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脑卒中识别心得体会 脑卒中的识别与防治(7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1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脑卒中识别心得体会

脑卒中,中医称中风,是大脑的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或堵塞造成的大脑缺血、缺氧。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就是通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多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后者更多见,又叫“脑梗塞”、“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常见症状包括: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反应迟钝、失去平衡、吞咽困难、言语困 难、意识障碍或抽搐等。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也是脑血管疾病 最严重并发症。 包括脑血栓、脑出血等,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高”

特点。动脉硬化是其主要病因,病人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来二三十岁年轻患者日益增多,最年轻的病人仅只有7岁 ,多以脑出血 和脑血栓为最终结果,是老年人致死率最高,致残率最多的一种疾病。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中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 国内有学者在对临床资料分析后发现,在门诊就诊的脑卒中患者中,约40%为复发病例,25-33%的脑卒中患者将在3-5年内再次发作。一旦发生,往往让患者和家人措手不及。2012年,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脑卒中致死率排名第一,高达22.45%。

脑卒中的病因有哪些

有很多因素或疾病与脑卒中初次发作或复发有密切关系,称为“卒中危险因素”。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高龄、种族、脑卒中家族史等,为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等,属于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成年人每年至少要检查一次血压。

2、糖尿病:糖尿病不仅可以诱发、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通过多个途径使脑血管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因此,要定期检查血糖。。

3、心脏病:许多心脏疾病可能导致卒中,如房颤、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等。医生通过脉搏触诊和心脏听诊,可以初步了解是否有心律失常。通过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诊断。

4、吸烟: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脑卒中危险增加2倍。

5、动脉粥样硬化或脑血管病史: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者,可造成颈动脉管腔狭窄或硬化斑块脱落,导致脑卒中。有过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者,再次发生卒中的风险明显增高。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7、血液流变学紊乱: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

注意饮食    脑卒中患者消化功能减退,应给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

由于病人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弱,很容易发生便秘 ,而便秘时病人排便费力可使颅压升高而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应及早防治。患者可进食香蕉、蜂蜜等,保证足够的液体入量。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剂、开塞露 等。    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

勤洗会阴部、勤换内裤。 女病人行会阴冲洗每天2 次。对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尿道口消毒每天2次,保持尿管外端的 清洁。

褥疮预防

护理上要做到“五勤”:勤翻 身、勤抹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翻身动作应轻柔,避免 拖、拉、推,不宜翻身者可抬高床脚30~40度。每隔1~2h用约10cm厚的软枕垫于患者腰骶部, 增加局部的通透性,减轻受压部压力。手可伸向背部轻轻按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患肢康复护理

保持患肢功能位

偏瘫发生后即保持关节于功能位。选择合适的床垫,预防关节挛缩 与畸形。手呈半握拳状,肩关节呈“ 敬礼”位,肘关节90度,腕关节背屈30-~40度, 膝下放枕头,髋关节伸直防止下肢外旋,踝关节90度。

患肢被动运动 

定时变换体位,每2h 翻身1次,体位是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或 半侧卧位。帮助患者做患侧上、下肢各关节的被动屈伸、内收、外展、内外旋转等运动, 被动运动时令患者配合意念性运动。 由肢体近端逐渐活动到远端, 每个关节每天运动3~4 次,每次10遍左右。

床上训练肢体活动

让患者学会自己翻身、使用便器等。首先,患者双手十指交叉握 手,行肩关节被动活动。在练习翻身时做伸髋动作,如双桥运动。锻炼抬高臀部,学会自己或在护士协助下使用便器。

心理康复护理

脑卒中后多数患者通常伴有抑郁、焦虑情绪,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对治疗和训练持怀疑态度,郁郁寡欢,个别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与肢体能力水平、语言障碍呈负相关。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通常在病后3个月内最快。在这一时期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则可促进康复疗效的速率。 

脑卒中的预防  

1、抗栓治疗:针对已经形成的血栓要进行积极的抗栓治疗,以降低因为栓子脱落到来的脑卒中问题。

2、控制血压和体重:血压和体重都是造成脑卒中的诱因,所以,控制很重要。在这一点上,很多人并不在乎,其实很危险。

3、控制糖尿病、膳食调整:糖尿病容易使动脉硬化,而引起脑卒中。因此,把住入口关很重要,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引起高危人群的重视。

