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后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如何写课后心得体会(7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说课后的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学第一册(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化学键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键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最新说课后的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脱鞋挽裤、猛涨、懒惰、俗语、平衡、平稳、协调有序、伏下”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第1、3、4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感受走搭石的音乐美、画面美,体会家乡的人们走搭石时体现的谦让、敬老之美。
3、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但往往不能深入文本。
反复朗读课文第1、3、4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感受走搭石的音乐美、画面美,体会家乡的人们走搭石时体现的谦让、敬老之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脱鞋挽裤、猛涨、懒惰、俗语、平衡、平稳、协调有序、伏下”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随文了解第二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家乡的人们摆搭石的事情,体会家乡人们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学时重点
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脱鞋挽裤、猛涨、懒惰、俗语、平衡、平稳、协调有序、伏下”等词语。
学时难点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脱鞋挽裤、猛涨、懒惰、俗语、平衡、平稳、协调有序、伏下”等词语。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师:有一位作家,他和郭小川一起在1999年中国作协《诗刊》社举办的“新中国成立50年来,你最喜爱的50位诗人”评选中获选!他是谁呢?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搭石》的作者:刘章。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21搭石刘章
生:齐读课题。
幻灯片简介刘章:
刘章,1939年1月22日出生,截至今年20xx年他已经有76岁了!所以我们可以称呼他为刘章爷爷。
他是当代著名诗人,一级作家,汉族,原名刘玺,字尔玉,笔名东旭,别号雾灵山人、燕山痴子。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等诗文集27部。在1999年中国作协《诗刊》社举办的“新中国成立50年来,你最喜爱的50位诗人”评选中获
活动2【活动】小组活动交流
师:这篇课文写得特别美!这样美的课文咱们怎么把它读通、读顺、读“美”呢?上节课布置的前置性学习提纲告诉了我们该怎么做:
幻灯出示:
前置性学习提纲:
一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二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字、近、反义词组词并说句话。
3、三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学习本课会写的生字。
4、四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引: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前置性学习提纲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学习收获,开始。
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学习收获。(教师巡视,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小组里交流看法,及时督促、检查,做好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布置前置性学习提纲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课堂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获得新知。
活动3【讲授】小组上台汇报
哪一个组愿意上台汇报:
1、一小组汇报内容:会认字部分
读准会认字字音:谴、惰、俗、协、序、绰、伏
老师相机点拨。将这些词放回原文中,学生再读。师及时评价。
2、一小组汇报内容: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字、近、反义词组词并说句话。
(1)汇报多音字。教师点拨:课文中“踏踏的声音”“踏踏”是拟声词,又叫象声词,读音为tā。
(2)汇报课文中的近、反义词。
(3)汇报同音字并组词。
(4)汇报积累好词(abcc式)。
学生评价。
3、一小组汇报内容:会写字部分
小组汇报完下面的同学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多种形式识记生字,对生词进行归类分析,注意做到主次分明,读写结合。
老师相机点拨几个易错字:
4、听写易错字,总结还没有掌握的字,提醒下节课要检查。
5、小组上台展示读书成果:课文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汇报主要内容。
说到第二自然段时,教师适时点拨:第二自然段讲的是家乡的人们摆搭石的情景。体现了家乡的人们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以下句子看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活动4【作业】总结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尤其是没掌握的生字词;课后练习:玩游戏“知音识字逃生记”。
2、课文中许多地方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美”,还有看不见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作业布置的设计一是夯实字词;二是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更好地突破课文难点。
4.2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对比读、想象画面,体会平凡的搭石给家乡的人们以方便之美。
2、反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抓住重点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感受走搭石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3、反复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师生表演等,体会家乡的人们走搭石时体现的谦让、敬老之美。
4、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学时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第1、3、4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感受走搭石的音乐美、画面美,体会家乡的人们走搭石时体现的谦让、敬老之美。
学时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课文《搭石》的生字词,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教学反思:恰当、适时地使用课堂信息化教学的新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选择其中的“聚光灯”功能,聚焦于生字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检查生字书写:上节课我们还有哪些词语没有掌握好?
学生反馈,老师邀请一位学生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进行书写(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新建文档”功能),另一位学生批改(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再请一位学生点评,老师随机点拨(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需要的话可以选用交互式白板的“放大镜”功能)。
【教学反思:恰当、适时地使用课堂信息化教学的新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选择其中的“新建文档”、“批注”、“拖动”功能,邀请学生书写、批改,老师再点拨,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课堂是学生的书写、检测,师生互动性强!比以前老师口头强调或者指着屏幕强调好得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搭石》。板书:搭石
4、(示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就是刘章爷爷的家乡,一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可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家乡,印象最深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一起去感受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吧!
【教学反思:配乐师生合作情境导入,奠定了本课“美”的基调。】
活动2【讲授】学习课文,体会搭石之美
1、那到底什么是搭石呢?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进入秋天……搭石。)
【教学反思:学生养成仔细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说话有根有据的好习惯。】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山洪过后……脱鞋挽裤。)
3、也就是说,山洪过后,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挽裤;
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
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
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就必须——脱鞋挽裤;
4、来,大家都弯腰挽一下自己的裤子。所以挽裤就是——把裤脚卷起来,对,“挽”就是“卷”。一次有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出行很不方便、麻烦,甚至是辛苦!)
【教学反思:科学证明,正确的重复是有效记忆的主要方法,特别在人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脑、手、耳、口并用进行知识记忆时,记忆的效率高效果好。因此设计教学时,多一点学生活动:用脑想,要口念,动手做,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调动了自身更多的记忆“通道”参加记忆,这样的记忆痕迹加深,记忆效果当然更好;学生对“挽”的理解是出于自己经验的建构,而不是老师的传授。这样的教学设计自然有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记忆。】
5、而现在有了搭石,人们出工就可以——走搭石;
人们收工就可以——走搭石;
人们赶集就可以——走搭石;
人们访友就可以——走搭石;
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就可以——走搭石,不用再一次次地脱鞋挽裤。
【教学反思:对比读,增强了学生对搭石的喜爱。】
6、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了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很方便)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把你的感情放进去读——齐读:“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就是搭石。”
小结:平凡的搭石给人以方便之美。
(一)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体会搭石的音乐美、画面美,家乡的人们走搭石时体现的谦让、敬老之美。
1、你们的心和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第2自然段也有一句话说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2、搭石怎么就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家乡的人们一起去走走搭石,发现搭石的美吧!
3、请大家默读3、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重点句一: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1)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2)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竖列的学生:这一组,咱们一起来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师生合作读3遍)
(3)让我们继续行走在搭石上,(这两组)1、2组走前面,(这两组)3、4组走后面。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师生合作读3遍,越读越快)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没有)对,没有人指挥,却又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以文解文的阅读能力。】
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小结: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怪不得刘章爷爷说(手势指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学反思:第一次强调板书。培养学生抓中心句的习惯。】
(4)过渡:这一段话中哪些语句还让你觉得像画一样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5
说课后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如何写课后心得体会(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