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保护河流环境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保护河流环境心得体会范文怎么写(六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关于大学保护河流环境心得体会范文一
制约因素不在于白鳍豚生境多么恶化,保护技术难度多么大,也不在于管理困难与社会环境,而在于保护思路,是实施迁地保护还是就是保护,是人工饲养起来还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是保护白鳍豚个体还是保护这一物种。我们发现,经过十多年付出高昂代价的实践,白鳍豚保护思路还远未理顺。业内一些权威人士时至今日仍不愿放弃实践证明对白鳍豚物种保护没有任何帮助甚至造成了保护性破坏的白鳍豚人工饲养迁地保护模式,极力主张“必须尽快把尽可能多的白鳍豚从长江中捕捉起来,实施迁地保护”。20xx年初,有关主管部门又批准了他们提出的更令人恐惧的新一轮“捕促白鳍豚实施方案”,将持续到20xx年的白鳍豚捉行动又要开始了。
白鳍豚是属于长江的,离开了博大精深的长江,等于人离开了造化生命的地球。所以保护白鳍豚,还得在长江里做文章,通过保护其栖息地,去预防它的灭绝并逐步恢复适当种群。这比业内权威人士一直假定白鳍豚要灭绝并据此将其从长江中捕捞出来进行人工饲养更可靠,更节约,更有价值。野的就是野的,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发,我们就是要保护白鳍豚野生种群,保护它的栖息地,使其成为长江生命之网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想生存就要和时间赛跑,长江里的白鳍豚现在是捕一头少一头,越捕越无法自然增殖和保护了。这样做是真正要造成白鳍豚灭绝的,因为养不活,繁殖不了,野生的又给弄没有了。形势迫切需要我们以宽广胸怀面对伟大的自然保护事业,弘扬科学、民主精神,求真务实,采取断然措施扶正纠偏,引导白鳍豚保护事业尽快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继续蹉跎于歧途。
一、已有实践和科学认知告诉我们人工饲养保护不了白鳍豚物种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白鳍豚保护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了。在这期间国家和地方先后规划建立了湖北长江新螺段、石首天鹅洲两个以白鳍豚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江西湖口、江苏镇江等地设立了白鳍豚保护站,安徽铜陵白鳍豚养护场也于20xx年改建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无疑,这是非常正确的,有的保护区也做了一定工作并取得成效。但白鳍豚的保护是从迁地保护开始的,多年来业内权威人士的引导方向、社会注意力、实际工作重心也始终是在迁地保护上,就地保护是后来的事情,并且一直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受此影响,通过自然保护区保护白鳍豚栖息地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困难、问题较多。一些保护区为保护白鳍豚而设立,实际并未做保护区工作,一些地点理应建立保护区而迟迟未能建立起来,影响了保护白鳍豚的总体效能。 198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1头取名“淇淇”的白鳍豚,并存活下来,开人工饲养白鳍豚之先河。此后,水生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水产研究所、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故道部分)又陆续饲养过其它取名各异的白鳍豚,但无一例外全部死亡。“淇淇”虽然白鳍豚馆内依靠一个庞大的人工生命支持系统还幸运的活着,但20多年来地直茕茕孑弋,形影相吊,既不能交配繁衍,也不能形成群体,更不能在滔滔江水中进化。它距离海兽白鳍豚越来越远了,与白鳍豚物种的保护更是无关。这是白鳍豚迁地保护的情况,也是业内权威人士极力主张把硕果仅存的白鳍豚从长江捕捉上岸实施人工饲养的重要依据。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先后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呢?这方面的资料很少甚或没有。对无价之宝死无交待,是我们以往白鳍豚迁地保护工作上的一个很大缺陷。不过从科学认知来看,这些白鳍豚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是不幸的,也是必然的。物种是一种存在物,它与其所适应的小生境密不可分。作为白鳍豚栖息地的长江,是世界级大河,源远流长,生物多样性和河流生态自然变异,具有一种野性,又有着恢宏、复杂、充满活力的秩序。白鳍豚在这样的大江中生存进化几千万年,其烙印之深无与伦比。同时,生物界广泛存在着和谐而又奇妙的物种内和物种间的生态关系,存在着许多复杂而又可以应变的行为现象。自然,白鳍豚在长江也一定是形成了相应的生态关系和行为现象,而这些要在一个新的系统中重新建立,谈何容易。