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悟写作技巧心得体会范文 作文教学心得体会五篇(8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教学感悟写作技巧心得体会范文一
教学过程中,认为自己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课堂上,我以“情”为主线,创设了较好的情感氛围:以歌曲《妈妈的吻》和唐诗《游子吟》引入新课,让学生产生认知情;教学流程中让学生自由品读感悟乡情、母爱;朗读诗歌时,引导学生情境朗读,体会母子情;感悟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聆听诗人的心声,产生共鸣情。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本堂课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主读、齐读以及边读边想像画面读等多中朗读方式,让学生较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主人公对话。
因此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意,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如:学生读“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听到了鸟鸣声。”另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母亲正在树下编斗笠,脸上充满了幸福和甜蜜。”这是只有走进文本时才会有的感受。当学生读到最后一节,“孩子,它可是娘心头的亮光啊,让它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时,一个学生竟然能这样说:“在这句话中,我读懂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和祝福,她希望她的孩子在人生路上充满阳光和幸福!”好一个深刻的“懂”啊!这样朴实的一句话在孩子口中响起,犹如天籁之音,还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能理解母爱的吗?
意由心生,心由情生,情由境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情境,让课堂充满诗意,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斗笠”本就是一首现代诗,构思巧妙。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蘑菇”、“鸟鸣”、“热土”、“花儿”、“明月”、“明灯”等事物,体会它们用在文中的妙处,感受这些事物组成的诗歌的美感。整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诗中有画(林中的鸟鸣,故乡的明月,芬芳的花儿),感受到了画中有诗(斗笠是故乡的蘑菇,鸟鸣会滑进梦境,泥土的芳香飞进城市的每扇窗户),学生领略了诗歌的“形之美”“神之韵”。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韵味悠长,让学生有余音绕梁之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
有关教学感悟写作技巧心得体会范文二
一提起备课,有的人认为很简单,只不过是看看教材,翻翻教学用书,甚至什么都不看就直接抱着一本现成的教案书进课堂。不言而喻,这样的课不仅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乏味无穷。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创造基于文本本身。《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教师不去细读文本,又何以有自己的感受?教师没有自己的感受,又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
就在两周前,校长通知我上一节公开课。根据当时的教学进度,上的课文是《礼物》(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翻阅了教材与教学用书后,就去网上搜寻,想从网上找到一点借鉴与参考,可是网上居然没有相关的资料,我大失所望。怎么办?是换课文,还是挑战自己一回?思索再三,我选择了后者。
挑战自我的第一步当然是细读文本。我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地读文章。此时此刻,我暂时忘却自己教师的身份,我把自己当成作者,当成一个普通的读者,当成一个学生放松的欣赏,获得自然的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于是我一会儿默读,一会儿快速浏览,一会儿在头脑中浮现文中所述的场景,一会儿放声朗读就这样,读着读着,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可敬的父亲与一位懂事可爱的女孩形象,他们在我的心中活了起来。我完全被文章所感染,一个个生动的字眼在我的心中跳荡,我几乎能把课文背下来了。
众所周知,现在提倡多元解读,但是提倡多元解读不等于可以完全弃作者的创造意图而不顾,而且,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对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开。所以,我们在对作品多元解读时,还得考虑教学的主导倾向。于是在拟定教学设计之前我还得再次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了解本课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样一方面能把握教学导向,另一方面能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与此同时,我要求学生也做好预习工作。预习的目标就是把课文读通、读熟,读得流利。在读的同时可以旁注读书心得等,从而确保师生对话与文本的对话。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检查学生的自读效果,理清文章脉络。当我根据学生的汇报把文章的四部分内容(买自行车-买车原因-回忆往事-送自行车)板书在黑板上时,我让学生思考:按照常规,本文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作?经过我的点拨与引导,结果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本文写作上的倒叙及插叙的特点,我随后简单向学生介绍倒叙。由于我在备课时还习惯浏览相关的教辅资料,我发现基础训练册上有一篇有关倒叙的文章,于是告诉他们要想知道此方面的信息,可以课后阅读。从孩子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对课后阅读的期待与喜悦。
第二课时我结合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文中礼物指什么?是谁送给谁的礼物?你们收过亲人送的礼物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可是文中的小女孩收到爸爸送给她的安琪儿时却怎么了?孩子由刚才面带笑容一下子转变成了一脸惊愕。是啊!小女孩却是落泪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我设计了第二步:读中悟。这一步我又分两步:
(1)悟女儿接受礼物的心情。
(2)悟爸爸送礼物的心情。
在这整个过程中紧扣文本进行生生交流、师生对话。围绕重点我设计了几个读文填空,并进行朗读指导。这是语文课中的语文味。孩子们几乎都沉浸在一种感动中,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三步:课文重组,重温细节。我根据文本设计了一组角色朗读,由课件出示,男生读文中爸爸的话,女生读文中女儿的话,一些过渡性的串连性的语句由教师声情并茂地引读。在读之前,我还用了一句名言――只有会读书的人,才能走出自己的心灵,进入另一个人的心灵,去倾听另一个的心声。快速将孩子引入情境朗读,课后听课的老师们都觉得孩子们真正进入了文本,沉浸在这对父女的感动之中了,基调把握得很好。这样披文入情,披文入理,几个往复既读懂了作者,又留下了语言,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
我想课堂上之所以有这种游刃有余与创新,完全归功于的文本细读。正像于永正老师所说:文本细读,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学会打开细读的视角,读教育教学杂志上的教材分析文章,也是一种文本细读的方式。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最近我读了《小学语文教师》上于永正、王崧舟等大师的精品课堂实录,我觉得他们的课堂朴实、清新、实中有趣、趣中有味(语文味)。是啊,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对话,读一本好杂志,又何尝不是和许多智者对话呢?
