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旅游心得体会和方法 对泉州的感受(三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泉州旅游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今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饱览清源山的神韵,只能让大家留点遗憾去回味,或可以从我们有关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去神游一番了。
好,现在我们参观第一站--老君岩。
老君岩的布局是这样的:山门--林荫石径--老君造像。
大家现在站的地方为老君岩的山门,请大家注意,眼前这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树分立两侧,气派非凡。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各位朋友,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象我们常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告诫人们祸福旦夕,都是相对的,不必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发达兴盛的。李老君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悠悠然“由楚入闽”,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国”这一风水宝地吧?!
现在让我们来认真观赏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真可谓“风过髯动,指能弹物”。严格他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似乎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那襟怀坦荡,笑口常开的神情,让人感到可亲、可近。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只有小娃娃才会信以为真。其实清源山空气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寿了。
在亲近了千年老人之后,此刻我们将进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区。
对于泉州旅游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澳门天后宫,20xx年10月4日刚刚落成,历时2年半,耗资2亿澳门元。它坐落在澳门路环岛的叠石塘山上,占地近7000平方米,是澳门迄今规模最大的庙宇。整个建筑按照闽南古建筑风格设计建造,并参照福建、中国台湾等地妈祖庙的传统规制布局,宫前有长达60余米的阶梯,厚实华丽的牌坊式山门、汉白玉围起的祭坛和由回廊连为一体的大殿、梳妆楼、钟楼和鼓楼等。主殿坐西朝东,气势恢弘,楼台宇顶雕龙飞檐,金色琉璃熠熠生辉。宫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高达3米的妈祖塑像凤冠霞帔,慈眉善目,仪态端庄。
作为世界上惟一以妈祖命名的城市,澳门早在1488年就在内港建起了第一个妈祖庙——妈祖阁.
天后官自20xx年四月初十举行奠基动土仪式至今,主体建筑已基本建成。从此,多元文化的澳门又增添了一颗体现中国古建筑和闽南文化特色的璀璨明珠。这其中,凝聚子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和澳门妈祖文化村天后宫同仁的心血,体现了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和澳门特区政府各部门的倾诚支持,承载了泉州工匠师傅们的辛勒劳作。我们要特别提到的是,中国台湾妈祖联谊会、大甲镇澜宫董事会、妈祖发源地湄州妈祖祖庙董事会及泉州天后宫董事会给予我们一贯的帮助支持,自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成立以来,我们弘扬妈祖文化活动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充分体现了两岸四地同胞血浓于水的情谊,体现了妈祖娘娘教化全世界华人要团结如手足的精神力量。
妈祖文化,妈祖精神不但蕴涵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经济日益全球化,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日益休戚相关的新世纪;弘扬妈祖的博爱和平;救危济困,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无凝是人类消弥争斗,扬善除恶,共谋发展和福祉的最好教诲。
天后宫,又称天妃宫、天后祠、天后寺、天后庙、妈祖庙、圣母庙等,日本又称天妃神社,常见于中国大陆沿海,及香港、澳门、中国台湾等地,在东亚其他地区如日本、琉球、越南等地以及东亚裔人士(主要为华人)之海外聚居地。从南中国以至全中国的海岸都有拜妈祖的信仰,认为可保航海顺利,所以每所天后庙正门都朝海。
相传,妈祖于宋代开国元年(920xx年)3月23日出生于福建兴化军莆田县的湄洲岛,出生时已有特殊征兆:红光满室,香气四溢;出生至满月均没有啼哭过,故取名林默娘。林默娘自童年起即有预测天气的异能,常于海难发生时前往救人,至29岁时于乡间湄洲峰上羽化升天。
其后每多显灵,于海滨救人无数,于是沿海乡民纷纷立庙祀奉,历代君主都赐以头衔,尊为天妃,直至康熙20xx年(1683年)福建水师施琅攻打中国台湾郑克塽,因战船搁浅,清朝军人乃向天妃祷告因而脱险。康熙帝知道后将天妃改加为“天后”,此后天后成为中国及东南亚华人社会里渔民和所有航海者普遍的守护神,有些渔民更会把孩子和天后“上契”。现今祖籍福建的林姓人士,多普遍认同天后是他们的祖先。
澳门是惟一以妈祖命名的城市,妈祖文化的影响力可想而知,澳门之所以能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相互包容融合的最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妈祖精神的教化力量不可小视。自澳门回归祖国母亲怀抱以来,“一国两制”顺利实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除了澳门人民的共同努力,还有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的睿智和特区政府的良好运作,更有中央政府的支持,这一切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澳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妈祖石雕圣像、澳门妈祖文化村牌坊和天后宫的相继建成,使澳门妈祖文化村已初具雏形,我们将加快后续工程的进行,让澳门妈祖文化村成为澳门旅游经济发展的十个新的增长点,成为澳门人民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讲堂,成为海内外信众交流膜拜的圣殿。
对于泉州旅游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泉州府孔庙位于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现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国上千座文庙里是罕见的,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陈列有古代祭文礼器、乐器及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贵实物资料。泉州府文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81)移建今址。北宋大观元年(1120xx年)建泮宫门。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按照“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建制,重建明伦堂、大成殿、东西两庑,南宋嘉泰元年(1220xx年)建棂星门。总占地一百多亩。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
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112米,宽10米。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门外为露埕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中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护栏。外为育英门,再往东原存有尊经阁和名宦、乡贤祠等建筑。
文庙内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
“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设在大成殿内,正中有孔子塑像,两旁有四配十二哲画像。主要文物有传世祭孔乐器、舞器、礼器等。其中六件青铜豆铸有“乾隆十一年中国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和铸有“同治六年五月铸,州同御即造,训导郑秉经郊行李树监铸”及“中国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的铭文编钟。是研究泉州文庙与中国台湾文庙的历史渊源关系的实物资料。
“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设在文庙西庑,陈列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三十八位。这些人物从各个历史时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海外交通、国家统一等领域为社会以至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展品使用现代彩色腊像工艺制作,配以精制各时代服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设在文庙东庑,陈列自晋代中原士人徙泉后,带来中原文化,家塾兴起,宋代泉州除府学外,各县均建有县学,书院林立,如雨后春笋,时有“十室之间,必有书舍”,称誉为“海滨邹鲁”。该馆陈列展出图文并茂,以大量翔实照片反映教育历史的遗迹和遗存,还有碑刻、课本、科举试卷、牌匾、楹联等实物资料,展现当时社会教育的缩影。
泉州旅游心得体会和方法 对泉州的感受(三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