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作者介绍及文章缘由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恨歌》作者介绍及文章缘由
作者介绍·题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先世居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父季庚,早年卒于襄州别驾。这就是说,他出身于小官吏的家庭。所以,他自小就有仕进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他少年时,正值藩镇混战,为避难流浪于江南的苏州、杭州、越中,后又到长安符离、襄阳、宣城等地。这就是说,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一定很深地体味了民间的疾苦和当时行政的得失。所以,他提出文学主张:“唯歌生民病。”政治主张:“用正人远佞幸。”这都是和他的生活阅历有关系的。但“居易鄙人也,上无朝廷附丽之援,次无乡曲吹嘘之誉”(《与陈给事书》)。情形如此,要想仕进,只有由科举一途了。他在《与元九书》中说:“十五六始知进士,苦节读书,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 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果然功夫不负人,二十七岁时,他考取了进士。当时,他是很得意的,他在《及第归觐留诸同年》诗中说:“二十常苦学,一朝谬成名。”然而,他并没有得到官职。于是,他又参加了拔萃科。
及第后,才授为校书郎。元和初,他又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对策激直仅列四等,授盩厔尉。这就是说,他由中央被外放到外县去了。尉这个官职,只是管捕盗贼察奸宄的县级辅佐官。这实是对激进作者的一个沉重打击。所以,他作《京兆府新栽莲》诗说:“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在这里,他却幸运地结识了陈鸿、王质夫这两个爱好文学的朋友,并在他们的怂恿下写了这首《长恨歌》。
由上看来,他写《长恨歌》时的心情是这样的:一、对弊政有些认识;二、对佞幸有些认识;三、心有委屈。认为自己尽忠竭智,却反被外放,所以极不满意时政,极不满自己的处境。这些因素会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在《长恨歌》中呢?是:很可能。
白氏类分其诗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自作解题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中说:“十五六始知进士,苦节读书,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 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果然功夫不负人,二十七岁时,他考取了进士。当时,他是很得意的,他在《及第归觐留诸同年》诗中说:“二十常苦学,一朝谬成名。”然而,他并没有得到官职。于是,他又参加了拔萃科。
及第后,才授为校书郎。元和初,他又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对策激直仅列四等,授盩厔尉。这就是说,他由中央被外放到外县去了。尉这个官职,只是管捕盗贼察奸宄的县级辅佐官。这实是对激进作者的一个沉重打击。所以,他作《京兆府新栽莲》诗说:“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在这里,他却幸运地结识了陈鸿、王质夫这两个爱好文学的朋友,并在他们的怂恿下写了这首《长恨歌》。
由上看来,他写《长恨歌》时的心情是这样的:一、对弊政有些认识;二、对佞幸有些认识;三、心有委屈。认为自己尽忠竭智,却反被外放,所以极不满意时政,极不满自己的处境。这些因素会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在《长恨歌》中呢?是:很可能。
白氏类分其诗为
《长恨歌》作者介绍及文章缘由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