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参考
导语:《我的母亲》是小说家老舍的作品。《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亲的散文。下面小编将为大家整理分享关于《我的母亲》的教案以及阅读赏析等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我的母亲》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精读篇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教学本文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提供一个范例。
二、设计思想:
《我的母亲》极鲜明地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以“致力于全面提高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遵循“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且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该篇文章语言朴素,情感浓烈,向我们呈现了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勤劳困苦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因此,本文不仅是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散文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对处于生理、心理不稳定的职高学生的情感的洗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感受母亲形象,能够把父母的那种深沉的爱在作文中运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方式上,针对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七八个同学一组,每组选出一位小先生,负责本组活动。通过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2、在教学方式上,我主要采用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训练迁移四步立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亲情。3、通过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4、通过比较阅读,升华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2、感受作者的博大志远,学习作者的感恩亲情,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
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生活的现在相隔较远,学生载体,而且是对处于生理、心理不稳定的职高学生的情感的洗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感受母亲形象,能够把父母的那种深沉的爱在作文中运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方式上,针对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七八个同学一组,每组选出一位小先生,负责本组活动。通过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2、在教学方式上,我主要采用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训练迁移四步立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亲情。3、通过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4、通过比较阅读,升华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2、感受作者的博大志远,学习作者的感恩亲情,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
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生活的现在相隔较远,学生个人的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亲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朴素自然的语言应为教学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
职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薄弱,为师生课堂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了难度。调动学生的情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去领略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则是本课教学难点。
六、教学准备:
上课前,准备好二首歌曲,一是阎维文的《母亲》,二是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一首钢琴曲《给母亲的信》。一首诗孟郊的《游子吟》。课件由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训练迁移四个环节,按照走近母亲--认识母亲--升华母亲--歌颂母亲--体恤母亲五个步骤层层展开。
七、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由课前的倾听母亲和课堂上的走近母亲--认识母亲--升华母亲--歌颂母亲--体恤母亲五个步骤构成。本文在学生了解作者、把握文章写作线索、整体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阅读及语言品味。
(一)音乐欣赏:倾听母亲
母爱是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它熟悉是因为每位学生都正在享受着无私的母爱,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目前特有的家庭地位,使很多学生很少对母爱进行认真的咀嚼与反思。因此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欣赏震撼心灵的音乐阎维文的《母亲》,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地升华母亲形象。
(二)导读启示:走近母亲
带着课前欣赏音乐的那份感动,教师顺势激情导入:母亲!一个饱含多少深情的称谓;母爱,一种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它如阳光普照般温暖;如春风化雨般细密,如海纳百川般博大,如蜡炬成灰般无私。我们曾经了解过朱德的母亲,那是一位勤劳善良且富有远见的女性,今天我们学习的老舍的母亲也是这样的一位女性。让我们一起走近老舍的母亲。由此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一目了然本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关键在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尤其是要发现和提出那些有思考价值的探究性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讨。
(三)赏析探究:认识母亲
本步骤要针对某一问题,激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品味是在阅读的基础上,经过用心体会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为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完成知识的自然过渡,在认识母亲之前,先展示上节课板书设计,让学生根据板书设计及课文内容以“母亲是…….的人”为格式造句,整体感知母亲形象;这一问题的设计有利于了解学生阅读课文后的情感体验,也是认识老舍母亲的关键所在,为重点阅读、语言赏析打下基础。
2重点阅读
母亲是伟大的,她的伟大体现在文章字里行间,尤其是课文的第13段,是最令人感动的,也是最精彩的。教师引导学生赏析13段,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文章写了哪些事?你认为哪件事最感人?为什么?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我采取分组讨论,小组选代表回答的方法,在学生阐述理由的过程中,我可用师生对话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品味所展示的感人细节。并板书“母爱无边”
3、品味语言
在引导学生重点阅读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出本文语言的第一大特色: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讲完此问,我再配乐钢琴《给母亲的信》朗读此段,带学生再来品味简朴的语言下蕴含的伟大母爱。朗读完毕,我由第13段的语言特色拓展开来,再次激疑追问:本文语言在其它方面还有哪些特色!