长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内涵,在地球上不可能重复,也不可能类比或模拟。白鳍豚也不大可能改变自身种的特点以适应人工饲养,如果改变了它就不是白鳍豚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人工饲养过于理想化,实行长官意志,从长江捕捞出白鳍豚放在与长江水文状况及生物多样性特点相去甚远的长江故道或馆类建筑物中实施人工饲养,导致生存环境条件的致命性变化,白鳍豚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个体是物种的标本,它集中体现了自然物种的类的特征,如果个体得不到发展,物种也将得不到发展。我们连白鳍豚个体都养不活,又怎么能够说通过人工饲养白鳍豚来实现其物种的保护呢,何谈“异地保护是目前情况下保护白鳍豚最后和唯一的希望”?同时,一个物种即使有了人工饲养的种群,也并不标志着这个物种的野生种群可有可无。因为物种的生存进化靠基因流的动态发展,而这一过程需要相应的自然条件形成选择压力。又因为一个物种自然种群的濒危、消失,同时意味着一个栖息地的濒危、崩溃,如果栖息地崩溃了,把力量集中在物种个体的所有保护措施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只有保护栖息地才能挽救物种。全世界都在这样作,已建立了4万多处以栖息地保护为主要目的的叫法各异的自然保护区域,面积占到全球陆地面积的10%。我国以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野生植物生境为主要保护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也已建立了1000多处,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种上居于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我们还正在加倍努力,争取把已是人工圈养下的麋鹿、野马和人工繁殖成功的扬子鳄等放归自然,以恢复这些物种的自然种群和作为它们栖息地的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照此,难道我们把白鳍豚捕捉回来进行人工饲养,还能放弃其野生种群和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况且白鳍豚根本就没有人工种群,我们岂敢把野生种群全部捕捉上岸?当然,人类对生物界的认知过程有可能非常漫长,许多事要经过反复曲折才能认识它的本来面目。但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积十多年之经验教训,在目前白鳍豚自然种群数量稀少可数而物种保护刻不容缓的严峻形势下,人工饲养迁地保护可以告一段落了。如果无视经验教训继续搞下去,那可真要造成白鳍豚物种灭绝的,我们会成为千古罪人。
我们既然保护白鳍豚物种,就不应当把白鳍豚看成是博物馆或动物园中那些固定的标本或被孤立起来的个体或养殖场中用于生产活动的品种,而要把每个个体都看成是物种进行过程的直接参与者。白鳍豚物种的完整性要适应长江水系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白鳍豚的保护必须和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只要长江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管理,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白鳍豚的生存条件就差不了,鱼和其它水生生物也都会受益无穷,长江水系资源环境旅游观光品味亦会大大提升,可谓多目标产出,收获颇丰,而不是单独保护个白鳍豚。所以白鳍豚应该在长江中加以保护,白鳍豚也能够在长江中进行保护。虽然长江的生态环境确实不如过去了,但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困难,对长江都要充满信心,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对长江的保护,这是白鳍豚保护的大局,是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局,更是国家发展、政治稳定的大局。 二、对症下药加强管理落实就地保护是白鳍豚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
白鳍豚濒危的症结在于人类粗放利用长江资源和不合理干预长江水系生态系统,根本出路在于改进这种粗放利用和不合理干预,希望在于满怀信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中国有能力实现这种改进。世界上任何产业、任何人类活动都存在着通过改进使其以对环境更加友好的方式运作的潜力,即使最先进的产业、最谨慎的人类活动也一样。何况加强管理促进长江经济生态化,保护长江河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早已是人心所向。我们应该有充分的理由对在长江实施白鳍豚物种就地保护充满信心。据研究分析,长期来威胁白鳍豚生存的主要人为因素包括使用有害渔具渔法在长江捕鱼误伤白鳍豚、船舶行进中螺旋浆打死打伤白鳍豚、水下工程爆破炸死炸伤白鳍豚,以及长江采砂、修建水利工程使水文条件改变导致栖息地破坏,还有长江水质污染等。在现有法制和经济技术条件下,我们完全有可能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实际措施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使其不利影响朝着有利于长江资源合理利用、水系生态进化和白鳍豚种群恢复的方向逐步减弱,从而在长江中实现白鳍豚的就地保护。
