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心得体会和方法 苏轼书法入门(八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对于苏轼书法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对于苏轼书法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书法艺术,积极创造高雅的校园文化特色,展现莞城实验小学文化精神。
让每个老师的字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字贴,让每位学生写好规范字。
为了更好的办好学校写字教育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和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特在庆六·一期间举行师生书法比赛活动。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时间:5月14日 第13周星期二(14:00-15:00)
2、比赛按年级统一内容和统一发作品纸。
3、各班在教室进行比赛,由各班主任老师负责组织并监赛。
4、各班级必须在黑板上写好“20xx年莞城实验小学庆六·一师生书法比赛”标题,方便现场拍照工作。
5、全校师生参与,分教师组(统一时间、书写内容,完成书写后由各年级长老师统一收齐并交书法老师处。)和学生组(硬笔、软笔类)。
6、学生软笔类先由学生自己准备一幅作品(内容、款式不限,并在作品背后的右小角用铅笔写好姓名、班级),在5月6日前交到书法老师处进行初评(将根据学生的年级情况评选),若进入决赛者将于比赛活动日统一在书法室进行现场书写,由书法老师负责比赛。
1、书写姿势要规范、端正。
2.硬笔书写必须用规范楷书,不能用繁体字、异体字。
3、学生硬笔书写工具(铅笔、钢笔):一、二年级主要用铅笔;三年级以上用水笔(黑色0.7mm)或钢笔。
4、学生软笔类统一提供参考内容自选(主要以对联、古诗为主)、书体任选(篆、草书需附上释文),统一发放作品纸,毛笔自备。
5、作品不能出现错别字、漏字。
6、不能涂改,按要求注意书写格式和字的大小(均匀),并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
1、单项奖
教师组:一等奖:5名 二等奖:10名 三等奖:15名
学生组:
硬笔类(按年级评比):一等奖:10名 二等奖:20名 三等奖30名
软笔类: 一等奖:3名 二等奖:5名 三等奖:10名 优秀奖:若干
2、集体奖
按年级选出3个“写字优胜班”奖
3、获奖师生优秀作品将在全校统一展出。
1、领导高度重视、明确分工,全力协助;
2、各班主任全力配合严格要求程序,确保参赛水平;
3、书法老师做好师生竞赛命题和作品评审工作。
注:庆六一活动现场将对获奖师生颁奖,并将请各类(教师组、学生组)获一等奖人员(学生软笔一、二、三等奖)进行现场书写展示。
参赛内容
硬笔内容:学生组:一年级《春晓》 作者:孟浩然
二年级《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三年级《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五年级《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六年级《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教师组:1、教师书法套装中作品纸第8款,书写李白诗二首《早发白帝城》和《望天门山》
2、教师书法套装中作品纸第5款,书写李商隐诗《夜雨寄北》
(注:老师任选一款作品纸和内容书写)。
对于苏轼书法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一、举办宗旨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书法艺术,积极创造高雅的校园文化特色,展现莞城实验小学文化精神。
二、活动主题
让每个老师的字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字贴,让每位学生写好规范字。
三、操作办法
为了更好的办好学校写字教育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和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特在庆六·一期间举行师生书法比赛活动。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时间:5月14日 第13周星期二(14:00-15:00)
2、比赛按年级统一内容和统一发作品纸。
3、各班在教室进行比赛,由各班主任老师负责组织并监赛。
4、各班级必须在黑板上写好“20xx年莞城实验小学庆六·一师生书法比赛”标题,方便现场拍照工作。
5、全校师生参与,分教师组(统一时间、书写内容,完成书写后由各年级长老师统一收齐并交书法老师处。)和学生组(硬笔、软笔类)。
6、学生软笔类先由学生自己准备一幅作品(内容、款式不限,并在作品背后的右小角用铅笔写好姓名、班级),在5月6日前交到书法老师处进行初评(将根据学生的年级情况评选),若进入决赛者将于比赛活动日统一在书法室进行现场书写,由书法老师负责比赛。
四、书写要求
1、书写姿势要规范、端正。
2.硬笔书写必须用规范楷书,不能用繁体字、异体字。
3、学生硬笔书写工具(铅笔、钢笔):一、二年级主要用铅笔;三年级以上用水笔(黑色0.7mm)或钢笔。
4、学生软笔类统一提供参考内容自选(主要以对联、古诗为主)、书体任选(篆、草书需附上释文),统一发放作品纸,毛笔自备。
5、作品不能出现错别字、漏字。
6、不能涂改,按要求注意书写格式和字的大小(均匀),并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
