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蝉的心得体会三年级总结 读昆虫记蝉和蚂蚁有感(五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蚂蚁和蝉的心得体会三年级总结一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自由读)“他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在《蚂蚁》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课后题去寻求问题,提出问题,并采用在黑板上贴小问号的形式激发学生质疑。通过朗读、思考、查找资料,师生共同把小问号逐一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研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在此点作为切入角度我出示6个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也肯定,同时指其不足。我想: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
跨越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加大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我除了引导学生读文品析,还把写作也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我让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在这个环节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以训练中的两个要点为标准,推荐最优秀的写作片段一则。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执教《蚂蚁》一课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质疑、释疑、创造。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正因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涌现,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最新蚂蚁和蝉的心得体会三年级总结二
盛夏的一个傍晚,妈妈带我和妹妹到乡下的树林里捉蝉虫。真巧!我们一下车,就发现了一只金黄的蝉虫沿着树干匆匆往上爬。我们兴奋极了,一下子地把它捉了下来,放进塑料袋中带回了家。
我们把蝉虫放在院子里的长青藤上,等着它破壳而出。晚上九点多钟,金蝉开始脱壳了!只见它的背上裂开了一道口子,露出了闪着金光的蝉背。裂口越来越大,不一会儿,蝉虫的脑袋钻了出来。脑袋上那对墨绿色的、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很是引人注目。接着,六只脚伸了出来,整个身子也出来了大半。此时的蝉虫,身体呈90度向后仰着,眼睛变得又黑又亮,背上的保护甲也已变成了土黄色。一对柔软卷曲的翅膀尚未完全脱离蝉壳,上面带着几滴水珠,半透明的底色上抹着一缕金黄。
我们屏息静气,目不转睛地盯着蝉虫,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金蝉脱壳的细节。可是,蝉虫忽然静静地“躺”在藤枝上一动不动了。妹妹瞪着大眼睛,急切地问道:“蝉虫为什么不动了?它是不是死了?”我说:“不像是死了,它应该是累了。前面脱壳用了一个多小时,体力消耗太大了。也许它是在等腿强劲一些了,才能有力量让尾巴完全出来。”又过了大约十几分钟,蝉虫好像休息得差不多了,开始慢慢地把身子挺回来,用爪子抓住蝉壳,尾部用力一抽,蝉尾完全出壳!“太神奇了,太神奇了!”我和妹妹拍着手欢呼着。
这只通身金黄的幼蝉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身上的金色在慢慢地变深:由金黄色到土黄色,再到浅棕色。方才蜷曲的翅膀也在一点点地伸展开来,并一点点变薄,一点点变得透明,纹路也一点点变得清晰。
金蝉脱壳,真是生命的奇妙过程!
夏天的蝉初一优秀作文2夏天来临了,在那翠绿的树枝上,总能听到"知了,知了"的叫声。蝉怎么会发音呢?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为了揭开逐个秘密,我常常躲在树底下悄悄的观察。我发现蝉鸣的时候总是"挺胸、翘尾",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决定要弄个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我捉到了一只蝉。开始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我先摘掉了蝉的翅膀,再把它放在地上,看到它在地上不停的扑着短翅膀,不断的鸣叫着。我又折断了它那针状式的嘴,可它仍然叫个不停。这样反而更激起了我对它的探索的兴趣。
蝉究竟靠什么发出声音的呢?
经过反复的观察,我终于发现声音好象是从胸部发出来的。于是,我又把它捉起来看,发现它腹部的两侧,各有一片鱼鳞似的硬壳,想锐甲一样,里面有一对透明的薄膜。当蝉鸣叫时,薄膜不断的颤抖,我用手轻轻的一捏这个地方,蝉就叫了,接着我就不停的捏,它就不停的叫。这时,我想:这对薄膜就是它的发音器吧!我把薄膜刺破,再怎么捏,它就不叫了。后来爷爷告诉我,蝉发音部位是腹基部。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流利用各种不用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哦!原来是这样的呀!
这时我才明白,蝉鸣叫的时候为什么总爱"挺胸翘尾"了。
夏天的蝉初一优秀作文3《蝉和蚂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吧。这是一个距今约3000年前的农民编的故事。故事讲的是蝉在夏天和秋天不听蚂蚁的话去找食物,反倒挖苦蚂蚁,结果一到冬天没了食物,反倒被蚂蚁嘲笑。但我想纠正的是,我们蝉最多也只能活到中秋,连深秋都没到,更别说到冬天了。并且我还要告诉你们,蚂蚁是个不折不扣的坏蛋,你们是不是很好奇,这是怎么回事?别急,让我细细说来。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究竟有多热呢?大概有三四十度吧,别看现在不起眼,在多年前可是超高温,热到人都不敢在水里“凉快”。为什么呢?连水温都停留在几十度上下。“我”的一位同伴正在树干上,钻了个洞,吸着甜美的汁液。这个汁液非常的粘稠,所以流动的速度也非常地慢。洞旁流出了一点树液,于是一些昆虫便来到附近,也来喝点汁液,有金龟子,黄蜂……但他们都是在这口“井”旁,并不敢非常靠前。可蚂蚁来了,他们占了这座金山,赶走了其它虫子。这些,蝉并不在意。可蚂蚁们的霸占愈演愈烈,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感到满足,相反,他们还更加贪婪。这时他们一大群一大群地涌过来,开始吞噬着蝉的各个部位,一会儿把蝉的肢体撕下一片,一会儿为了一个部分大打出手。巨大却弱小无助的蝉就被一群蚂蚁吃了个精光。
这件事,直到18世纪才被法布尔发现,于是“我”的名声才好了点。所以希望能让你懂得一些道理,所有的事它都并不是你想的那样,许多重大的发现,比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是要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
夏天的蝉初一优秀作文4夏日,周末的晚上,我伏在桌上赶写周五的作业。天都黑过好一会了,窗外的蝉依然不停地叫着。叫声虽然不如白天那样连绵起伏,那么声嘶力竭,可还是影响到我注意力的集中。令人心烦。
就在这时,一只蝉“噗”的一声落在纱窗上。还没等我缓过神来,它就放声大叫起来。我狠狠地瞪着它,使劲拍了两下桌子,想把它吓跑。可是它根本不怕,不但没离开,反而叫得更响了。看来不动点真格的是不行啊!我拿起手边的扇子,嗫手嗫脚地从桌边绕过去,轻轻地来到它的面前,慢慢地举起了扇子,瞄准了这个小东西……
那小东西圆瞪着两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没有一丝胆怯,仍在卖力地叫个不停。我还是第一次这么近的看到蝉——它有六只脚,两只粗壮的前爪钩挂在纱窗上,后面的四肢起到平衡和支撑作用。他叫起来十分卖力,肚子一鼓一鼓的。透明的薄翼紧紧地收拢在背上,比身躯长出许多。不知为啥我有些不忍心打它了。
清晨上学的路上
蚂蚁和蝉的心得体会三年级总结 读昆虫记蝉和蚂蚁有感(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