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习心得体会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心得体会(6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教育研习心得体会小学语文一
20xx年11月22日,我上了一节高一物理公开课,课题是《与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这节课主要是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推导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位移和时间的关系,重点是理解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公式处理实际问题,难点是具体到实际问题中对物理情景的分析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经过看教材、教参和不同的几份教案及上网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我写了一份自己的教案,也觉得是适合我的教学的、适合我的学生学习的教案。上课的每一个步骤、学生可能会提问的问题,我都想好了,自己觉得是胸有成竹了。
在复习引入时,我给学生复习了一遍加速度的意义及其计算式a =(vt-v0)/t。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对vt、vo搞不清楚
一、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由公式a =(vt-v0)/t转化得到vt = v0 at——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速度公式。我结合数学函数的知识,分析vt = v0 at的特点:1、vt是t的一次函数。2、当a0,增函数,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a0,减函数,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0,常数函数,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3、矢量函数运算式。
在具体的公式运用中,我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然后分析题意,再作答。过程如下:
分析:汽车以一定是速度(记为v0)刹车,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a=-6 m/s2 ,“经过t=2s停下来”隐含的条件是vt= 0,求v0 。
解:已知a=-6 m/s2 , t=2s,vt= 0,由公式vt = v0 at得
v0 = vt –at=0-(-6)×2=12(m/s)
答:汽车的初速度是12m/s。
课本的例题中把最后的速度单位转化为km/h,我就结合生活中汽车、摩托车的计速器显示的单位都是km/h,分析常在计算中将m/s转化为km/h,并提醒学生在公路的转弯处、拱桥上常见到限速的标志,提醒要按要求行驶、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1、提问:由s=v t, v =(v0 vt)/2 ,vt=v0 at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要求用v0、a、t表示.
2、结果:s=v0t (1/2)at2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它表示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t的关系.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等量代换的推导过程,学生很自然能够明白。学生竟然问“1/2”怎么得来的。我一开始以为学生问的是=(v0 vt)/2中的“1/2”,就再解释了一次。我自以为解释得很清楚明
朗,学生听得也很投入、认真。我一遍讲完,学生仍说不懂。于是,我结合图像,再讲了一遍,学生仍然说不明白。我当时有些震惊,有些气愤,那么简单的一个内容,为什么他们听了三遍竟然都不明白。听课的领导、老师也为我着急,我努力保持镇定、心平气和地单独提问一个学生,哪里不明白。学生的回答是s=v0t (1/2)at2 中的“1/2”不知道怎么来的。我才恍然大悟,真想不到学生对一个初中学的整式加减法的理解有误。于是,我放慢语气一字一顿地边写边说地再解释一次。
这样一来,全班同学都明白了。
最后,我结合例题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应用及其注意的问题,并做练习巩固、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许多问题。
首先是我自身方面。一、我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我对他们的知识基础不够了解,对他们提的问题不够明白。他们说了三次不理解“1/2”怎么得来的,我却不理解他们指哪里的“1/2”。我连续讲解了三次,一方面浪费了时间,也使一部分学生听厌了而反感起来。二、我对课堂的管理和控制不够好,课堂气氛过于活泼。三、我对v0 强调讲解是说生活中我们常说从0开始,所以v0 是初速度。其实,我的本意是让学生理解和分辨v0 表示初速度,vt 表示末速度。其他老师对我评价中说到,这样讲解会让学生误以为初速度一定是从0时刻开始的,显得不合理。
其次是学生方面的。一、我的学生很活跃,课堂气氛很好,师生互动交流很好。不过,部分学生的活跃有些过了头,他们经常抢在我之前把我要讲的内容讲了,但是一部分同学并不理解,所以我又要再重复讲一遍了。二、他们的数学基础很薄弱。在位移公式的推导过程s=v0t (1/2)at2 中,学生以为“1/2”直接约去了,却忽视了at2 中的“1/2”不能约去。三、他们对加速度的单位不熟悉,对速度单位、时间单位的转换不够熟练。
