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三天听课视频心得体会实用 教师培训听课记录感悟(六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毕业三天听课视频心得体会实用一
上午好!
在这个充满回忆和希望、感伤又喜悦的日子里,我们共聚在大礼堂,隆重举行_届毕业典礼。首先我代表同济大学向_届全体毕业生表示最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完成了人生当中又一重要阶段的学习,我很自豪地看到你们在同济度过的大学时光里自强不息,淋漓尽致地谱写了青春拼搏的绚丽篇章;教室里、操场上、实验室、图书馆,你们用奋斗的汗水践行着追求卓越的精神。接下来你们或是继续深造,或是就业创业,祝贺你们扬帆起航,开始新的征程!
同学们,今年的五四青年节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你们的历史和未来的重任,你们将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干、开拓人生,与整个民族的荣耀复兴共奏激昂的乐章。行行出状元,希望同学们在无论从事哪行哪业,都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是同济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百年同济,是一部以“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为题的厚重大书。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同济在工程技术方面独树一帜,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全体同济人的功劳,更是同济学子努力的硕果。今年5月20日,在同济大学校庆暨毕业晚会上进行了“卓越奖”颁奖,有感于同济人追求卓越的动人事迹和风采,我多次表示“非常感动”。他们是你们敬爱的老师、熟悉的同学和亲切的校友。郑时龄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一线,走在学术前沿;周怀阳教授淡泊明志,深入海底探测奥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胡鸿远获“挑战杯”全国一等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瑾菲发表sci论文9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土木工程学院_届校友刘英俊主动要求到西藏去,最终进入拉萨市建设局工作,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希望同学们向这些优秀的师生、校友们学习,面向未来,坚持追求卓越的精神,积极奉献社会。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优良条件。因为你们是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未来。同济大学培养的人才,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同济人在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已经普遍获得社会高度认可,前年文汇报连续报导的从基层干起的优秀学子,多名是同济毕业生。希望你们继续保持这一优良传统,踏踏实实从本职工作干起,不骛虚声、不求虚名,积累经验,不断将本职工作提高到新的层次,并从中发现乐趣、享受乐趣,增加生命的厚度。
始终秉持追求卓越的精神。“卓越”是一种状态,“追求卓越”是一种精神。同济精神是同舟共济、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追求卓越的精神。要想一直保持追求卓越的精神,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同济人的理想是已天下为己任,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同济人自强不息,不断奋斗,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难免会顿足欣赏风景,但大家不能被短暂的安逸打磨掉追求卓越的意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限风光在顶峰,希望大家将追求卓越内化为自身动力,永不止步!我们不仅要发扬追求卓越的精神,更要掌握追求卓越的方法。“夫唯大雅,卓尔不群”,追求卓越的方法就是永远和别人不一样。永不满足,永远带着批判的、辩证的、创新的目光看待问题,不断改进,开创新理论、新技术。尽管理想不一定能实现,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你是满足的,是快乐的,是骄傲的,“回顾自己的一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追求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卓越。何谓卓越?腰缠万贯,官居一品?世俗纷纷扰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已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同济人所追求的卓越不能以世俗的成功来衡量,不能昧着良心赚黑心钱,贪污受贿。多行不义必自毙,价值观不正者必将锒铛入狱,身陷囹圄。同济人追求的卓越,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卓越,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以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衡量标准的卓越。在去年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上,学校确立了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写入了同济章程。同学们还有很长的一段人生路要走,就一个人的人生来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心灵“阳光”将是其根本动力所在。教育所发挥的功用,是为同学们的心灵注入正能量,从而去抵冲社会环境已经对他们造成的负能量,或是已经产生的潜在不良影响。同学们应该很好地把握个人的得与失,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担当意识。它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表现在举手投足之间,把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活之中。比如你们即将离校,应该想方设法把教材、自行车及其他一些可回收利用的物品传递给学弟学妹,并爱护校园、宿舍环境。前几天,一位大一学生写信给我反映学校机房鞋套浪费问题,建议想法重复利用。鞋套虽小,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反思,极细微处蕴含大精神,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不断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期待你们能够将可持续的种子播洒在大社会里,最终结成卓越的果实,回报自己、回报亲人和母校、更回报社会、造福全人类。
今天,你们是同济大学的学生,明天,你们将成为同济大学的校友,但你们仍是同济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同舟共济、追求卓越的道路上重要的支撑力量。一旦你们成为同济人,一辈子都是同济人,同济的烙印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你们的心上,尽管你们对学校有诸多不满,但我相信一旦你们离开校园,一定会眷恋这片倾注你们青春光彩的热土,一定会更加关注学校的发展动态,也一定会更加在乎学校的声誉。学校和校友就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请带走一份牵挂,在同济新百年的前进道路上继续贡献你们诚恳的意见和坚定的支持。
愿我们同舟共济,再创辉煌明天!衷心祝愿同学们鹏程万里,健康幸福!
