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江山风雨情范文 这江山风雨(5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1-315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江山风雨情范文(推荐)一

它是长白山最具风姿,最为壮丽,最具有神秘色彩,也是最具人文色彩的自然景观。

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顶部,是一座破火山口,经过漫长的年代积水而成糊。水面海拔高度为2189.1米,最深达373米,平均水深204米,为东北地区最高的水体,中国最深的天然湖。略呈椭圆形,南北长4.40公里,东西宽3.37公里。集水面积21.4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9.82平方公里,水边周长13.11公里。总蓄水量20.40亿立方米。

天池古有“图们泊”之称,那是万水之源的意思,是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三条大江的源头。而这三条大江,就是滋润东北亚大地的主要水系。

天池的特别之处和神奇之处在于,它只有出水而没有入水,却千年不绝地流淌着。古人说它的水来自海上,故称海眼。

天池还有一大奇迷,那就是天池怪兽之迷。其传说和见闻早有流传,文字记载始见于100多年前,近年源源不断传出有人看到天池怪兽出没的消息,使得这个世界之迷和世纪之迷愈演愈烈,相关情况,我将专门向各位做介绍。

自古以来,人们对长白山天池的顶礼膜拜,并不是因为人们对长白山的崇仰。试想,长白山虽然威严如仪,统领东北亚众山和大地,但是,如果没有了山顶的天池,她能成为滋润东北亚大地的母亲一样的大山吗?没了源头就没了河流,没了河流就没了生命。人们不远千里万里来看长白山,为什么非要历尽千辛万苦登上山顶呢?为的就是一睹这哺育大地万物乳的源头——长白山天池。而天池里的水,也正像母亲的乳汁来自母亲的体内一样,来自大地的内部,源源不断,流淌不息。这难道是一个巧合吗?难道这不是人类固有的寻根、寻母、寻找生命之源的情结所系吗?

自古以来,人们崇仰长白山天池,敬畏长白山天池,是按国人最高的崇拜境界——对龙的崇拜——来崇拜天池的,称天池为龙宫的说法比比皆是。

刘建封在《长白山江山冈志略》中说:有猎者四人至钓鳌台,见芝盘峰下,自池中有物出水,金黄色,首大如盎,方顶有角,长项多须,低头摇动如吸水状。众惧登坡,至半,忽闻轰隆一声,回顾不见,均以为龙,故又名龙潭。

又云,池中雷声时作,音同炮弹,百里外犹闻其声,俗呼为龙宫演操。

又云,平时水声澎湃,响如鸣金戛玉,俗呼为龙宫鼓乐。

又云,每年三月间,陡有黑云自西北来,大雨雹至天池不见。阅数日,忽由池中突起五色云,向东南而去,惟黑白两色居后。迨十数日,见云自东南飞来,仍入池内,而黑云不在其中。相传,黑龙江龙王会同天池龙王,朝宗东海云。

现在,根据所有资料表明,人们不仅是对龙的崇拜而称天池为龙宫,联系到当前所传的天池怪兽出没池中,再联系到世界上对于恐龙灭绝的定论已被我国中华龙鸟化石的出土所打破,加上天池怪兽又像恐龙,可不可以想象,天池里的所谓怪兽,就是亿万年前的恐龙的后代呢?

关于这方面,我下面介绍到天池怪兽时,再做探讨。

精选江山风雨情范文(推荐)二

一、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学以致用。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难点

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山水画名作,认真观摩欣赏,同学间交流,分享对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的初步认识。

2、教师印发资料: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七、教学时数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投影的《江山如此多娇》)

师:这幅画是关山月、傅抱石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回答。

全班齐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回答。

师:同学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即“意境”。关于“意境”,

当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曾做过专业论述,同学们想不想跟随他去了解一下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山水画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任务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出示任务】

默读文章,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注意圈画出以下要素:

1、核心概念;

2、主要观点;

3、所用实例;

4、所做结论。

【反馈指导】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文章,但其实文艺论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阅读的方法和一般议论文一样,只要抓取了以上几个要素,一篇文艺论文的基本内容就基本理解了。