我是一个20xx年6月毕业的大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缺乏工作经验,在备课、上课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为了实现学校制定的“一年入门、两年胜任、三年冒尖、五年成才”的培养目标,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我要认真学习与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服务教育事业的精神,树立教育新形象,转变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科素养和知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我要通过上课、晚自习辅导学生、与学生谈话等途径,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到“爱校爱生爱岗”,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再次,我要熟悉教材:多看教材、教案、教参,对比多种教参、教案,找出它们的优劣,写一份适合自己教学,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案。我将努力做到备课充分,教案书写清楚、工整,板书合理,讲课思路清晰,知识点详略得当、讲练结合,课后反思。
同时,我要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特别是和我同上高一年级的何老师的课,写好听课笔记,听课后认真分析教师处理教材教学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和其他老师讨论,向他们请教,学习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方法。对其他老师给我的建议和意见,我都会虚心接受,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推荐教育研习心得体会小学语文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一、案例
20xx年9月,我任教七(1)班,一名男生鲁某,我发现这名学生虽是男孩,却很腼腆,性格也比较孤僻,很少与人交谈、交往,上课也不爱回答问题,对于教师的主动接近,他也总显得比较紧张。为此,我专门抽时间进行了家访,经过与家长了解,其父亲反映情况主要有三点:1、鲁某从小体弱多病,家里就这一个孩子,全家人都很溺爱他,事事顺着他,结果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闭,不愿与外界交流的性格;2、鲁某成绩原本不错,但升入初中后天天去网吧,作业质量大幅下降,成绩也逐渐下滑;3、当父母意识到孩子需要马上引导时,已经晚了,说自己已经离不开游戏,再加上家里年岁大的奶奶的溺爱,从不让管孩子,因此他的生活中全部都是网游,父母从此放弃,导致他很少与外界同学交流。
二、分析
针对鲁某的种种表现,我多次与其深入的交谈,并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导致鲁某孤僻、离群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1、家庭环境
鲁某家境较好,父亲长期在外开出租,很少回家,即使回家和鲁某的时间也不相撞,所以父亲和孩子很少和他交流。妈妈在一个乡镇小企业打工,更是经常加班加点,即使看到了孩子在玩游戏也就是随意问问写完作业了吗,然后继续去忙自己的家务,剩下年岁大的奶奶根本不懂得教育孩子,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就什么都不用管了。由于父母长期与孩子缺乏沟通,引导,长期泡在家里电脑跟前使得他不愿与同学交往,从而选择了逃避的方式,性格越来越孤僻。
2、家周边环境
本来上小学的鲁某学习成绩较好,但上了初中后,离家不远处就开了一个网吧,听到同学们总是热情激昂的谈论着游戏的内容,鲁某的心理也痒痒的,后来就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直至不可收拾,期间父母也警告过孩子,但因为管孩子,奶奶还参与到其中,使得家庭关系非常紧张,所以父母只能让退。甚至在鲁某的一次次的哀求下,家里给孩子买了电脑,并接上了网线。正因为奶奶一次次的参与其中,使得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心骨”,越发的纵容了孩子。认为到家后就去玩游戏理所应当,这不是什么错误。
三、解决方案
1、家庭 从鲁某家庭入手,我主要采取了三个手段。
(一)与其母亲保持经常联系;由于鲁某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没有家的感觉,心理状态也不易把握,为了更好的了解鲁某心理动向,我每隔一周至少与其母亲交流一次,把握他的最新情况,并以这些情况作为方案事实的依据。如
10月18日,在交流中知道了鲁某对前两天我当众表扬他的事感到极其兴奋,我就有意识的在日常学习中给予他表现的机会,并予以及时的表扬,也从他母亲的口中知道了他一丝一点的变化。
(二)对其母亲进行教育;由于其父母对教育孩子没有很好的认识,没有意识到事态继续发展的严重性,因此我特意对其母进行了教育,指出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建立自信,要积极引导,使其走出教育的误区。在教育中有意识的多和他去谈心、交流,营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家庭氛围,并经常利用周末与鲁某出门游玩、散心,大大转变了鲁某的生活态度,不是总是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与其母的交流也逐渐增加。
2、同学
我们班有些同学比较热心,平时的课余活动以及班队活动都比较丰富。为此,我特意找了三位比较热心的同学,隐晦的对他们交代了鲁某的境况,并在征得他们的同意之下,要求他们在平时的活动中能多给鲁某参与的机会,给他在初三(1)班的归属感。虽然我没有具体交代该如何行事,但三位同学都非常热心,他们真正的通过自己的行为给予鲁某帮助。
