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蔡元培范本 读蔡元培教育名篇有感(七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主题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蔡元培范本一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非常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主题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蔡元培范本二
教育始终被社会视为推动社会进步有力武器,教育问题倍受关注,义务教育、高职教育、高等教育如今在我国取得了较快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不少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功不可没,教育改革和其他改革一样,都是在探索中前进,难免会存在不足,本委现特就此找出相关问题,并提相应解决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1年历程,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教育改革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也已进行了15年,其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初见成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不少素质型人才。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当今社会尚存的各种与教育息息相关问题:
1、口号天天喊要给中、小学学生“减负”,但现实是学校的实际操作并未给学生“减负”,课余家教之风盛行,学生负担未减反增;
2、高等院校为社会输出的本应是应用型人才,但由于高校教学的专业设置并未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导致课堂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形成了用人单位难招到合适人才,学生则存在毕业则失业的双重尴尬;
3、扫盲工作关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但在各地的扫盲工作中,教育过程走形式、考试找人代替现象非常严重,扫盲率完成得不错,但实际效果却事与愿违,扫盲工作形式化现象严重,这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4、不少80、90后青年,思想浮躁,缺乏斗志,不愿付出只求收获,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偏离实际。
如何针对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进行教育改革,如何将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如何矫正身系祖国未来的下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解决的思路
1、给中、小学学生“减负”,要将具体措施落到实处,把学生“减负”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从政府主管部门、分管领导到教育部门负责人,到学校校长,再到班主任甚至任课老师,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强监督考核,形成长效机制,在教育综合考核评定工作中引入“减负”工作考核指标,实行“减负”工作不落实的一票否决制,不断规范教育市场,严禁学校老师变相给学生加负;
2、高校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教育服务社会的方针,加强调研,结合实际深入开展改革工作,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密切挂钩,增加工作技能方面的课程,真正为社会及时提供所需人才,同时也解决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扫盲工作形式化,缘于工作方式“一阵风”,监督机制不到位,所以要使扫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就得将扫盲工作纳入经常性工作来抓,加强经常检查与突击检查工作力度,同时建立起畅通的监督机制,接受社会的考评监督;
4、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应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课程内容,同时建立起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主题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蔡元培范本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一、案例
20xx年9月,我任教七(1)班,一名男生鲁某,我发现这名学生虽是男孩,却很腼腆,性格也比较孤僻,很少与人交谈、交往,上课也不爱回答问题,对于教师的主动接近,他也总显得比较紧张。为此,我专门抽时间进行了家访,经过与家长了解,其父亲反映情况主要有三点:1、鲁某从小体弱多病,家里就这一个孩子,全家人都很溺爱他,事事顺着他,结果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闭,不愿与外界交流的性格;2、鲁某成绩原本不错,但升入初中后天天去网吧,作业质量大幅下降,成绩也逐渐下滑;3、当父母意识到孩子需要马上引导时,已经晚了,说自己已经离不开游戏,再加上家里年岁大的奶奶的溺爱,从不让管孩子,因此他的生活中全部都是网游,父母从此放弃,导致他很少与外界同学交流。
二、分析
针对鲁某的种种表现,我多次与其深入的交谈,并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导致鲁某孤僻、离群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1、家庭环境
鲁某家境较好,父亲长期在外开出租,很少回家,即使回家和鲁某的时间也不相撞,所以父亲和孩子很少和他交流。妈妈在一个乡镇小企业打工,更是经常加班加点,即使看到了孩子在玩游戏也就是随意问问写完作业了吗,然后继续去忙自己的家务,剩下年岁大的奶奶根本不懂得教育孩子,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就什么都不用管了。由于父母长期与孩子缺乏沟通,引导,长期泡在家里电脑跟前使得他不愿与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蔡元培范本 读蔡元培教育名篇有感(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