任务二:再读课文,把握结构

【出示任务】

1、再读课文,勾画出每段关键句。

学生读课文,完成任务。

2、分小组合作探究,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每组以提纲示意图的形式呈现。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展示。

【反馈指导】

每段关键句和提纲示例:

教师小结:

从提纲图示中可清晰看出,文章层次分明,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写作思路进行论述。这既是议论文的常用思路,也符合人类认识问题的一般思路。在议论文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来组织文章。

任务三:细读文本,研究实例

【出示任务】

1、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为阐明观点多处引入实例,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和作者观点的关系。

2、根据第3段的观点,请你再举一个古诗的例子,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作为补充的论据。

学生回答、写作。

教师点评。

【反馈指导】

实例分析是论述观点的重要辅助,分析中要紧扣观点关键词,希望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能给同学们的议论文写作予以启发。

(三)课后作业

阅读课前下发的三篇文章: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用提纲的方式梳理论述层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完成了对《山水画的意境》论证思路的梳理和实例的分析,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可染先生的这篇文艺论文,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内涵,并学以致用。

(二)思考探究

【出示任务】

请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一、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情感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三)积累运用

任务一: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出示任务】

运用本文中有关的“意境”的论述,从课前准备的山水名画作品中挑选一副做赏析(如李可染画作《万山红遍》;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等)。请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学生完成任务并分组汇报

任务二:赏析古诗词,品味意境:

【出示任务】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完成一段文字。

学生写作。

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

【出示任务】

勾连同单元课文,横向对比悟“意境”:

在《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中作者说“说假话不行”,在《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其含义是否一致,其中体现了哪些共同的艺术追求?又比如《山水画的意境》和《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有关于意境的论述,其认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为阐释?

(五)课后作业

思考并总结:学完课文,你认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是什么?应该怎么读?有哪些阅读方法?请将感悟整理成一篇文字。

(六)板书设计

精选江山风雨情范文(推荐)三

丹东锦江山公园风景秀丽的锦江山公园,是丹东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位于市区北部的锦江山南坡,南距鸭绿江岸1.8公里。锦江山公园绿茵覆盖,花团锦簇,一山尽得天下秀,素有“东北八景之首”的美誉。全园分为5大观赏区,其中山水游览区花红柳绿,曲径通幽,楼台亭榭,错落有序,山中松柏、紫杉、樱花和银杏等名贵树种随处可见。登高远眺,可以鸟瞰丹东市和朝鲜新义州市的全貌。园中的“文化园”是一座可浏览丹东地方文化历史,观摩现代翰墨真迹。另外,“辽东解放纪念塔”和“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也建在园内。

锦江山公园占地面积91.06公顷,始建于1920xx年,原名镇江山公园,1965年改为现名。富有民族特色的牌坊式公园大门屹立在入口处,朱红圆柱,壁画装点,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公园大门始建于1920xx年,原为木结构,1935年改建成混凝土结构,1959年改建为具有民族风格的牌坊。它长34米,高17米,总建筑面积为396.7平方米,十分雄伟壮观。牌坊顶部雕刻精细,绘以各色古典图案,黄绿相间的彩色琉璃瓦沿檐脊而下,依次排列32个形象 逼真的琉璃狮子,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卷棚下绘有52幅山水画,笔墨精妙,着色淡雅,每逢佳节,牌坊上560个华灯齐放,五彩缤纷,光彩夺目,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进园内,往左拐,就可以看到一个用各种花卉组成图案式的大花坛.绕过花坛就是明艳芬芳的荷花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丰腴的荷叶以及那欢快地嬉戏在水中的尾尾金鱼,常引逗得游人扶拦而立,不愿即刻离去.池上,建有小巧别致的九曲桥.桥中,有一座美丽垂檐的六角亭,供游人遮阳避雨,观荷赏鱼。

