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中化学教研观摩心得体会及收获 初中教研活动心得体会(七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2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初中化学教研观摩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1.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2.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3.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4.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三)知识迁移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 ?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知识反馈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

a.硅 铝 氧 b.铝 硅 氧 c.氧 铝 硅 d.氧 硅 铝

2.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

a.核内质子数不同 b.核外电子数不同 c.核内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3. 水是由__ 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构成的。

4.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元素,还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课后作业

1.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2.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3.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2022初中化学教研观摩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一、在初中化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意义

1.绿色化学概念的提出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作为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但是,在化学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绿色化学是设计没有或尽可能小的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的科学.事实上,没有一种化学物质是完全良性的,因此,化学品及其生产过程或多或少会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绿色化学的目的是用化学方法在化学过程中预防污染.所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就产生了.

2.绿色化学对初中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教育理念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教师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化学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增强环保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推进化学教学的改革

绿色化学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理解绿色化学的含义,并将其引入课堂中.现如今,绿色化学在教育中还没有被更多人熟知,但这并不能阻碍教师在课堂上诠释绿色化学.特别是一些基础知识,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化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教材在编排过程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持续发扬这点,把知识点融入到绿色化学中.

二、在初中化学课程讲解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措施

1.通过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繁琐、抽象的化学知识用生动灵活的图片或者视频表现出来,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意识提供有效手段和措施.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严重威胁师生的健康.因此,教师可以将那些不易课堂操作、容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实验发生的过程,达到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减少实验过程中有毒物质的排放,减轻了环境污染.

2.加强教师培训,树立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

初中化学的核心就是实验,所以说初中化学教学实际上就是实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化学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依据原理做实验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化学实验情景将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很直观的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必须积极地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充满实验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去.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充分理解了绿色化学的概念及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绿色化学理念传授给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3.引进微型化实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所谓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其效果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这样做不仅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量,降低了实验成本,还可以减少污染源,除此之外,微型化实验还可以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推广和实施绿色化学是教育界一项极其重要的教学主题及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建立绿色化理念,加强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从本质上讲它是人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对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绿色化学理念,不仅使绿色化学理念得到有力的宣传,还可以让学生树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服务.

2022初中化学教研观摩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

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

初中化学教研观摩心得体会及收获 初中教研活动心得体会(七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