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观看党代会心得体会总结(4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教师观看党代会心得体会总结一
五天的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六个小时的学习,晚上还要小组讨论,办简报,写体会,但是我们的学习劲头十足,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专家的博学让我羡慕不已,他们个个满腹经纶,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旁征博引,丰富的案例信手拈来,举手投足之间皆是大家风范。我不仅领略了专家们的风采,学到了许多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几年,我一直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困惑。教师专业发展中有两个重要阶段,一是由新手教师向熟练教师转变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模式引领,二是由熟练教师向优秀教师转变阶段,这个阶段需要个体引领。我正处于第二个阶段,仅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再有建树。而就此停步不前,又不是我所愿。此时有机会参加这次学习,无疑是及时雨!
魏教授在讲课中讲到,一名教师,要有自我,要认清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要做鹦鹉学舌般的教书匠,要向高层次的教育者发展。那么,要想脱离匠气,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我该做些什么?
文化对教师有塑造作用,教师的文化,刻在骨头上,印在血液里。要想提升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持之以恒地读书,一定会终生受益。每一位名师都善于读书,我要向名师学习,让读书和写作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新手教师之间的区别在于教学技能,优秀教师之间的区别在于教育哲学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是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唯一法宝。我要建立自己的反思日志,把灵感留住,把想法留住,多与同事交流,在交流中提升自我,激发智慧。
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实际情况,从小课题入手,逐步进行教学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近期我的专业规划:精心打磨一节课;精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撰写教育心得;研究一个教育问题;及时积累资料;充分利用本次学习的资源,勤与名师交流;克服自身羞怯的弱点,主动与专家联系,有问题及时向专家请教,争取再上一个台阶。
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在路上。我,现在就在学习的路上,向着远方的名师,一步步前行。
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学习,是我之幸。五天的学习结束了,但这只是开始!感谢领导为我们专业提升搭建了平台,感谢专家们为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我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真正让所学落到实处。
关于教师观看党代会心得体会总结二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
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我们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导师这个词,多少恐怕也受人污染了吧,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我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你会不会有的时候有一点迟疑,就是,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人,他以他的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的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个字的生命光华,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我大学时代到安徽支教,从上海出发,火车转汽车然后步行,最终到达了大别山深处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学,第二天一早,我们和太阳一起起身,来到学校当中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的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我们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英语,下课的时候,我们这帮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红旗下嬉戏,那个声音放肆得要命,传出好远好远,引得那些村里的孩子家长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导师这个题目,进入我头脑的便是那大别山深处的朗朗书声,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个小小的校园当中的白墙上,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的话,他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我们问校长这是谁说的,校长说,我们安徽老乡-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1917年,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谓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面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那时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这是什么概念各位,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那个时候若在北京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陶行知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
关于教师观看党代会心得体会总结(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