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施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 环境设施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范文(三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有关环境设施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一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争做全国绿色学校的小小环保卫士”。
蓝天下,迎着冉冉的朝阳,我们再次举行了这庄严而隆重的升旗仪式。看着国旗冉冉升起,我的耳边回荡着壮丽山河的国歌。此刻,我的心很澎湃。这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提醒我们热爱我们的祖国、和平、自然和环境。
当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走进绿树环绕的学校时,你有没有想过?你在一个充满绿色的美丽校园里生活和学习。你真的为此感到高兴和自豪!现代化的教学楼,郁郁葱葱的树木和五颜六色的鲜花迎接我们的到来。漫步在校园的绿色景观中,会让你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从校园的各个角落捡果皮和纸屑。用自己的双手保护美好的校园环境。但是,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垃圾处理方面,我们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其实垃圾分类也是一种绿色环保。
那么,垃圾分类如何管理呢?首先要知道哪些生活垃圾可以回收,哪些不可以?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布料等,要放入可回收垃圾箱。
不可回收垃圾:如腐烂垃圾、厨房垃圾、果壳、鲜花、衣服等。被放入不可回收的垃圾桶。
有毒废物:废电池、荧光灯管、电灯泡、电子元件、药品、放射性物质、装有有毒物质的瓶罐等。,应放入另一个指定的垃圾箱。
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我国每年垃圾处理量约为5亿吨,价值250亿元,其中7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一吨废纸可以制造800公斤纸;一吨废塑料可以提炼700公斤汽油;回收易拉罐和玻璃瓶可以节省90%以上的材料成本;一次性筷子可以用来造纸;生物废弃物可制成优质肥料;不可回收的纸屑、布片等。仍然可以燃烧发电。
同学们,垃圾既有害又有价值。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垃圾是一种错位的资源,是一种有一天可以利用的原料矿藏。所以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分类存放垃圾,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环境,建设绿色校园,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绿色作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用爱心关注环境变化,用热情传播环保理念,用行动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我们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有关环境设施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二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制定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三大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这三大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依据我国的国情,根据我国多年采环保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以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战略为目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
(一)“预防为主’的政策。此项政策的基本思想是:把消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实施在经济开发和建设过程之前或之中,从根本上消除环境问题得以产生的根源,从而减轻事后治理所要付出的代价。对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生产体系和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上具有很大潜力,把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为主上,不仅是客观需要,而且是切实可行的。“预防为主”的政策主要内容包括:
1.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与社会发展计划中去。进行综合平衡。这一工作是从。“六五:计划开始的。在“七五:计划中仍然把环境保护单列了一个篇章。计划中规定了防治工业污染、控制重点城市污染、保护江河水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目标和措施,一些省市也按国家计划要求,把环保列入当地的发展计划之中,“八五”计划也同样列入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很重要,它不仅便于使环保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机结合,而且也纺环保工作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保证。
2.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是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建立区域性“生产地域综合体”。实现资源多次综合利用,改善城市产业结构的比例,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污染产生和排放总量。
3.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产生新的重大环境问题。
4.实行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
(二)“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此项政策的基本思想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它公害的单位或个人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由污染产生的损害以及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都必须由污染者负担和补偿,从面使外部性费用内化到企业的生产中去。这项政策明确了环境责任,开辟了环境治理资金的来源。但在目前经济还不很发达,技术设备都比较陈旧落后的历史情况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谁污染就治理谁。这是因为:第一,造成了污染,就必须祖负治理责任,缴纳治理费用;第二,究竟治理谁,或者说先治谁后治谁,则应由环境管理部门根据环境质量状况,运用区域环境综合防治的理论,经分析论证后确定,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资,求得最佳的效益。“谁污染谁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我国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生产。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就是指在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时,把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求和设备,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把持染尽量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拟定技术改造方案时,要尽量以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代替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能耗物耗低的新型设备代替污染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的陈旧设备;采用无毒、低毒、低害原料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合理的产品结构,发展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新产品;采用先进的、效率高的净化设备代替效率低、费用高、占地面积大的净化设施。同时企业还应结合技术改造,开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改造资金要有适当比例用于环境保护措施。充分回收工厂的余热和可燃性气体,:实行闭路循环、一水多用等措施提高水气的重复利用率,尽量把废弃物中的有用物质加以回收或进行深度加工,使之转化为新产品。这些要求在国务院《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正业污染的几项规定》,和后面要讲的环境技术政策中都作了明确规定。
2.实施污染物徘放许可证制度和征收排污费。对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是防止污染进一步加剧的重要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说就是控制污染源,消除了污染源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所谓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就是指凡要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或生产经营者,都必须向环境管理部门申报,并附交各种有关技术资料和文件说明。在申请报告表上填明拟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地点等,环境管理部门根据当地环境容量和质量情况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审查批准、签发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后,才可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我国从1989年开始在全国实施这项制度以来,已取得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是进行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的一项有效措施。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凡向环境排污的单位和个人都要交纳费用,这是体现污染者承担责任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目前开征的主要有超标排污费和排污水费两项。超标排污费是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排放污染物,要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排放浓度,按国务院关于《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的规定收取排污费。我国自1982年征收排费以来,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一是促进了污染者治理污染的积极性,许多企事业单位由于交纳排污费,提高了对治理污染的紧迫感;上了治理设备,使污染物排放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二是推动了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许多单位通过加强环境管理,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原材料消耗,减少跑、冒、滴、漏,从而减少了排污量;其三是促进了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甚至有相当多的单位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四是为治理环境污染和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部分资金。按国务院规定,征收的排污费,80%用于污染治理,20%用于环保业务补贴。1988年全国用于污染治理的排污费约为12亿元,用于环保业务补贴的约为3亿元,对各地污染治理、开展环境监测、环境科研、培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排污水费是指凡向水体中排放污水的单位,均要缴纳排污水费。缴纳排污水费的企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标准规定的,还要同时按规定征收超标排污费,并负责治理。目前,排污水费的具体规定和标准尚未颁发,但有的省市已开始征收。