4、降低胆固醇、戒烟、开展支架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两者对脑卒中的形成推波助澜,一旦控制不住,支架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降低风险的最好选择。

5、健康教育: 对于还没有发生明显问题的人群,参加有益的健康教育是获取预防保健知识的首选。

6、体育锻炼、定期查体:其可以增加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定期查体也是一个预防或早期发现问题的关键,这一点,现代人越来越意识到了,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没有认识到查体的重要性,而延误了病情,这一点千万不要掉以轻心,重治轻防要不得。

脑卒中注意事项

1.一旦发生卒中征兆,要迅速恢复冷静,拨打120。牢记“时间就是生命”,千万不要有“休息一下可能就好了”的想法,后者只会耽误诊治,失去最好的治疗时机。   2.切忌仰卧位,头应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3.切忌自行服药,没有确诊前随意用药可能会加重病情。由神经科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吃药、随访。

歙县疾控中心   宣

对于脑卒中识别心得体会

“2017’中国脑卒中大会”于5月18-2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召开。会期中,我国卫生行政部门的多位领导和心脑血管病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纷纷发言与授课,脑防委办公室现将部分领导专家现场讲话录音整理后分期发布,供大家学习交流。本期讲稿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

韩启德副主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战略体系,明确要求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脑卒中防治工程从2009年启动,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为我国慢性病整体防治探索了一条路子,做出了样板。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以科普和宣讲为出发点,提高全民健康素养。要以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为突破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落脚点,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慢病防控知识的公益宣传。通过开展涵盖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等内容的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全民的健康生活方式。

第二,以慢性病防治为切入点,推进分级诊疗。医联体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应该将慢性病防治,包括脑卒中的防治作为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逐步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制度。

第三,以多学科整合为着力点,创新诊疗模式。卒中中心建设需要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导向,进行多学科的整合,通过学科协作、流程再造,提高脑卒中的防治效果。

第四,以大数据应用为创新点,提升服务能力。近几年互联网 医疗健康大潮兴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日渐成为趋势。我国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建立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一个覆盖全国的脑卒中大样本人群数据库,提高了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准确性、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在数据运用方面做出了表率。

推动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三大数据库,实现数据融合、动态交互和共享,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慢性病、高危人群以及慢性病患者的远程监测,推动防治融合和防治精准化,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数据融合,充分利用数据资料,加强数据挖掘,深化数据在疾病防治方面的创新应用,从而优化公共卫生的资源配置,提升公共卫生的服务能力。

同志们,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要依靠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我们要找准切入点、抓牢着力点、打造创新点,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医药卫生的部署,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改革,明确目标任务,将慢性病防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为提升国民健康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在’中国脑卒中大会”开幕式上讲话

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6位国内心脑血管疾病顶尖学者的主题发言。这些主题的选择基本涵盖了脑卒中防治中的主要方面,既有基础研究又有临床实践,既有脑卒中本身又有相关疾病防治,既有神经科手段又有多学科协作,既有过往回顾、现状调查又有未来前瞻。

·杨胜利院士《转化医学:由基因组到智慧医学》

杨院士将转化医学比喻为“少年维特的烦恼期”,贴切地描述了转化医学研究备受期待和关注却正处于发展瓶颈的现状。但他坚信,当转化医学“长大成人”之后,将给脑卒中防治乃至整个医学界带来变革。

·凌峰教授《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运重建的现状与未来》

凌教授指出,随着脑卒中防治关口由大脑前移至血管,神经外科有了用武之地。在干预手段方面,cea需要开展“3m”(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颈动脉超声监测和内科)培训;cas则亟需建立准入制度。还有eiab和icas,也与cea、cas一样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和科室差异,有必要加以优化调整。cea已有60年应用历史,而cas问世仅15年,能否经受住时间考验尚有待长期随访。凌教授表示,目前正在开展大规模多中心注册研究,他坚信“5年后我们会更好”。

·胡大一教授《心房颤动与卒中的挑战》

胡教授首先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中国房颤发病率0.77%,约1/5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中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不足,总体人群仅1.7%使用华法林,房颤患者使用率不足10%;对抗凝指南的依从性差。胡教授认为,应当从

脑卒中识别心得体会 脑卒中的识别与防治(7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