3、教师
在请求课任教师帮助时,我提出三个建议:适当的多对鲁某进行提问;尽量多对他进行表扬;多对他的作业进行面批等等。在当年中考中,他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了498的高分,顺利的被一所高中录取,也让其父母高兴不已。
如今的他再孤僻,不再离群,而是与其他同学一样的自信、开朗。虽然付出颇多,但看着一个内向的小男孩在你的帮助下健康成长起来,这份成绩还是颇值得我自豪的。
四、反思
如今,这届学生已基本都升入高中学校就读,但当我回过头,细细琢磨时,却又有了一些反思。
在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一样,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必须时刻防止伤害他们自尊心的情况发生。只有充分尊重其人格,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克服其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发展。
第二,心理疏导要有耐心。要允许学生心理上出现偏差,同时要给予纠正偏差的时间,要耐心等待。这期间还应允许有一次、两次甚至多次的反复,因此作为班主任,本身必须有较高的素养。
最后用中国教育泰斗霍懋征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我们带着爱的心理去研究学生,教育学生,关爱学生时,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管理也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了。
推荐教育研习心得体会小学语文三
中国现代教育以20世纪初废科举、建新学为起点,正好大约一百年,并被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鲜明地一分为二。20世纪上半叶,现代教育制度得以建立和基本定型。20世纪下半叶,伴随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激烈变动,教育制度一再重建,教育政策不断调整,提供了一个相当特殊的个案。
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是在民国期间逐渐成熟的。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以1922年新学制和北京大学的更新为代表,标志着近代教育的脱旧入新。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一方面实行“以党治国”,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同时使各项事业制度化、规范化。在教育领域,通过对1922年学制的修改和调整,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制体系,学制和学校教育系统逐渐成熟和完善。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在30年代得以基本定型。
1、国家教育行政体制
清末教育改革的任务包括“除旧”与“布新”两个方面。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称“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军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全国掀起兴办新式学堂的高潮,初步建立起包括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的现代教育体制。由于提倡和奖励出国留学,20世纪初年出现了中国留学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新政”时期教育变革最重要的三件大事是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和设立学部。
1905年12月,清政府成立学部,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正式的、独立的和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制。此后,清政府中央官制的全面改革顺利实施。各省设提学司,各厅州县设劝学所,各县官立、公立、私立的各类小学堂都归劝学所主管,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紧急措施改革封建教育。1月9日,成立教育部,教育部直隶总统。教育部设总长1人,次长1人,下设三司一厅。此改革系蔡元培参照欧洲国家,本精简原则,循民主集权制思想进行。机构极为简单,除总长、次长为政府任命,其他工作人员概不呈请任命,均称部员。此后,教育部组成几经修订。
地方教育行政的建设,主要围绕教育机关的独立设置及获得较大的事权。民国初年,大多数省区在省都督府民政司下设教育科,管理全省教育事务。1912年12月,实行军民分治后,省行政公署下设内务、实业、财政、教育四司,教育司设司长1人,由省长推荐,大总统委任。教育机关地位有所提高。1914年后,教育司被裁撤,仅在政务厅下设教育科。1917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发《教育厅暂行条例》,规定各省设教育厅,设厅长1人,由大总统简任;厅下设3科,各置科长1人,省视学4-6人,科员3人。
县级的教育行政,经历了一番从“裁局设科”到恢复设局的周折。民国初年各县仍保留清末的劝学所。1923年颁布《县教育局规程》,正式实行县教育局建制,市乡由教育局酌划学区,每学
教育研习心得体会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心得体会(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