3.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依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必须作出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解决,……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调整或搬迁。”所谓限期治理,就是各级政府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对所辖区内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损害的企事业单位发布命令‘采取强制措施限定其在某二时期内,把污染问题解决到规定程度。显然,采取这种强制措施,必须严肃、慎重,必须针对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主要污染源才发布限期治理的命令。从1987年起,我国共安排限期治理的项目12万多个,解决了一大批老污染源问题。
(三)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政策。这是三大政策的核心。因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既不能像日本那样提出“环境优先”的原则,也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依靠高投资、高技术,只能在当前一定时期内把政策的重点放在强化环境管理上。达一方面是因为通过强化环境管理,可以完成一些不要花费巨额资金就能解决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强化环境管理可以用有限的环保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效益。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已先后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单项环境保护法律,并在《森林法》、《水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中突出强调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另外,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等10多项环境保护法规以及制定了与这些法规相配套的各类环境标准100多项等等。
2.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和全国性环境保护管理网络。自1973年第一次金国环境保护会议以来,各级政府中都没有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全国性的环境监测网站,环境科研、教育等一系列机构,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各种技术和信息的支持。
3. 广泛通过报刊、影视等传播媒介,动员民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有关环境设施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三
引言: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旨在缓解北方水资源危机,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通过课堂视频的学习和讨论,以及课下查阅相关书籍,网上搜索相关资源,我们小组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有了一些我们自己的认识。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民生工程。该工程的建成,有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归纳出来有以下几点:
社会意义:
1、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地区;
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意义:
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
4、扩大内需,促进和谐发展,提高了国内gdp。
生态意义: 1、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2、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3、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5、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南水北调工程耗时长久,耗资巨大,影响面积广。该工程的实施,对社会和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对沿线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据资料显示,东线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800~1000m3/s,年调水量150亿m3左右,分别占长江年均流量和径流量的3.0%和1.5%,比重都很小,对引水口以下长江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和长江口的拦门沙,不会有大的影响,遇长江枯水,可通过调度管理予以减免。如果东、中、西三线全部实施后,枯水期长江口感潮河段将有所增长,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影响。废黄河以北地区,存在局部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只要采取渠道防渗和灌区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免其不利影响。根据试验和江水北调的实践,钉螺分布最北不超过江苏宝应县境,调水不会形成新钉螺区。
输水沿线的水质保护,是东线工程的一个突出问题。这样的民生工程,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实行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防治水污染。
再看西线,除了和东线有相同的枯水及水质保护问题以外,西线经过的地方淹没了部分草场,造成少量牧民搬迁。西线三条水源河流位于高原地待开发区,人烟稀少,以牧业为主。建坝蓄水,要淹没部分草场和迁移少量牧民,需要做好新草场的开发规划和安置好移民。
从历年的新闻及相关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长江入海口的海水倒灌,东线的水体的严重污染,西线的地质安全问题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凸显得尤为严重。甚至有人断言,从总量上来说,南水北调工程的破坏将超过三峡工程。
从网上的一组资料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巨大影响。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丹江水库年均下泄流量385亿,而工程实施后,将调走库水95亿立方,约占下泄流量的27%,而仅襄樊段城市直接排入汉江的主要排污口36个每年排入汉江的污水约有35亿立方,再加上襄樊段接纳小清河,唐白河共64.54亿立方超五类水。调水前江水流量大,这些污水本来可以通过江水自身稀释净化,而在调水后,水流量小,流速减缓,江水自身净化能力减弱,将使汉江污染加剧,造成严重生态灾难,威胁汉江中下游人民生活生产安全,将使汉江成为一条新淮河。而国家对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引江济汉”等工程也只能解决汉江沙洋段以下中下游县市的问题,而丹江以下沙洋以上的谷城,老河口,襄樊,襄阳,宜城,钟祥等是汉江中游沿岸的重要工农业城市,调水后水质严重恶化,将对这些县市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无穷后患,这些都要慎重考虑,如何去解决这一难题,千万不要使它成为新淮河,造成生态劫难。
世界上工程带来巨大负面问题的例子数不胜数,这让我们想起了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人类在瀑布上游建起了水电站,拦河大坝截住了河水,使水流日益减少。附近的工厂也浪费水资源,再加上人们的乱砍滥伐,使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的水流越来越少,现在已经快要枯搞了。由此看来,这些举世瞩目的工程虽然解决了水资源的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将是人类不得不面临和重视的大挑战。
三、总结 南水北调的工程自提出后,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争论,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反对者主要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问题,调水量太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调水量过多,枯水期可能会使长江的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恶化,后果将不堪设想。
针对种种看法、猜想,我们认为,在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下,南水北调工程对改善我国水资源分配均的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工程顺利实施并投入使用的同时,随之突显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我们都应重视,理性看待。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南水北调工程会带来什么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协调工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才能得以长久地保存下去。
环境设施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 环境设施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范文(三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