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工作心得体会及感悟 参观产业园区心得体会(9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产业园区工作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市-区-镇-村位于-镇南边,距离场镇1.5公里,成渝高速穿境而过。共有9个社,人口506户1706人(其中建挡立卡贫困户现有23户56人),耕地面积1566亩。村两委会成员共有6人,党支部有党员25人。主要通过外出务工方式增收,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400元。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省、市、区“三农”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省、市、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发挥村集体经济优越性,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建立乡村治理新机制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注入农村基层组织新活力。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集体所有。坚守不改变村集体产权性质、不损害村集体利益、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条底线”,确保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坚持政府在政策、规划等引导作用,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创新形式,大胆实践,形成能适应不同经济资源和市场条件的新型集体经济;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本村实际,坚持分类施策和生态环保底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五是坚持村为主导。充分发挥村集体的主导和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集体和个人双赢局面;六是坚持量力而行。本村结合自身能力,求真务实,开展项目建设。
(一)村党组织建设标准。本村支部成员有3人,书记1人,委员2人,现有村办公场所、村级卫生室约600平方米,共有党员25名。村级活动阵地进行了标准化建设,规范了标识标牌,提升了活动阵地的战斗堡垒作用。试点推行村民″记功分"激励机制,将党员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记分和公开亮化,真实准确地反映现实表现,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村民文明程度和村级民生管理水平,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格局。
(二)村集体资产丰厚。本村现有耕地1566亩(其中田517亩、土1049亩),林地189亩,宅基地48300平方米,提灌站2座,小ⅱ型水库1处,堰塘12口,村道路10.3公里,闲置村小学1处806平方米,村办公场所600平方米,办公设施有投影仪1台,电脑2台,打印机1台,办公桌36张,椅子72把,电视2台,电扇2台,现有的村集体资产丰富,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集体经济有创收。本村通过大志土地流转合作社将全村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流转,现已流转土地400亩,发展甜橙产业,租金19.2万元/年,大志土地流转合作社从中收取20元/亩的土地流转服务费0.8万元/年;流转小ⅱ型水库1座,租金1.2万元/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万元。
(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村务财务公开和村账镇管制度,日常支出由村“两委”商讨决定,村民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由村文书开具票据,村民监督委员会审议,村支部书记审定,村委会主任审批。报账员(村文书)每季度统计上报镇三资管理办公室,审核报销。
通过土地集中流转,积极盘活闲置土地,打造农旅综合体,发展养殖、农家乐1家,打造水上乐园1处,在3、4、5、9社发展特色体验式种养殖基地136亩。
(一)发展油房沟特色养殖、农家乐1家
1.土地整形。土地整形16亩。
2.生产便路。新建宽1米、厚0.12米生产便道300米。
3.迎水面硬化挡墙。新建高2米、厚0.15米迎水面硬化挡墙150米。
4.放水设施。购买放水设施5处。
5.购买鱼苗。购买一条重50克的鱼苗30000尾。
6.购买饲料。购买鱼饲料6吨。
7.人工管理。每年鱼塘人工管理1人。
8.设备购置。农家乐购置设备1套。
(二)打造大志水库水上乐园1处
1.购买脚踏游船。购买脚踏游船5艘。
2.修建游船码头。修建游船码头1处。
3.人工工资。聘请安全导游5人,12个月。
(三)赵沟特色种养殖120亩
1.土地调型。土地调型整理120亩。
2.生产便道。新建宽1米、厚0.12米生产便路500米。
3.迎水面挡墙。新建高1.5米、厚0.15米迎水面挡墙240米。
4.放水设施。购置放水设施8处。
5.购买鱼苗。购买一条重50克鱼苗50000尾。
6.购买饲料。购买鱼饲料8吨。
7.人工管理。每年聘请人工管理2人。
8.购买果树苗。购买果树苗栽植100亩,50株/亩,需5000株。
9.购买化肥。每年购买化肥40吨。
10.人工栽种管护。果树基地人工栽种及后期管护需工1630天。
