政务厅设立了教育科。1917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教育厅暂行条例》,规定各省设立教育厅,设立厅长1人,由大总统简任

大厅下3科,各科长1人,省视学4-6人,科员3人。

县级教育行政经历了从裁局设科到恢复设局的周折。民国初年各县仍保留清末劝学所。1923年颁布《县教育局规程》,正式实施县教育局建设,市乡由教育局适当划分学区,每学区设立教育委员一人,由局长指挥,处理本学区教育事务。规定县教育局设立董事会,为教育立法机关。董事会设立董事5人,除县视学1人外,其馀根据条件选举发生。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施了重大教育行政改革,实施了大学和大学区制。中央撤销教育行政委员会,采用法国制度组织中华民国大学院。大学是全国最高的学术教育机构,设立了大学正副院长、各国立大学校长、大学教育行政处主任和专家学者构成的大学委员会,成为最高评议机构。省市教育行政实行大学区制。也就是说,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机构,各学区内有国立大学,由国立大学校长统一大学区内的教育行政和学术。大学区设立评议会是最高审议机构,由大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团体、学术界人士等构成。

蔡元培开始的改革反映了教育独立的理想,旨在学术化代替官僚化,学者主持学务,促进教育行政学术化和大学委员会民主化。但是,这项改革实施一年多后死亡。1928年8月,蔡元培退休,11月,大学恢复为教育部。1929年6月,废除大学区制度,恢复教育厅制度。一些学者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理想太高,人们无法寻求臧,想使教育行政学术化,但结果却使学术机构官僚化。地方反对大学区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统一中小学,忽视中小学的实际需求,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中小学成为附属地位,中小学教育界激烈反对。[2]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的改革是20年代自由主义氛围下浪漫制度变革的结束,之后社会逐渐纳入权威主义的规范、严格。

教育部组织、职能的完善,从1928年12月发表《教育部组织法》到1947年发表的第10次《教育部组织法修正》基本完成。确定的机构设置为秘书室、参事室、监督室、高等教育部、中等教育部、国民教育部、社会教育部、边疆教育部、国际文化教育事业所、总务部、会计部、统计部、人事部、资料研究室。

教育部制度的特色之一是设立专委会。教育部专科委员会始于大学时期,《教育部组织法》将其列入编制,数量呈增加趋势,如教育研究委员会、国民体育委员会、语文推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国民教育指导委员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学术审议委员会等。这些专业委员会根据需要制定,各有章程和条例,在教育部部长和次长的指导下,规划教育方案,议复部长提出议事。成员多为各领域着名专家,如规定教育研究委员会有25至40人,其中有教育研究经验的国内学者占20至32人,在中国从事教育多年成绩的外国学者5至8人,有助于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1931年发表的《修正省政府组织法》规定,省政府行政组织采集委员制,设置5厅,教育厅与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秘书厅并立,教育厅长为省政府委员。教育厅管理的事务包括各级学校、社会教育事项、教育和学术团体事项、图书馆、博物馆、公共竞技场等。教育厅虽然不同于民初直属中央教育部,但大,人员多,职权和地位比民初提高。该省区教育行政制度已实施至1949年。

30年代县级教育行政经历了从裁局设科到恢复设局的变化。1930年发表的《县政府组织法》规定县下设公安、财政、建设、教育四局

1933年后,县政府规定一律以设科为原则。1939年国民政府实施新县制时,重申改革局为科,全国各县教育局改为教育科。县长统治教育权,教育科只是辅助,不能单独行文和独立对外谈判,教育地位明显下降。之后,教育部和教育团体多次委托行政院县级教育局制

但直到1947年才恢复县教育局。

2、基本学制和学制。

中国现代学制从清末新政时的龟卯学制到1922年新学制基本成型。与此同时,学校制度、大学制度也完成了旧的转变。

1904年1月,清庭批准了张之洞主持的《奏定学堂章程》,称为龟卯学制。龟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发表并在全国普遍实施的学制,结束了中国数千年来教育无章程、学校无系统的状态,确立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

