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实用(9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实用一
大家早上好!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有关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实用二
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知识有不同的体系,至少可以分为科学知识体系和人文知识体系,这也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别所在科学强调精确,是一种线形思维,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注重整体的关联、动态的平衡、经验的实效,很多是随机性的而不是那么确定,思维是曲线性,逻辑是相对模糊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人都非常需要。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天人合一,以史为鉴,以天为则。我们应该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对传统文化认同、尊重、自信,再来继承发展。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寻根
现在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大家都很关注,探讨这样的题目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国家经过一百多年跟西方列强抗争的过程,在政治经济上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落实到文化上的问题,开始反思怎么样继续走下去。这一百多年我们都处于救亡图存的环境下,抛弃了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现在是继续沿着西化的道路走,还是返回自己的文化传统上来?这不只是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而是普遍的现象,从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都要思考这个问题。当时对文化传统的批判,是有历史时代的合理性的,但同时也造成了传统的断裂。对于我们的传统越来越多人会感到陌生了,甚至读不懂它了。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把西方的文化看成进步的,把自己传统的文化看成是落后的文化,把中西文化放在时代差异的基点上来进行比较。一个是近代的、工业的文明,一个是农业的文明。两个不同文明时代的文化,大家都比较注重文化时代性的差异。走向现代,抛弃自己的传统,向工业文明学习,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实文化一旦形成以后,无论是在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都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性质,并不是说农业时代时期产生的文明只适用于农业时代。
除了时代性的差异之外,文化还有类型上的差异,不是谁代替谁,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经济全球化,那文化是不是也要全球化?特别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文化越来越趋同化,尤其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不是以年月日算,而是分分秒秒地算。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使得文化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快。对文化问题的讨论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文化是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间创造的,文化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不应该是单一的。所以很多有识之士提出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要求文化的全球化,相反,文化应该保持它的多元性,尽量保护各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创造的文化。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出现了文化的寻根意识。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意义。现在联合国组织探讨怎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二战后就开始了。由于强势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在迅速地消失,也就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关于缔结这个公约,酝酿了十多年,一直到20xx年,才第一次确定公布第一批保护名录,中国有一项被列入,就是昆曲。20xx年公布第二批名单,中国的古琴被列入其中。20xx年中国有一项半,一项是新疆的木卡姆,还有半项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共同申请的蒙古长调。
文化有多样性,不能用单一的来代替。我们并不是盲目地去搞复古,而是要反思自己历史文化的特性,这种特性对于世界文化有什么意义。现在有一种趋同的思维模式,好像什么都要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知识体系可以有多种,不是单一的。现代化最突出的就是科技化,什么都要放到科学的标准里加以检验衡量。中国近代对传统的批判也是在科学的概念下进行的,新文化运动举起两面大旗:科学与民主。所以一切都拿这两个标准来衡量。凡是不符合科学的、民主的就要淘汰。问题是,人类知识体系中除了科学知识体系外,就没有其它的了吗?我们的传统究竟以什么为特色?我认为不同的文化因为类型的不同,有各自的特色,没有优劣可讲,不能做价值判断,这个好那个坏。
中国文化重视人事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像西方那样以科学知识体系为主,而是以人文知识体系为主的文化。近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也可以说是一位政治家,他参加过辛亥革命,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他曾经对中西方哲学作过一个比较,他说:西方哲学是从物质发生的,比如古代希腊、印度的哲学,认为地火水风为万物的根源,注重物质,很精细,讲究精确。中国哲学是从人事发生的,老子孔子都很注重人事,而人事是变幻不定的,所以中国哲学有应变的长处,短处就是不怎么确切。章太炎的叙述是比较简略的,也很平常,但他确实指出了中西哲学差别的根源所在。西方哲学从静态物质发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以注重静态分析为主,注重的是部分和细节,习惯分别计较,物是物,心是心,分析物可以与心无关。注重理论的框架,逻辑的推论,体系的结构,追求语言的精确清晰,求其言中之意。中国哲学则从动态的人事发生,所以观察方法也是注重动态方式为主,注意整体和全局,习惯关联的思考,心物不能分开,分析物的时候不能离开心。注重实践的经验,具体的运作,应变适用,追求语言的文采简明,求其言外之意。这些都是因为文化根源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而这些特点应该是并存,相互补充的,并不是一个替代一个。这就形成了两个大的知识体系。从西方发展出来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不仅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中国文化则形成庞大的人文知识体系,它就是缺乏具体的技能工具,只是讲一个整体笼统的。这两种知识体系今天我们都需要。我们生活中间不仅面对物质,还面对着人事,而人事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变幻不定的,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思维方式。上世纪曾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东西方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在反思,这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发生,跟西方的文化是否有一定的关系?很多思想家都感觉到了,在西方近代发展以来,片面注重对物的追求。所以许多思想家开始提倡一种人文的精神,不约而同地讲,要发扬一种新的人文主义,资源要到东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
我们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天地万物当中,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人不要沦为外在世界的奴隶。我们面对上面的天,下面的地,中国人讲“天生地养”,人在天和地中间,人应该保持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西方文化其实也在讨论天地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的概念是非常复杂的,有多重含义。天是万物生命的根源,“天地者,生之本也”。天的状态是一种气,阴阳之气,“阴阳合气,万物自生”。天生长万物,物有各种分类,禽类、兽类、人类,人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部落。往上推,祖先也是天,天是万物的父母,祖先是每个类的父母。天也有神的含义,就是生养之神。所以要祭天祭祖,拜祭生命的来源。祖先对于个人来讲,不是要绝对听命于天。到西周的时候就形成了基本价值观念,“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皇天不是看你是不是我的子女,就保佑、照顾你,而是要看你是不是有品德。由此可以看到,主动性掌握在自己手上,人跟天的关系是决定于人自己。春秋左传里有一个说法,神聪明正直,但依人而行。所以西周时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人不是盲目地听从于天,相反自身品德的提升是取得神保佑的决定因素。这样人就有了主动性。西方古希腊罗马也有人的主动性力量,到了中世纪以后,就有了至高无上、绝对唯一的上帝,每人都要听命于上帝,这跟中国文化特点迥然不同。先秦时期也产生过这样的斗争。中国的思想家墨子,现在说他是劳动人民的代表,他强调天决定一切。如果墨子的思想占了一个主导地位的话,中国也会走上西方的进程。然而中国是以儒家为代表,强调人主体性的思潮占据了主导地位。人把自我修养、品德提升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天的意志。和西方相比的话,中国缺少基督教那种对神的绝对敬畏,所以常常讲中国人宗教观念比较淡漠,因为中国没有至高无上的神,神是无所不在的,家
有关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实用(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