顺路沿阶而上,便进入了珍禽异兽的世界; 非洲狮,东北虎,云豹,梅花鹿,骆驼,青狼,野猪,广西猕猴,海豹,猞猁,丹顶鹤,孔雀以及各种飞禽走兽50多种,或声威俱壮,或顽皮可爱,或啼鸣婉转,或争艳比美,千姿百态,别有一番情趣. 沿着弯曲而洁净的柏油马路往上走,沿途可见到各种电动游乐设施:电马,电瓶车,碰碰车,赛车,射击,飞天,飞椅,小火车,单轨车,飞象,空中观览车,海上珍珠等。

园内有树木150多种,其中有桧柏、紫杉、天女木兰、厚朴等珍贵的树种。 锦江山公园现有牡丹花200多个品种,10万余盆,菊花 300余盆.无论春夏秋冬,宽敞明亮的花展大厅内都是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布局精巧,摆设独特.盆景,小花池,喷泉,小桥流水等都展观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小庭院式的建筑风格.叫人想起苏州的拙政园,南京的莫愁湖......,然而最让人心醉,最令人眼花缭乱的还是那色彩绚丽,目不暇接的杜鹃花:五颜六色的单色花,镶边,嵌条,带衬底的复色花,15厘米左右的大花,半厘米的小花,还有那俏丽的花名:"五宝珠" "粉天惠","四海波","王冠","欢天喜地","贵妃醉酒"......,真使人仿佛置身于花的世界,徜徉在花的海洋之中。

园路向上行走,可到达"回归阁"."回归阁"是座具有北方风格的两层民族式建筑,底层地面是一个正方形,中间由红绿两色组成一个"回"字.一层正面竖立起的大理石石碑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1982年同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二层是八角垂檐,攒尖建筑.阁的八面彩绘香港八景,美丽壮观."回归阁:高12米,象征着12亿炎黄子孙.外广场由1997块花岗岩板铺成,象征着香港在1997年回归祖国."回归阁"的建成不但给锦江山公园增添了一处新的人文景观,同时也成为丹东市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园建在公园中心地带,是一座浏览地方文化历史、观摩现代翰墨真迹,溶丹东籍书、画、歌谜、各家作品於一处,集观光揽胜、临摹和休憩为一体的新型文化游园。文化园内设有6个景区,即书碑林、长寿林、谜林、歌廊、画廊、丹东文化史墙。文化园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周围青山环绕,锦树流翠,园内碑刻林立,典雅古朴。这里有当代文豪郭沫若、矛盾、冰心和书法家舒同、启功、沈朋等墨宝碑林,又有领导人、革命老前辈的题词,皆名人名家为丹东人所作。书法或遒劲雄健,或飘逸秀美,风采各异,其赋诗献词情深意浓、妙语连珠。歌廊、画廊汇集了当代中国丹东籍著名作曲家、画家吕远、郑秋枫、羊鸣、邵宇等传世佳作。文化史图墙,展示了从前明洞人开始,丹东先人开始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丹东出版的《康寿福音报》、《中国谜报》所奉献的长寿谚语和谜语,意境深邃,颇有启迪。登高远望,高楼林立,万木峥嵘,江山如画、碧水长流。

出了文化园继续向上攀登,可直上锦江山顶,一座造型幽雅的两层小亭,耸立在山顶开阔的草坪上,这就是“锦江亭”。它始建于1934年,1965年改建。亭中,石栏石柱,石桌石凳,可供游人消汗解乏。小憩片刻,登亭眺望,中朝两国的山水景色尽收眼底。

"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巍巍屹立在锦江山公园的中心,为秀美的锦江山增添了庄严的气氛。它以独特的选型、鲜明的特色,成为革命先烈为解放辽东而英勇献身的历史见证。纪念塔于1948年冬兴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落成。整体选型由环形塔基、塔座、方型塔身、铜铸塑像四部分构成,总高度为10.73米,面南偏东10度,俯瞰丹东市区.塔顶矗立着一尊铜铸解放军战士塑像,高2.08米,重约2吨.他右手持枪,左手振臂呐喊,仿佛是在呼唤人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冲锋,那勇往直前的神态气势,栩栩如生。这座纪念塔不仅是丹东的骄傲,也是游人瞻仰的革命文物。此塔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5年初,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精选江山风雨情范文(推荐)四

各位旅客:

首先我代表我

江山风雨情范文 这江山风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