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和上优质课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说课讲课的心得体会(七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说课和上优质课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大家好!
我是小学语文组()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鲸》。(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演变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大门。
二、说学情。
说明文是一种比较不受学生欢迎的文体,但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只要引导得法,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积累哺乳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学习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事物
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鲸的有关知识,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难点:了解鲸的演变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1、读书指导法:明确朗读和默读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提高效果。
2、图文结合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学法:1、合作探究法。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研读环节
我设计了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
2、朗读感悟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读中理
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
六、说教学过程
钻研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呈现教学程序则是最为关键的
一环。为使学生有所收获,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来展现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都知道,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大象,而海洋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
王的动物,比大象还要大许得多。你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没错,就是鲸(板
书: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鲸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这样的导
入设计简洁、高效,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把生字新词圈出来。同学们,你们认为哪
些字的读音和字形是要注意的,全班来交流交流吧。好,我们来总结一下:
鲸是后鼻音,滤u上有两点,肺,右边笔顺最后一笔是竖,不要写成了市。
这里让学生自己来说哪些字词要注意,而不是老师所自认为的。事实上,只
有学生自己认为难认难写的字词才真的是要注意的字词,在此基础上,让学
生自己说说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识记书写这些字词,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
识字写字效果。
刚刚呢,我们疏通了课文的生字新词,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课文的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吗?独立思考后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好,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来说。小组代表们说的真好,确实,课文的七个自然段依次讲了鲸的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同学们,吃食、呼吸、睡觉这三个部分又可以概括为鲸的什么?想想,我们人也要吃饭、呼吸、睡觉吧,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没错就是生活习性。这里通过列提纲的方法,让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文章的脉络层次。
环节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学习第1自然段
请个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把描写鲸形体庞大的句子画出来。同学们都画好了,你能不能根据你画的内容来提问其他同学呢?老师先来示范一下。我在文中画了这样一个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我可以提问:目前最大的鲸有多重?好,哪个同学来试试?哦,这位同学这样提问:最小的鲸有多重?哪个同学来回答他的问题?对了,两千公斤。还有同学提问吗?提问、回答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提问,深化了学生对鲸体型庞大的认识。同学刚刚的提问都非常棒,看看课文中的回答,都有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文中的回答,约十六万斤、两千公斤、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约三个教室那么长),原来都列举了数字,这种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板书:列数字),在说明文中经常会用到。接下来请全班男生再来读一读最后一句。男生们读得真流畅,最后一句是讲鲸的什么?最后一句写鲸的嘴巴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人要是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这里首先要结合人体部位,告诉学生什么是上腭。同学们,张开你们的嘴巴,看看你的嘴巴能张多大,再看看鲸的嘴巴又多大,人站在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嘴巴大不大?还有呢,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同学们刚好也是四个人一组,也就说,你们这样四个人一组可以坐在鲸的嘴巴里,而且还有多余的地方呢。作者这样的描写方法是不是很形象呢?今后在我们的写作中也可以应用这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清楚、明白。此一环节,全程呈现鲸的图片,配合教师的谈话引导,让学生充分感知鲸的庞大,
环节四:小结本课所学,拓展延伸。
小结课文,可以让学生明白一堂课的所得,拓展延伸,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由于时间关系,这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本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本堂课我们知道本文主要讲了鲸的大小、演变、种类、生活习性、胎生。并重点学了第一自然段,原来鲸体型庞大,就连舌头、嘴巴都非常大。课后请同学们预习课文的剩下6个自然段。看看课文又是如何来写鲸的其他特点的。并查找阅读鲸的其他资料。
七、说板书设计
鲸
体型演变种类生活习性胎生
庞大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文章,便于课后复习。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最新说课和上优质课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等以下七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爱莲说》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该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旨在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中生对于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2.有感情反复朗读课文,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以“莲”自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莲”自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读法、问答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播放古筝背景音乐的荷花视频,并且谈话导入:一张张美丽的荷花图片,有的一枝独立,有的群花璀璨,有的含苞,有的怒放……看着这一幅幅风姿绰约的荷花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想说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北宋大哲学家周敦颐是怎样说的。由此导入本节新课《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其次,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学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纠正他们的读音与停顿。
然后,ppt展示作者简介及“说”的文体介绍: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最后,组织学生对照注释再读课文,圈点勾画,疏通文意。强调一些容易翻译错误的句子,比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应翻译为“(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设置问题。我的问题是:请同学们从文中圈点勾画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予读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这些描写赋予了莲花那些品格?我会指定一两名来回答。经过总结得出:生长环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作者描写莲花之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学生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赞美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我会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文是对莲花进行描写和歌颂的,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的美好。作者是在叹惋菊花,鄙薄牡丹,赞美莲花。
(1)爱菊者陶渊明。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爱牡丹者众世人。因为牡丹艳丽妩媚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在明确了手法之后,提问: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牡丹、莲花比做什么呢?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思考明确: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莲是君子,高洁正直。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美德远播的君子。并且“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进行描写和歌颂,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行为端正、正直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德,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在此环节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实现对人文性的实践。如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我将发问: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请同学们谈谈看法,畅所欲言。
(五)
说课和上优质课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说课讲课的心得体会(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