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第一课心得体会和感想 工匠的心得体会(五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工匠精神第一课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传承,更是为了创新。中国作为礼貌古国,正是一代代的能人巧匠用自我的智慧在这栋礼貌的大厦上不断添砖加瓦。优秀的技艺需要传承,但传承的同时也需要敢于创新。将立体的雕刻作品拓印在二维的纸上,正是李仁青钻研的结果。
当教师从授业的第一天就说,拓印自古以来就只能平面作品上完成时,普通匠人只需学会已有的东西便可,可是李仁青选择向无人涉足的领域,开始漫长的摸索。前行的路是未知的,但正是他心中追求卓越的信念,才得以让无数古文物的研究和修复得以进行,让人们领略到礼貌古国的魅力。
这样的精神在大学尤其重要,我们经过课堂所接收到的知识,只是前人已有的成果,若止步于此,知识不会更新,社会无法向前发展,科技也只能停滞不前。仅有在旧的成果上钻研新的领域,国家社会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创新,是为了追求卓越。工匠们默默无闻,他们本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但因心中怀揣追求卓越的信念而发光发彩。特高压线路作业工人王进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寻求更高的突破,从660千伏到1000千伏,他用精湛的技艺确保了千家万户的正常用电。不安于现有技术的他,成为了掌握特高压带电作业少有的顶尖技工。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尝试和突破,我国才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国家。
在他们身上,我能感觉到“把精益求精当作一种信仰”,“爱较劲儿”的工作作风。匠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把已有的技术熟练掌握,还要要求自我做到更好。工作的每一处细节,糊弄固然容易,可是当自我的名字印在产品上的那一瞬间,荣耀与职责就随之而来。
大学,做大学问,成大境界。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錾子,去雕刻自我的前途,也会在将来自我的岗位上雕刻国家的未来。干好自我岗位上的事,将其做精,做细,做奇,便到达了新境界,这也是校训“学以精工”所要传达的精神。追求卓越,在原有起点上仍然不满足现状,不故步自封,勇于向新的目标探索,这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必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主角,这更要科技工作者们敢于创新,追求卓越,敢想敢做,每件事都努力做到极致。
我们应发扬大国工匠的精神,用自我双手、智慧和胆略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有关工匠精神第一课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弘扬工匠精神征文的内容,欢迎查看!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说。
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拍摄对象的寻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寻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
工匠精神第一课心得体会和感想 工匠的心得体会(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