五、比赛奖项
1、单项奖
教师组:一等奖:5名 二等奖:10名 三等奖:15名
学生组:
硬笔类(按年级评比):一等奖:10名 二等奖:20名 三等奖30名
软笔类: 一等奖:3名 二等奖:5名 三等奖:10名 优秀奖:若干
2、集体奖
按年级选出3个“写字优胜班”奖
3、获奖师生优秀作品将在全校统一展出。
六、活动要求
1、领导高度重视、明确分工,全力协助;
2、各班主任全力配合严格要求程序,确保参赛水平;
3、书法老师做好师生竞赛命题和作品评审工作。
注:庆六一活动现场将对获奖师生颁奖,并将请各类(教师组、学生组)获一等奖人员(学生软笔一、二、三等奖)进行现场书写展示。
参赛内容
硬笔内容:学生组:一年级《春晓》 作者:孟浩然
二年级《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三年级《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五年级《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六年级《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教师组:1、教师书法套装中作品纸第8款,书写李白诗二首《早发白帝城》和《望天门山》
2、教师书法套装中作品纸第5款,书写李商隐诗《夜雨寄北》
(注:老师任选一款作品纸和内容书写)。
对于苏轼书法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穿越唐诗锦绣,唱叹;穿越五代,美丽迷人;到了北宋,突然闪现出一种别样的风景。是西方寒鸦吗?挑出所有冷枝却不肯活;是老人吗?竹竿和鞋子,尖叫;是英雄吗?试着比孙郎弓射虎;醉人吗?举杯邀明月想乘风
原来这风景的主角是苏轼。苏大学在北宋政坛上曲折跌宕,在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独具特色。
苏轼,字子瞻,梅州(今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善于决策,文笔武断,对苏轼影响明显。苏轼在散文、诗歌、绘画方面的杰出成就,一方面取决于他自己的勤奋,另一方面苏洵对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轼是一个绝对的天才,精通诗、文、画,尤其是词。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被尊为宋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词立法,被公认为豪放派的代表和先驱;他在绘画上与米芾、李龙眠相提并论,认为宋代四大家都擅长画朱墨。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到的造诣。
苏轼,苏轼,我不得不佩服你历经千年尘埃,不仅仅是佩服,更是佩服!好像我们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你的诗了。我记不清当时学的是哪几首诗了,但那时候我们只把你当普通诗人。直到初中,语文老师印了你的《赤壁赋》给我们学生背诵,这些优美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吸引了我。我对这里的状态印象深刻,也感到震惊,因为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独立的。从此我明白了:苏轼,这个才子不一般!
这就是我们的大作家苏东坡,他把大江东去唱到了浪尖,我发现他好高;有时候会哭十年,会生老病死。我不去想它,也永远不会忘记它。原来他也是个有激情的人;竹棍鞋轻打马。谁害怕?悲惨的一生,在逆境中是那么乐观豁达。
一笔两行诗,我也想为你写一首赞美诗,可惜我的烂笔难以表达!
总之,苏轼,你的诗和文采非同一般,你这辈子经常被人称赞!
对于苏轼书法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五年来我们学了不少古诗,了你能谈谈学习古诗的感受吗?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再次走进角度单元,领略古诗的魅力,一起来学习《题西林壁》。
1、谁来说说你搜集的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一首题壁诗。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2、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学习一二句: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 侧 远 近 高低 解释:横:正面看
这些方位词让你知道了什么?从不同角度来看庐山,景色就怎么样呢?
2、指导读词: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用6个字就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画出了庐山的风景图,老师想用语言为我们描画其中的一幅图“横看成岭”。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气势磅礴。于是,我不禁想这样来读这个词:读出它的连绵不绝。谁也想试试像老师这样用文字画画,用朗读展示。来描画其他的风景图。
侧成峰: 远:远看隐天蔽日,读句 近:近看奇峰怪石
高:俯瞰幽谷深涧 低:仰望重峦叠嶂
3、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说句意:寥寥几句,区区14字,就为我们勾勒了出了几种不同的画面。同学们能用文字把作者前两行所描画的画面展示出来吗?