长江捕鱼中使用的有害渔具渔法主要有滚钩、迷魂阵、电捕鱼、炸鱼、毒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同时伤及白鳍豚。但这些绝大多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所明令禁止,法律执行的好,在保护渔业资源的同时就能使白鳍豚得到保护。退一步,即使长江全流域不能够完全制止有害渔具渔法的使用,在只占部分江段的白鳍豚自然保护区,通过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渔民转产,避免有害渔具渔法的影响则是完全可能的,这样白鳍豚也能够得到保护。农业部已宣布自20xx年起在长江流域试行春季禁渔制度,我们也应该由衷地赞美这一伟大的制度创新。只要长江鱼类的生存环境好转,白鳍豚的生存条件也就不会持续恶化。
船舶行进中螺旋浆打死打伤白鳍豚,和船舶密度、速度、航道规范化及螺旋浆结构有关。交通运输业应该走向生态化,首先把长江理解为不可多得的生命支持系统,其次才是巨大的水运之便利,从而全面提升航运业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尤其要针对螺旋浆和船舶碰撞致死致伤白鳍豚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这方面过去没有注意,但只要把它纳入白鳍豚保护措施的范畴,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至少应该对船舶行经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时和在前方水面发现白鳍豚出没时的船速,作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限制性规定,使白鳍豚来得及躲避,减少其与船只碰撞受伤的机率。长江航运业噪声污染是如何干扰白鳍豚声纳系统使其变得不够灵敏的,尚需做些研究分析。一方面船舶按规定减速会降低噪声强度,另一方面也许还需要减少汽笛鸣叫次数等。长江航道无论是从安全出发还是为了保护白鳍豚,都应该大大规范。长江江面很宽阔,从横断面上看不能把江面都用来同时行船,这样白鳍豚与船舶相遇时想躲避也没有地方躲避了,只能是瞎撞,不是撞死撞伤就是被螺旋浆打死打伤。应该是大道朝天,各走一半。社会在文明进步,草原虽然平坦汽车也不能离开道路乱开了,长江上的船舶还能离开规划的航道满江面乱穿吗?螺旋浆也不是没有改进的地方。云南省文山州技术学校曾有人针对螺旋浆伤害白鳍豚一事提出建议,说在螺旋浆的外缘装上一个类似电风扇网状外壳之类的东西就能解决问题。如确有必要,此举也未尝不可考虑。
长江河道采砂,破坏的正是白鳍豚和鱼类的重要栖息、繁殖场所,但更显而易见也更为社会所关注的危害,则是其造成局部河势恶化,危及堤防,影响长江防洪和通航安全,事关重大,各级人民政府都在抓河道采砂的管理。特别是20xx年10月25日国务院令第320号公布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为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采砂行为,规范和建立正常的采砂秩序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持。按照条例规定的管理措施,长江上将划定河砂禁采区并予以公告,白鳍豚保护区所处江段理所当然应该是禁采区。保护区外如有重要栖息地,也应该是禁采区,一些次重要区域划为禁采区有困难,可通过禁采期进行必要的管理,总之管比不管强。
长江水利、交通工程包括航道整治、港口码头及桥梁建设等,在改变河流水文状态破坏白鳍豚栖息地的同时,施工中实施水中爆破有直接致死致伤白鳍豚的情况。进行这类工程建设也是首先要顾及长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关爱它们。要在有关长江水系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充分考虑保护白鳍豚栖息地的需要,把不利影响减至最小,并以可行措施防止施工中炸死炸伤白鳍豚个体。前提是保护部门对白鳍豚栖息地的分布、白鳍豚的迁徒活动情况等,事先要有充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遇到有可能对白鳍豚产生不利影响的工程项目时,才能够拿出使人信服的科学依据。
至于围江、围湖、河湖分割的生态效应,如改变江、湖水文自然模式,压缩白鳍豚栖息地和摄食场所等,这是一个较大层面的问题,大多是过去所为,且白鳍豚似乎已迁就于这
大学保护河流环境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保护河流环境心得体会范文怎么写(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