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柳永翻译
柳永的《雨霖铃》已经成为经典,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柳永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人物生平
柳永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早年常出入于歌楼舞馆,应科举屡试不中,直至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妓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人物籍贯
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现今武夷山市上梅乡白水村人。
柳永故里
柳永于雍熙四年(987)生于京东西路济州任城县,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人物生平
柳永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早年常出入于歌楼舞馆,应科举屡试不中,直至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妓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人物籍贯
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现今武夷山市上梅乡白水村人。
柳永故里
柳永于雍熙四年(987)生于京东西路济州任城县,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992),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按照宋代官制,不许携带家眷前往。柳宜无奈将妻子与儿子柳永带回福建崇安老家,请其继母也就是柳永的继祖母虞氏代养,直到至道元年(995)才又回到汴京。所以四至九岁时的柳永是在故里崇安度过其童年时代的,此后柳永终身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崇安。《建宁府志》中录的那首写在崇安中峰寺的《中峰寺》诗,就出于童年柳永之手,也可称之为神童了。
柳永系崇安五夫里(今福建
《雨霖铃》柳永翻译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