谢谢!
最新毕业三天听课视频心得体会实用二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家长、校友代表,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又值仲夏,佳木繁荫,栀子飘香。今天,我们又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集会,共同见证和分享20x届7000余名优秀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喜悦与欢欣。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毕业生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向所有关心支持同学们成长成才的教职员工们、家长们、校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对本科同学来讲,20x届,也就是20x级。同学们,我和大家还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你们当年的录取通知书是我签发的,而那是我当校长后第一次签发录取通知书,我把第一次给了你们!你们读了四年书,我当了四年校长,你们读得满意,我很欣慰,你们读得不满意,我有责任。我希望读得不满意的同学极少极少,这样我的责任就很小很小。
同学们在校期间,虽是匆匆数载,但从家国到学校,都经历了非常重要的发展历程。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国家跨入了发展新时代,学校顺利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我校“9·17”专场活动获得巨大成功,学校即将迎来建校七十周年华诞的庆典,我们与国家、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感受着时代强烈的脉搏跳动。数年间,晓南湖畔的柳絮飘了又散,首义思园的银杏黄了又落,同学们穿行其间,崇文习武,治学修身,不知是否都留下了自己心里最美好的风景、最难忘的记忆。
在去年的毕业典礼上,我提到过,在接下来的三年,我送给毕业生们的主题词将分别是“真”“善”“美”。那么今年,我就将“善”字赠予在座的20x届的同学们。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是“善良”,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是“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真正发自肺腑的温暖”。“善”在中西文化中历来有着丰富的涵义,人性善恶之辨也始终贯穿着人类的文明史。蔡元培先生著名的文章《真善美》中辨析三者关系时提出:“三者之中,以善为主,真与美为辅”,因而善是基石,是主体,是人的意志的根本。也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世界圣贤无不以止于至善为人类归宿”,人间大道之学,都是以“善”作为终极目标的。相信同学们都注意到了,我校除行政大楼和师生宿舍之外,其他楼宇的命名,第一个字是文,第二个字必定带水,为什么要有水呢?因为老子说了“上善若水”。而大学之道就“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能够通过楼宇的命名来准确而深刻地诠释大学精神的,可能只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这一大学精神若要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不断思考并认真践行这个“善”字,不断向“至善”的目标迈进。
一是希望大家能始终心向至善。首先应当在个人品行上自觉以“善”的标准要求自己,“见善如不及”(《论语》),具有自我反思和反省的精神,正确认识自己的短处与不足,以先进、楷模为看齐的目标,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和更完善的自我。同时,更应当在价值追求上以“善”作为理想目标,以“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作为出发点,在关注“小我”的同时更关注“大我”,按照x要求的“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保持高度的杜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关切民生,心怀天下,关注和合大同、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驻扎在非洲热带雨林中的我们的校友,联合国维和部队队员韦肖和张宏伟,主动请缨参加维和行动,并凭借自身过硬素质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了层层选拔与考核,与战友们一起跨越半个地球,前往非洲西部的利比里亚参加为期一年的维和行动。支持他们不断战胜危险、战胜恐俱、战胜严酷环境、战胜艰苦生活的,正是他们所说的“我爱我的祖国,为祖国而战是无上的荣耀”的强大信念和人间至善,他们的杰出表现为祖国赢得了赞誉与荣光,更为当地人民送去了和平与友谊。
二是希望大家能坚持力行小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为人处世上要始终心怀善意,对他人能有同情心,多用他者视角看问题、想事情,能够“君子成人之美”
毕业三天听课视频心得体会实用 教师培训听课记录感悟(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