龟卯学制的学校体系基本上是模仿日本的。纵向分为三段七级,即初级教育段(蒙养院、初级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中级教育段(中学堂)、高等教育段(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分科大学、通儒院)。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5年,中学堂5年,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

也就是说,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大约需要22年。除此之外,还有最高等级的通儒,学制5年。龟卯学制对蒙养院的规定是中国幼儿教育制度正式建立的开始。龟卯学制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方针,但在教育内容上打破了儒家古典统一天下的局面,突破了培养官僚精英的单一目标,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普通学堂以外建立了师范教育和实用教育体系。小学堂、中学堂均分为官立、公立、私立三种。该学制一直延长到1911年清朝的霸权。

民国之初,1912年9月发表了新的学制,第二年陆续发表了各种学校章程的修改和补充,历史上被称为壬子龟丑学制。该学制以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取代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各级学校都废除了学校

取消贵族学校;

体现男女平等思想,初等教育执行男女同学,普通中学、师范学校、实业教育可以为女孩独立设立学校。学校系统基本上继续龟卯学制,但各级学校的学习年限缩短,初中4年、高中3年、初中4年、大学预科3年、大学4年,初中17年到大学18年,合计缩短了3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1922年的民国新学制成为现代教育成长的象征性事件。它是由民间全国省教育联合会组织讨论制订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直接参与新学制讨论制订。1922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在济南召开的全国教育会第全国教育会第8次年会讨论修正。1922年11月1日,大总统命令发表了《学校系统改革方案》。

1922年的新学制受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美国模式的影响。中小学的学制从原来的七四制(小学七年、中学四年)变成了美国式的6-3-3制(小学六年、中学、高中各三年)。该基本学制自1922年确定以来一直沿用。另外,改变了原学制中相对独立的实业学校体系,改变了实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混合的综合中学制,即美式单轨制。明确中学实施学分制和选择制。高中分普通科和职业科。大学废除预科,采用选科制。1922年学制发行后,各级教育迅速发展,学校教育处于自由宽松的发展状态。

作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产物,民国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视立法。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华民国宪法》下有《教育法》或《教育基本法》和《教育部组织法》,部门法下有各种规程、条例,以下有规则、细则、方法,教育立法数量多。据统计,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间,国民政府发表的重要教育法规法令达到了1200多件

从1930年到1945年的15年,单一高等教育法规有335项。立法重视稳定性和连续性。例如,大学规程自1929年公布以来一直没有变化,直到1974年台湾当局才修订。[3][3]

30年代教育立法的背景之一是纠正20年代放任主义的偏差,整习滥用的弊病。教育立法、整顿的方向是面向权威主义、整合性、严格训练主义,一反五四后的自由风气和比较灵活、开放的美式教育,建立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和严格训练的教育模式。(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这些教育法规详细规定了各级学校的大纲、培养目标、修理年限、课程、设置、设备管理、编制、教师、行政、经费、成绩调查、入学、毕业等,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标准,将个人学校和华侨学校牢牢地放在政府的控制下。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法》、《师范学校法》、《职业教育法》和1933年颁布的《中学规程》,改变了20年代建立的美式综合中学体制,改为欧式单科中学制,普通中学、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单独设立,取消学分制和选修制,实行严格的毕业会考试制度。1933年颁布的《中小学正式课程标准》,确定完全实行学年制,学校科目和课程整齐,没有融通馀地,教育钟摆又回到了以前。这是在一定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规范、统一教育的需要,也包括国民党的认真思考。

、加强控制的需要。

大学制度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1912年,蔡元培作为民国政府的首届教育总长亲自制定《大学令》,确定了大学“以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教育宗旨,并明确建立“教授治校”的制度。1917年,蔡

教育政策学习读本心得体会实用 教育政策的心得体会(8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