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的心得体会五十字 藤野先生的观后感五十字(8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有关藤野先生的心得体会五十字一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概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 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 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绯红(fēi)油光可鉴(jiàn)标致不逊(xùn)匿(nì)名
诘(jié)责托辞喝(hè)采适值抑扬顿挫深恶(wù)痛绝
物以希为贵
3、请你找出文中叙述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在东京,见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4-35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相识。
第三部分(第36-38段)离开仙台,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三、理解人物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用“从_________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学生交流)
1、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活透出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治学严谨。
比较、体会: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学者藤野先生。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b、为“我”改正解剖图。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关心入微。
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体叙述,写出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经历,既可信,又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课外搜集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默写词语、拼音
2、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抓住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
(2)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二、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
清国留学生、“我”。
4、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三、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 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课外查找鲁迅“弃医从文”的有关资料。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有关章节。
2、谈谈你对当今日本人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到日本仙台留学,学习医学?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补充。
资料一: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载:“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2、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3、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学生概括陈述前两课时所学,加以总结、提升)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其“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资料二: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地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资料三: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让学生再从文中找出例句体会。
“但在那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探究拓展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a、离开仙台后,“不知怎地,……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b、珍藏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c、在寓居里高挂藤野先生的照相;
d、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继续斗争的勇气和行动。
2、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3、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a、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b、学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__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五、布置作业
1、以“研讨与练习”为凭借,综合所有的理解感悟。
2、完成《语文同步训练》
3、阅读参考资料:
有关藤野先生的心得体会五十字二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依据这一原则,并结合本课的具体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先生东渡日本留学,弃矿从医,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弃医从文,惜别藤野先生,在与老师阔别二十年后,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从文学常识的积累、主题内容的把握、重点词句的赏析到拓展、迁移、运用,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读、思、品、说、写,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在独特的体验中去品味语言、揣摩内涵与反思人生,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
(一)导入新课
出示问题“对于鲁迅和《朝花夕拾》,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结合文学常识的积累了解鲁迅先生的原名、籍贯、地位及代表作品,尤其是《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的性质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本文做情感铺垫。
(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三)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大都是一波三折的,更何况是大手笔的鲁迅,从而激发学生感悟名篇、深刻探究的学习激情。
第二出示问题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这里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思考问题如下: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领会到的?
有关藤野先生的心得体会五十字三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 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
藤野先生的心得体会五十字 藤野先生的观后感五十字(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