过度: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景,,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由此,作者发出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生读,回答: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2、用上因为…所以…再来说说。
3、再读读这句诗,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站在庐山之中就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思考、回答: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部。)
4、师:“不…。.”难道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不,普天之下所有的山,每一座都是如此。以此类推,世间万物也是如此。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
5、师:对,从各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生答: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对,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我们再来读后两行,把领悟的道理读进去。
古诗最讲究的是吟诵。吟诵时要注意高低起伏,快慢停顿。请同学们试着吟诵这首诗。
1、同样是写庐山,但各不相同。谁来记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结:别的诗人写庐山,都是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看到的景,悟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角度不同,感悟不同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
知识在于积累,让我们把这首诗永远的留在记忆中。请同学们背一背这首诗,也可以边背边做动作。(展示背)
在古诗的这座百花园中,还有许多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诗篇,同学们让我们课下走进古诗,去品读它,继续领略古诗的魅力。
对于苏轼书法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生孤鹤南飞。这是一个时代,一个强悍却如此贫瘠的时代,一个能够玩弄太多文人雅士于股掌之间的时代。他却敢于以瘦瘠的身躯去撞击黑暗社会,他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多情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我眼中的苏轼是豪放的苏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他站在以前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虽一生坎坷,历经风雨,漂泊不定,却英姿勃发,豪情满怀。即使到了暮年依然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凌云壮志。
我眼中的苏轼是多情的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然而他对自我过世十多年的妻子仍然深情无限,那小轩窗前的“相顾无语”里让世人陪他洒下千行心泪。一个懂得柔情的男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我眼中的苏轼是放达的苏轼。他因黄州诗案而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应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唯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我眼中的苏轼是爱民的苏轼。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他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他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我眼中的苏轼是千古一人,完美的苏轼。
对于苏轼书法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1、教学前:《〈兰亭序〉与书法文化》这一课题,基于其本身为“研究性学习”,存在着教学重点的灵活性,学生研究范围的广阔性。但作为课堂教学,尤其作为公开课而言,必须有突出的、明确的、单一的教学重点,我在试讲前的构思,将其重点定为“书法鉴赏能力的学习”。显然,认真考虑,便能发觉这作为一节课的课堂要求,容量太大,远远超出了教师和学生所能驾驭的范围。在备课中逐渐认识到这点的不足后,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选择了“书法鉴赏能力”中最能体现精髓同时也较易为书法知识不丰富的学生所能入门的一环——从书家情感看书法艺术创作。
2、教学中:整堂课由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问题贯穿而成。教师将学生引进网络环境,引导其感受浓郁的书法文化氛围,体会书法创作的书家情感,根据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自主搜索与书法文化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分小组进行交流协作学习,并以口头表述的形式展示交流成果。为了深入理解书法艺术与作者创作情感的复杂关系,体会文章京味语言,教师借助书法名作——苏轼《寒食帖》及散文《天真浓情〈寒食诗〉》,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真正实现了调动起学生感性与理性的联系思维,在这种联系中,使学生容易受到情感的震动,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书法艺术美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3、教学后:《兰亭序》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也是文学作品,我在教学中尚不能完全从个人理解的角度给予学生崭新的理解,这是明显的不足。无论是文学思想的感悟,书法艺术的体味,我相信,若能从授课教师潜心的、倾注了个人情感的品鉴中向学生阐述各种精华,就学生角度而言,将受益甚大。