推荐产业园区工作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脱贫攻坚工作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第一政治任务。各级党員干部深刻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思想重视程度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十大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总体上得到贯彻落实,但是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扶贫工作审计中发现,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显著。
一是以发展农业产业名义给贫困户直接发钱。名义上是发展农业产业,其实质是变相简单发钱,不具备鼓励贫困户发展长期效应。在对h县扶贫审计中发现,2018年h县对以家庭为单位养鸡、鸭、猪等小散无特色种养户进行补贴。2019年3月,审计组入户调查发现,大多数贫困户已经没有鸡、鸭、猪等。该资金的投入不能产生促进发展特色优势种养业的作用,浪费了大量资金。
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措施上被动应付。在上级压力下,成立的合作社无任何经营业务,或以不具备持续发展的经营项目和主体滥竽充数,获得的财政补贴用于发钱分红。如:h县c镇菜篮子农产品合作社将农业产业扶贫资金2.5万元直接分发给贫困户;h县j镇某渔业产业合作社,以出租的精养鱼池作为经营主体,用年租金0.5万元分发给贫困户作为分红,经营项目和方式不具备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效果。
三是热情高干劲足,重投入轻管理,项目前期调研评估不足,投入大产出少甚至无产出。技术培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未跟上,防病虫害、土壤营养成分检测等技术性工作不到位,导致因病虫害、干旱等原因,无产出或产出少,绩效差。如:h县j镇某合作社,2018年发展小苷薯种植,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种植基地没有灌溉设施,逢当年夏季干旱,秋季雨水偏多,投入的10万元农业产业奖补资金几乎没有收益。
四是以域内农业产业大户为壳,包装成立合作社,变相发钱分红。部分乡镇村以域内形成气候的特色产业大户为主体,以贫困户入股的方式到工商部门注册成立合作社。以政府补贴为资金来源,简单给贫困户发钱分红。实质并未建立特色优势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如:在对h县多个乡镇村农业产业合作社审计中发现,合作社章程中有贫困户的名字,但是给贫困户的分红资金,全部来源于当年的财政农业产业奖补资金,金额每户150元到300元不等,对于贫困户来说是杯水车薪。产业大户自身经营的业务产生的利润与入股的贫困户没有利益联结机制。
五是农产品无特色、规模小、附加值不高,没有规模效应,缺乏较高层次的统筹协调发展规划。贫困户经营农产品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策略,导致产品价格低甚至无销路。如:h县s乡茶叶合作社,农户各自生产和炒制,加工和包装技术落后没有统一的品牌和营销。该村村民生产的茶叶仿冒某云雾茶品牌(仿冒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卖几十元到100元左右,还不能保证有销路。市场上同品牌的茶叶卖到300-1000多元每斤。
六是农村电商形同虚设,没有发挥特色农产品产销链上应有的流通作用。政府主导的农村电商开办模式通常均为,政府给农村电商经营者简单装修一间店面,提供一台电脑,电商运营辅导员到店简单传授电商平台操作方法。近几年对多个县的农村电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电商均未在包括国家和省开办的电商平台上架本地农产品,农村电商运营效果整体不佳。
一是严重的不作为思想作祟,在其岗不谋其政,直接或者变相给贫困户发钱,吊高贫困户的胃口。没有认真研究本区域资源环境优势,以无特色、无发展前景的项目任意充抵,被动应付。甚至收到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后,直接或者变相给贫困户发钱,产生不了任何农业产业发展效果。吊高了贫困户的胃口,致使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越来越严重。贫困户可以不劳而获,制造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导致小学生作文中出现“长大要当贫困户”思想。
二是对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本身认识不到位。贫困户之所以贫困,除因病因残等致贫外,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的出台,根本目的是解决贫困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发展中去,继而提高收入的问题。上级要求以村为单位成立合作社,目的是落实中央提出“一村一品”政策措施。是结合试点成功范例,通过域内能人大户懂技术和经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贫困户通过入股合作社参与就业和经营,产生稳定的就业收入和经营收入,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部分乡镇村干部,没有深刻领会发展农业产业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落实政策措施时南辕北辙。
三是区域整体规划布局层次不高,产业体系不完善。缺乏明显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产业结构混乱,没有突出的主导产业,各产业链条没有因地制宜紧密联系,不具备较长的特色产业链和知名农产品品牌。