总而言之,统儿言之,语文教育是一门专业,构成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素很多,文本细读无疑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想提高文本细读的能力不能只看几本理论书,主要还得靠自己实践。操干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读得多了才能摸着门道。从眼前看,细读文本是为了上好课,而从长远看,文本细读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乃至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有关教学感悟写作技巧心得体会范文三
4月12日,本人参加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并执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对这节课,虽然听课老师说还不错,而我自己感觉却上得不成功,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课感。
结合上课和评课,我有几点想法与同行交流,不妥之处请指正:
这节课我在04年12月和05年4月分别在县实验小学和诸暨市实验小学执教过,那两堂课应该说“预设与生成”能够“精彩共舞”。为什么同样的精心预设,却有不一样的结果?
我虽然赞同导师周一贯先生的评价,他说我“授予”的太多,放得不开。但是,我却疑惑:如果是预设出了问题,为什么前两堂公开课却能成功?这次上课,虽然事先有些紧张,但并不害怕,而且充满着信心。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上周又作了精心准备,对教学预设又作了深入思考,而且在本校试教了三次,其中二次感觉比较好。
是不是教学内容过于难,学生较难理解和体悟?虽然,前两次公开课我上的都是六年级,这次是五年级,但是我在试教的时候,也都选了五年级,除了一个班感觉不太适应外,其他两个班级还都可以。看来年级也不是问题。学生在我的“主导”下,应该能够理解。当然,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应该对教材、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但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深入理解告诉给学生;学生没有必要理解得这么透,这么深。
其实,同样的情形,并不只有我才遇到过。我见过两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是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他来绍兴执教《古诗两首》,同样的精心预设,王老师能够获全国大奖,而且是一等奖中的第一名,但在绍兴却上得很不成功。我曾在一篇短文中分析过原因,这里不再累述。第二个例子是我名师班的同学俞东江,那年我邀请他到南钱清分校上了《夏日绝句》,非常精彩。事后,他对我说在柯小等其他地方也上过,也上得很成功。但就是这样一堂预设非常精心的课,在省阅读教学大赛选拔赛中,在新昌南明小学不慎遭遇“滑铁卢”!
所以,我又对周老师的观点不赞同了。我们常常以课的成败论英雄,课上得成功了,预设就是好的;课不成功了,预设就是不恰当、不合理的。如果这样,如何看待我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同样的精心预设,却遭遇不一样的结果!难道预设还不够精心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他们在其他地方就上得非常出色?所以问题不仅仅出在预设上。
精心的预设能够精彩生成,但是,并不是所有精心的预设都能够精彩生成。有了精心预设,还需要教师视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临场的调控;学生素质的高低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心情、状态也是一个必要条件……所有这些,哪怕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极细小的环节,都有可能影响原有的精心预设而导致没有精彩生成。
第二天的评课时,两位老师提出了同样的意见,即课堂中只是反映战士孤寂、痛苦的生活而没有表达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一位教师甚至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她的文化也是最光辉灿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埋怨朝廷、埋怨国家,似乎不妥。我对他们的意见并不赞同。首先是对于这首古诗教学,我的目标之一即是“体验人间亲情,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激发学生反对战争,拥护和平的思想感情。”王之涣虽然是个非常“乐观的人”(评课的老师如是说),写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的意境开阔,格调高昂的诗句。这首《凉州词》中也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的苍茫与雄浑,但我个人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辽远与开阔,正是“一片孤城万
教学感悟写作技巧心得体会范文 作文教学心得体会五篇(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