1、教学理念的反思:这个课题的提出费了一番周折。
(1)、公开课作为教师展现教学构思与教学手段的平台,大多数老师往往选择有所借鉴并且尚可发掘的课题,这样的课题有前人的多次尝试,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都可借鉴;同时,它不应是被挖掘殆尽的名篇,因为那种课题虽有助于研究水平的提高,但供发挥的余地太少,在构思时不免陷入束手束脚的尴尬境地。我尤其对于后者的体会颇深,这是我在前次公开课吸取的教训。
(2)、由于本学期公开课的时间安排较早,可供选择的篇目尚多,我在初步构思时,是相对于前次公开课选择的现代散文,计划准备一篇文言课。当浏览课本时,我注意到本册书中出现频率较少的“综合性学习”,这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拓展,课本编写者的初衷,是想用这一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我也意识到,由于这些部分在课本中所占比例小及其开放性的不易控制的特点,许多老师在教学中简谈或索性略过。然而这一部分,却正是今后,在学生们离开语文课本后,最迫切需要的综合能力。这些综合性学习专题,围绕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设计,能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决定了从综合性学习着手后,范围便大大缩小了,本册书只有两次研究性学习,我选择了学生较为陌生的课题——《〈兰亭序〉与书法文化》。首先,《兰亭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创作顶峰,应属于学生认知范畴的重点;其次,书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应在学生心中形成其应有的位置。
2、教学行为的反思:
(1)、书法艺术是高雅艺术,与时下的通俗感受截然不同。要求高一学生在45分钟内理解并掌握某种鉴赏能力,难度较大。关于书法的系统学习,更适合于较长时间的研究性学习。这样能避免浅尝辄止。
(2)、网络课对于我而言是首次尝试。我在试讲及公开课中都注意到:首先,学生在课堂上过于关注电脑,而忽略了教学者的状况,令我不甚适应;其次,学生面对庞大的知识载体——网络,注意力较易分散的状况也使我重新看待网络媒体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及矛盾现象。
3、教学艺术的反思: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篇不落俗套、格调清奇的文章,同时也是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中国书法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妙、最富有文化内涵的一种。对于书法文化的简要了解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中国书法史上有许多不可多得的传世精品,每幅作品都赋予了书家真挚浓烈的情感。汉字书写乃至书法艺术已在青少年中日益淡漠的现象应引起大家足够的深思。本次教学本着拓展学生们文化知识领域的目的进行教学探讨,应当不必讳言的说,这一尝试是成功的。部分同学已改变了原先对书法艺术领域的漠视淡然或一知半解。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对于苏轼书法心得体会和方法八
古代的文人中,我最欣赏的一直是苏轼。苏轼,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深厚广博,诙谐幽默;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亲切热情,慷慨厚道;他清高孤傲,飘逸不群,又谦虚谨慎,率真自信;他热爱生命,关怀百姓,又享受生命,善待百姓。他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充满人格魅力的人。
在众多的文学家中,有谁能像苏东坡一样诗、词、文、赋无一不会,无一不精?书法,丰腴遒润,名列宋四家之首。绘画,高洁空灵,尤精于墨竹写意。甚至在今天,当我们与朋友推杯换盏之际,也能从“东坡肘子”、“东坡肉”中感受到他的生活意趣。
苏轼最自由最真实的性格应该是展示在他的弟弟苏辙面前的。有时候常常觉得苏辙才像哥哥,沉稳成熟,包容着苏轼的纵情性格,孩童心性,还时不时地帮忙收拾苏轼闯祸留下的烂摊子。这般手足之情,又能举出几例呢?他们一同考试、做官,苏轼可以缺了任何一人,却不能离了苏辙。苏轼二十六岁时去凤翔当官,苏辙留在京城史官修书,这是两人人生中面临的第一次分离,苏辙把苏轼一直送到郑州。分别时,苏轼怅然而语:“今我何以慰寂寞?”苏轼在《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其一》中写道:“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苦参差。”表达了对苏辙的思念之情。知兄莫若弟,苏轼看似和谁都能相处,但唯一的知己却是苏辙。
我想,最能体现苏轼豪放性情的应该是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吧:
当时苏轼正为密州太守,时年四十,本是老成持重的不惑之年,不料在他那里没有严谨,只有随性。人生难能可贵的是年轻之心,时时能对周遭之事感到新鲜、激动,即使曾是莽撞不计后果,相信那些年华已逝的人们也会遥忆当年轻狂之事。东坡却不必遥忆,他本就是如此:度过岁月,心性却留下。词中提到“酒酣”,而我认为东坡的性格恰如醇酒,挥洒于世。
苏东坡平生的灾难无过于“乌台诗案”的迫害。他踉踉跄跄,伤痕累累,从京城逃到黄州。经历了一场从死到生的突围,也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反省。正是在黄州,这个穷苦的小镇,他开始自称“东坡居士”,开始走向成熟,走向更广阔的人生空间。
苏轼达生,源于他内心之纯,他的诗多有讽刺时弊之意,有人颇不以为然,友人也常劝慰他改变,文同给他寄诗道:“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然而苏轼一生没有易性。没人会乐意降官外迁,他的固执出于那种人之初的认定。他的直言,真可谓豪壮。有真性情者应当有洒脱之意,嫉恶如仇而宁死不屈。苏轼对官场的讥讽与他对常人的真诚的对比,正是他的善良的写照。在江西时,他常背着一药囊,遇到有病的人便给人写药方、发药。时人狂爱他书法,在他行游之地放上上好的纸,以求一书。东坡看到微微一笑,挥毫洒墨,随纸送人,直至等候众人皆雀跃而归。
东坡人生跌宕起伏,晚年更被远放。若是没有豁达的性子,只怕也要抑郁半生。他曾说,世上的事大多不能全美。好砚台会费笔,草书无章法,苦茶不美,美酒不辣。“万事无不然,可以付之大笑也。”
这就是我最眼中的,可亲又可爱的,豪放率真的苏轼。
苏轼书法心得体会和方法 苏轼书法入门(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