三是没有具备实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市场产销链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成功典范作用没有示范到基层。致使贫困户和扶贫干部不敢干、不愿干。
四是电商平台的推广使用缺乏技术性支撑。农村电商经营者,营销经验缺乏,技术落后单一,不具备产品营销能力。
一是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的宣传和培训切实到位。让各级扶贫干部思想上要切实做到高度重视。习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二是进一步强化扶贫工作人员奖惩机制。扶贫工作到今天,从事扶贫工作的干部思想上都非常重视,但是实际工作中虚与委蛇蒙混过关者则是大有人在。这种情况与部分单位派驻不得力的人手担任扶贫工作有关。因此,把切实能干事愿干事的干部充实到扶贫工作一线至关重要。同时,加强绩效考核,扶贫工作中成绩显著者应予以重用;对被动应付不作为慢作为者严肃问责,从扶贫干部队伍中去除应付了事的病根。
三是做好产业扶贫成功模式推广。在审计中也发现,有的乡镇产业扶贫政策措施领会深,落实得比较好。如:h县l乡的豆产业合作社,组织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户种植大豆。当地懂技术的大户负责加工生产豆参、豆豉等豆制品。全产业链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主动与高校研发机构以及大企业对接,增加品种研发,引进具规模有实力的豆产品企业合作,进一步做长产业链。贫困户参与种植、加工环节务工以及合作社股权,是真参与,真合作社。l乡实施的豆产业合作社模式,旨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有意愿、有实力的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积极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推行龙头企业带动、经营大户带动,推进了贫困户与市场主体的有效对接。各级政府扶贫工作部门应及时总结归纳典型案例和优秀做法进行推广,加强产业扶贫现场观摩,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四是做好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保障工作。各级政府组建农业产业技术专家团队和农技推广队伍,开展土壤营养成分测试、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服务,开展电商技术指导,提高产业扶贫服务指导水平。
推荐产业园区工作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村产业发展规划(一):
一、基本情景:
xx河村是地处赤岩镇最边远,自然条件较差的一个贫困村,现有十个村民小组,423户,1418人,由原蒿坪、金坪山、付家坡、低房、岭沟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与白河县相连,南与双河口村接壤,西至天宝寨、马保村,北与金寨镇交界。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滞后,是首批被省确定的贫困村之一。目前全村有贫困户203户,561人,通村水泥路沿河而过,现已修通三条到组路,都是土路,一遇风雪天气就无法通行。低压网改,只改到各组的中心点,边远村庄院落未改到位。饮水工程,近几年靠老百姓投资投劳,水利局扶持水质,修了两处小型水塔,沿河道解决了近百余户饮水问题,全村还有20%农户饮水问题尚未解决。村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烟草、蚕桑、畜牧,粮食生产为主。截止2013年底,全村种粮面积2450亩,产量412吨,劳务输出约300余人,收入近600万元,种烟350亩,产值25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
二、产业布局
(一)烟草以四组、十组为主,二组为辅,每年种烟350亩以上,收入近80万元,其中二组种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眼光、气候、土质,技术基础都适宜烟草的发展。但由于交通不便,导致肩挑背驮的实际困难,至今未能解决烟草路,该组农户纷纷放弃种烟,致使近年来烟草面积不断下滑。
(二)蚕桑生产分布三、四、七、九组,在2009-2012年发展量高达300多张,但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整户外出,放弃了桑园管理,造成发种量有所下滑。
(三)劳务输出,因受自然条件影响,部分组基本上都以外出务工为主,劳务输出全村约300余人,收入近600万元。
(四)畜牧养殖业,在2008-2009年间,我村有6户建立了养猪场,但近年来由于市场价格起伏不稳定,造成此刻无专业户。可是我村发展畜牧养殖还是有必须的基础,对猪、牛、羊、鸡的大力发展有必须潜力,有待进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加大技术培训,扩大规模。
(五)茶园建设,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以五、六、七组每组连片100亩,全村到达500亩。
(六)中药材,计划在两年内以一组、三组、八组为主,发展丹参和其他中药材,面积达200亩,基本构成组组有产业、样样有规模。
三、当前群众所期盼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设
产业园区工作心得体会及感悟 参观产业园区心得体会(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