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长历程感悟心得体会简短 孩子成长教育的感悟和心得(6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教育成长历程感悟心得体会简短一
快开学的今天早上,女儿在收拾、整理自己的假期作业。突然她发现,这个学期的《学生成长记录册》上“家长寄语”栏还没有填写。马上随手递给我。
“这个——怎么填啊?”虽然说常规工作,但是我顺水推舟,装得一脸茫然地说,“我写不好哦?!”
“老爸,每年都是你写的啊!你就别客气了……”女儿还没有意识到我在和她开玩笑,非常认真地强调,很像是命令的口吻。
“哦——”我嗫嚅道。
“对了,你可别写那么多啊,洋洋洒洒地!”女儿突然想起什么一样,对我说,“上次你把格子写得满满当当,老师都说了,你爸爸还真能写啊——”
哈哈,这茬事情,经女儿一说,我想起来了。今年寒假过后,按照要求,我在女儿的寄语处写满了整栏,而且还出栏写了两行。女儿交给老师之后,老师反馈给了女儿,说我写得认真。哈哈,本来老师是表扬我的,可是女儿好像总是认为老师是批评。所以,她这次特别强调不要写太多了。不管这么多,既然写,就把心理的话一股脑写出来,所以,我拿起笔痛快地写道:
刘烨同学:在各位老师的教育关心下,在你自己的认真努力下,你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孩子,你是好样的,真棒!
老师在寄语中说的两个问题我都非常赞同:做事一定要扎实、认真。干事浅尝辄止,马马虎虎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者,均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之辈。这样的人,干事专心,肯于吃苦,勤勤恳恳,就像古代的“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之人,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怕千辛万苦,不顾条件简陋,创造条件,不辞劳苦,发奋图强,最后才能名垂青史,成为一代一代人学习的楷模。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学得更好,将来也才能有所作为。
不写则已,一写还真刹不住了。写完了满满一栏,我接着在记录册封三空白页写。转眼,这一页又写完了,我翻开封底继续行文:
还有,你的钢琴现在已经练得非常不错了。这都是你勤学苦练的结果。我想,你自己已经看到了成果,体会到了乐趣。现在的社会,竞争真是越来越激烈了,所以,每个人都要有一套拿手好戏,如果你什么也不会,那就比别人差一截了,将来就比不过别人。所以,从小开始,勤学苦练,把琴练好,既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音乐素养,又开发了智力,真是一举多得啊!爸爸希望你继续加油!把琴弹好!爸爸也相信你!
还有啊,《梦幻城堡》(注:女儿写的第一本书,已经连载到13集,发布在我的博客和她自己的博客上,故事还没有结束。6月份的时候临近考试,准备复习,就没再续写。女儿自己答应暑假写的,但是,至今依然没有动笔)还应该继续编,很多读者也在等着看呐。干事就应该这样,有始有终,这才好。千万不能半途而废。俗话说得好:好头不如好尾!
写到这里,封底空间也被我写完了。但是意犹未尽,拿起一张白纸,继续写道:
所以,我建议你抓紧续写。你的一些“粉丝”也多次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等着看你写的王子和香莲及大雁之间的好故事呢!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这也是一个人干事专注、有恒心、有毅力、持之以恒的体现。这些都是做人、做事的好品质。就像那句诗所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你已经写了,就一定坚持到底,爸爸相信你!
还有一点,应该说一下。最近女儿的脾气有所渐长。这可不是好习惯。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语气,要心平气和才好!特别是女孩子,要温文尔雅,不温不火。(第四页写完,再拿起一张白纸,继续)
我们在将来会遇到很多事,要完成很多任务,面对很多困难,处理很多很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必须有一个好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万不可随心随性乱发脾气。要知道,上了肝火,伤了身体,可不是什么好事。这就是所谓的修身。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是第一步,这个做好了,才能干好后面的事情。希望你能做到这点。
要说的话很多,暂且搁笔。祝女儿进步、快乐、健康!