“白描”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在引导学生品味这一语言特色时,可先出示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把诗的前四句与第13段的感人细节比较,引出白描,后指出: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什么是白描?我主要联系美术中的白描画法,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白描”手法,并以孟郊的《游子吟》的前四句讲析,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白描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辨识纠正,并重点赏析以下语句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2、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3、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以上语言品味是站在作者对母亲描写的角度上来分析人物形象的,对第三点语言特色: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浓厚的感情,我变换角度。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这样设疑:母爱是伟大的,作者的语言却是质朴无华的,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感激、怀念之情是靠哪些语言得以表现的?学生通过阅读大多都会将目光集中在这样的句子上。并板书“儿女有报”。
1、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2、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这些语言看似大白话,但蕴含着浓烈的感情,读来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因此在品味的基础上诵读这些语言,有助于学生体验作者对母亲所饱含的浓浓深情。
(四)、评价归纳:升华母亲
本步骤要让学生比较评价,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收敛,学生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此由老师简单概述本节课讲述的内容,并由学生从写作方法和表达主题两方面自由发言,谈本文的学习收获。老师适当评价。
(五)、训练迁移:歌颂母亲
本步骤要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思维训练题,使学生的“思考”迁移成为一种“创新能力”。
紧承上一环节的评价,教师有感情阐述:是啊,母爱犹如一缕阳光,使我们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同学们,尽管跨出一步便是天涯,但作为游子的你,永远走不出母爱的风筝线,因为线的那头永远握在母亲的手中,老舍的母亲让我们热泪盈眶,我们的母亲呢?请让毛阿敏《烛光里的妈妈》伴着你,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一段赞美母亲的话。
学生考虑五分钟,小组选代表口头作文,并采取自评和他评的方式。我们知道,单调的文本阅读,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六)、师生寄语:体恤母亲
学生自由发言,对母亲说一句话。
寄语:同学们,孝敬我们的母亲吧,不仅仅是今天。正如歌中唱到:不管你走多远,不论你在干啥,不管你功劳多高,不论你成就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进行德育教育的灌输。
(七)、训练延伸: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由学生选做相关题目。
A:根据文章的写作方法,请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必做)
B:比较阅读老舍与胡适《我的母亲》在主题、写作思路、写作特点方面的异同(选做)
(八)、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板书清洁、清楚、明了的特点,力求图文并茂,并对学生有所启迪和思考,我采用母子两心相吸相牵的形状,这不仅体现了母亲抚育一颗生命的不易,更蕴含着母亲在儿女生命发展中的影响。从面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善待自己的母亲。
我的母亲
八、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几易其稿,力争以最佳效果向众评委及听课老师汇报。从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牐犑紫龋我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牐犉浯危我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字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牐犜俅危我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情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阎维文《母亲》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赏感人故事等手段,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后来,在训练延伸阶段,学生讲述与母亲的故事时,全班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牐犠詈螅我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作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老舍《我的母亲》学案
1.《我的母亲》
【走进作者】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识记积累】
字音:
文绉绉(zhōuzhōu) 庶祖母(shù)
佃户(diàn) 侮辱(wǔ) 眼翳病(yì) 吹笙(shēng) 摹画(mó) 敷衍(fū yǎn)
形近字:
拆(拆桥) 徒(学徒) 摹(描摹)
柝(击柝) 徙(迁徙) 蓦(蓦地)
【课文初探】
1.课文第13节主要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课文认真分析
2.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堂上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口讷(nè) 堤岸(dī) 小觑(qù)
怆然(chuàng) 垂头耷耳(dā)
B.跻身(jī) 思忖(cǔn) 敌忾(kài)
圭 臬(niè) 分道扬镳(biāo)
C.恫吓(hè) 执拗(niù) 绳枢(shū)
穹顶(qióng) 刚愎(bì)自用
D.掎角(jǐ) 犄角(jī) 补给(jǐ)
迸发(bèng) 锲而不舍(qiè)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今天事实却极重要,因为 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地打个折扣了
②有客人来, 手中怎么穷,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③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 ,还未全改, 生活是这样清苦, 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A.假若 尽管 无论 因为 B.假若 无论 尽管因为
C.无论 假若 尽管 因为 D.无论 尽管 因为 假若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五十天了
B.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弹冠相庆
C.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D.王宝强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成功地扮演了胸无城府、朴实憨厚的傻根这一角色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
B. 王羽除了班里的工作外,还承担了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
C.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优势
D.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
【文段精析】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便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1.选文第1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选文中,能体现母亲是“严师”的事件有哪些?
3.选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慈母”的事件有哪些?
4.请找出选文第5段的中心句
【课外文段】
黄 土
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jǐn,饥荒)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谵,读zhān),净念
《我的母亲》导学案
(一)、知识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
2、老舍生平及作品
(二)能力目标:
1、 学习整体感知课文,逐渐形成整体感知作品的能力。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体味母爱
2、关注情感,探讨情感,从而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感谢母爱
一、导入:
1、复习: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哪些?
2、导入: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
二、自学:(前置作业)
1、 记叙文阅读中基本的知识:记叙要素、记叙顺序、线索、中心(主题)、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
2、什么是整体阅读?(阅读第一单元导语,结合自己阅读经验回答问题)
3、积累的字词
4、文学常识填空 《我的母亲》是一篇 散文,作者是中国 (时代)作家 ,原名 字 。 (籍贯)满族人。代表作长篇小说 、 ,短篇小说 ,话剧 、 ,因 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三、讨论:
1、如何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结合阅读《我的母亲》回答问题)
2、《我的母亲》一文
①记述谁的故事?
②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分为哪几个部分(注意表时间的句子)?
③有哪些感人的事件?
四、展示:
五、点评:
1、学生点评
2、教师点评
六、检测:
课件练习
七、反思
八、运用:
游子吟 孟郊(唐)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1、整体感知内容。
2、把握情感。(抒发作者怎样情感?)
3、分析鉴赏。(用什么方法表达这种情感?)
篇四:我的母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愧疚之情,分析母亲的性格及对我的影响。
2.理解母亲对“我”的“生命的教育”的内涵,懂得珍视亲情。
预习案
【使用说明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参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