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的阅读心得体会和方法 奇妙的数学文化阅读心得(七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数学文化的阅读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1.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2.内容解析
引入负数,将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数学内部的运算、解方程等问题的需要.本课内容是本章后续的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及运算的基础.
通过实例引入正数与负数,既能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又有助于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从而学会用正数、负数去刻画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刻画现实问题时,通常将“上升”“增加”“盈利”等确定为正,相应地将“下降”“减少”“亏欠”等确定为负.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自己举出含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生活实例,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学生能借助具体例子,用实际意义(如“增加”与“减少”,“收入”与“支出”等)说明负数的含义.在含有相反意义的量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相应的量.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包括小数),即正有理数及0的知识,对负数的意义也有初步的了解,还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但他们对负数意义的了解非常有限.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需要针对问题的具体特点规定正、负,特别是要用正数与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的现象(如“负增长”)中的量,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困难.这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同时也因为这样的表示与日常习惯不一致.突破这一难点,需要多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例子来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用正数、负数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展示教科书图1.1-1,并提出
问题1 哪位同学知道这些图片介绍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数的产生产生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关系,感受数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问题2 请同学们阅读本章的引言.你能尝试着回答一下其中的问题吗?
学生思考并尝试解释.对于其中的问题(1),如果本地气温有低于0℃的情况,可以选择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状况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引言中的问题,有的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回答,有的不能回答.让学生阅读并尝试回答,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在生活、生产中需要用到负数,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新的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感知,理解概念
问题3 根据小学的知识,你能指出上述例子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吗?
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给出正数、负数的描述性定义:
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加上符号“-”(负)的数叫负数.
问题4 阅读课本第2页倒数第二段.你能举例说明什么叫一个数的符号吗?
学生阅读,举例.只要学生能举出与课本上不同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符号就表明他们看懂了这段话.
教师补充说明:一般的,正数的符号是“ ”,负数的符号是“-”.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通过学生举例,可以检验他们对这段课文的理解情况.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种规定,所以老师直接说明,学生记住就可以了.
3.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加7.5%.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例(1)的?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善,再追问:这个问题中,哪些词表明其中含有相反意义的量?小华体重减少1kg,你认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体重“增长值”?
师生合作回答上述问题.估计学生解释体重“增长值”的意义时会出现困难,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补充总结:体重增长值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体重增长值为负数,相当于体重减少.
再提问:你能仿照第(1)题的解答,自己解决(2)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通过师生合作,突破用正数、负数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这一难点.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题意,重点是找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词.
问题5 你能从例题的解答过程中,总结一下如何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1)先找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词,如“增加”和“减少”、“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上升”和“下降”等;
(2)选定一方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方就用负数表示;
(3)实际问题中,有时需要描述指定方向变化的量,如本例中,进出口总额“减少6.4%”要表示为“增长-6.4%”,这就是说,增长量是一个负数实际上是减少了,也可以说成是“负增长”;
(4)当数据没有变化时,增长率是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提炼出可以指导解答其他同类问题的一般性结论.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上把“上升”“盈利”“增加”“收入”等规定为正,把与它们相反的量规定为负.
问题6 请同学们自己举出一个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其中的量的实际例子,并给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刚刚总结出的结论解决问题.
4.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练习: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掌握情况.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举例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吗?
(2)你能用例子说明负数的意义吗?
(3)有人说,增长一个负数就是减少一个正数,减少一个负数就是增加一个正数.你能举例说明吗?
6.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1第1,2,4,8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以下各数20__年07月08日 - 一帆风顺 - 一帆风顺祝大家健康快乐!天天都有好心情中,正数有 ;负数有 .
【设计意图】考查对正数、负数概念的理解.
2.向东行进-50 m表示的实际意义是 .
【设计意图】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o是最小的正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感受数0的特殊身份,并为学习有理数的分类做铺垫.
4.举一个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其中的量的生活实例,并解释其中相关数量的含义.
关于数学文化的阅读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专业知识与教学研究培训结束了,如果要说学习体会的话,那就是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的方法,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构成了数学新课程中的四个学习领域。《标准》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将统计与概率作为数学教育的四个领域之一,这足以说明统计与概率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统计与概率领域是数学新课程中增加篇幅较大的一个内容,教师几乎没有教这个内容的经验,加上一些教师自身就缺乏统计与概率的专业知识,教材培训力度不够,致使在理解、把握教材上花费很多时间,备课有难度也就在所难免。另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在统计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从统计图表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还是要求学生自己能够制作相关的图表?在统计教学中,教师难以把握“众数”、“中位数”等这些新增内容的层次性。对于概率教学,教师普遍认为难以备课,教学中90%都是课堂活动。
二、统计教学中课堂活动一般是收集小组学生的相关数据、“正”字统计法、填统计表、绘制各种统计图等活动。可是这些活动占用时间太多,组织太多的活动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概率游戏环节太多,但无非是掷硬币、摸彩球、玩转盘这些活动,虽然在教学要求的层次上和类型上有所不同,但活动的本质是相同的。这些活动难以控制,因此教学概率比统计难度更大。教师认为“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非常困难,一旦进行课堂活动,几乎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时间都不允许。所以在教材中有活动的环节,就简单地找学生示范一下就结束。
三、教材中内容大多与城市生活联系密切,这使农村教师在教学中有较大困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花大功夫对这些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方可顺利地进行教学。同时,正由于统计与概率的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得到教师充分肯定的同时,他们也感到一节统计与概率课下来,学生好像没有学到什么统计与概率知识。小学数学教材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对于农村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够,使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时需要更多的加工,以达到联系农村实际使学生更容易学习的目的。而在联系实际处理统计与概率内容的难易认可度上差异极其显著。城市教师普遍能联系实际处理教学内容,而农村教师在联系实际处理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困难。
四、使学生从小开始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掌握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具有统计与概率的意识显得十分必要。《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与概率作为小学数学课程
数学文化的阅读心得体会和方法 奇妙的数学文化阅读心得(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