2022教育成长历程感悟心得体会简短二
接纳应该成为每位家长教育子女必须拥有的一种能力。所谓接纳,通俗的讲,就是在与人接触、沟通、互动时,注意接收、解读、容纳对方传达出的各种信息,转换角色和看问题的角度,客观、具体地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妥当、有效、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回应。接纳的核心是“理解”,心理学叫“同理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
经常听许多家长说,现在的孩子难带,很难沟通。究其原因,不排除孩子自身的问题,但家长能不能以“同理心”将心比心的对待、接纳孩子的情绪、想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被错误地“定位”:
有的孩子被当成是父母的“下级”,因此他们必须听从父母的一切命令,让好好读书就好好读书,不许乱说乱动,孩子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处置。无论是冷漠还是溺爱,都会对他们贻害终身。
有的孩子被父母当作“商业伙伴”。父母教育孩子完全用物质刺激来展开,这回你考了100分,我奖你100元钱,下回没有考好,就打屁股,这种唯成功论往往导致孩子们的智力畸形发展,使他们的品格无法与智力同步成长发育。
有的孩子是父母的“储蓄所”,父母待孩子好的原因是给未来
“种”福利,父母常常告诫子女,“我们待你这么好,将来你怎么报答?”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可以给自己光耀门楣,否则就白养了。这种教育方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交易甚至是不平等对待的财产型教育方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很压抑,难以舒张个性。
而有些孩子则沦为父母的“出气筒”,甚至是许多心灵不健康的大人肆意羞辱、发泄、虐待的对象,这样的孩子是最悲惨的,他们往往身心备受摧残以至于无法成为正常的人。
此外,在一些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有的由于难以获得全部的父母之爱而情感人格残缺,导致自卑、自闭,心灵无法健康成长。
日常生活中经常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这道题太难了!妈妈接过来说:“肯定上课你没注意听讲,否则怎么会觉得难呢?” 这种反应就不是同理心,就没有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何想法,给孩子的感受是指责。这种做法使本来就有些焦虑的孩子越发焦虑,产生妈妈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如果对妈妈的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讨厌妈妈,妈妈和孩子的沟通一定会出现梗阻。让我们再看两个案例:案例一、孩子考试没考好,作为家长,你面对这一事实,应该怎样回应呢?家长甲;又没考好,你怎么这么笨?这么让我失望啊!
家长乙:你能不能说一说这次考试为什么没考好?家长丙:没事儿,只要你努力就行了,妈妈以前也怕考试。家长丁:我知道没考好你很难受,我也知道下次你特别想考出好成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妈妈相信你,也愿意为你加油,和你一起努力„„. 四种不同的回应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第一位家长的回应没有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孩子没考好归因于笨,给孩子种下了负面的种子;流露出自己的失望情绪,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第二位家长以问题开始回应,虽然不会孩子已负面影响,但往往是孩子觉得你不了解她,感觉不到同频,对你产生怀疑、不信任,甚至反感。第三位家长的回应并不是接纳,而是赞同。接纳并不等于赞同,接纳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恢复积极正面情绪和想法,然后推动他成长、进步和提高。单纯的安慰和纵容不是目的,会让孩子产生什么都无所谓、不思进取的思想苗头。第四位家长的回应,语气中充满了接纳,尤其是“我也知道下次你特别想考出好成绩”这句话既深入对方内心深处,又巧妙地激励、推动对方去争取下一次考出好成绩。
2022教育成长历程感悟心得体会简短三
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可是如果麻雀摆正了自我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而今的我们就是那不起眼的麻雀,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活出自我,必须要端正自我的心态,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终一天,奋力拼搏,实现当初的踌躇满志。
花朵因绽放而美丽,人生因拼搏而精彩,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可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要想成功,就要不断地自我剖析和提高。
1、成长轨迹
我叫刘洋,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今年21岁了,光阴似箭,回忆以往走过的路,有欢乐也有悲伤,有委屈也有挫折,有幼稚天真的幻想也有远大的志向和高远的目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像跳动的音符编织着我美丽的梦想和绚丽的生活,我要感激我的父母和所有关心爱护我的人,因为是他们给了我机会和力量。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爸爸妈妈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拥有一颗对生活炽热的心,他们积极进取,正直豁达,认真负责,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成长为一个活泼开朗正直善良的男孩。
七岁的时候我就离开父母开始理解学校教育,小学阶段,在教师的教育和关心下,我无忧无虑的健康欢乐的成长着。但时间悄悄的溜走,我在成长。进入初中,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学校陌生的同学陌生的教师。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陌生的都变熟悉了。学校不再陌生了。教师和同学也都成为朋友了,于是走过陌生,一切都变得欢乐起来。中学主要是学习,自我却不曾认真的努力的学习过。上课总爱睡觉,总爱耍些小聪明,但每次考试都能考很好。所以在教师眼里我是一个调皮有爱学习的孩子。我就集教师的宠爱于一身,欢乐的进入了高中。
高中生活紧张而充实!但我却陷入地谷,之后才发现初中的学习只是自我耍小聪明,靠考试的突击来学习。而没有扎扎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学。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呵基础知识。所以与其他同学的成绩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渐渐的觉得教师没那么关心自我了,不再那么受宠爱了,不再那么骄傲了。想赶上却找不到前进的动力。觉得自我很很失落觉得自我很没用,但在教师的鼓励下,我最终鼓起勇气,相信自我,还不能放弃。我决定必须要努力考上大学。
曾听说过:在大学里先学作
教育成长历程感悟心得体会简短 孩子成长教育的感悟和心得(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