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 古诗文教学讲座心得体会(8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综合性学习怎么学,有专家戏言,不要模式,没有套路,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我就把我摸的这块石头搬出来了:
学完第三单元的建筑园林就要开展一次关于“桥”的综合性学习。这次活动的教学目的我初步定位在领略我国形态各异的桥梁,了解丰富多彩的桥梁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思考的最初阶段,我翻开《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发现这节课教参是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让学生掌握桥梁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的知识后,进行小组比赛。分抢答、必答、故事、设计等几个项目。这个设计让我很失望,我认为这是教案设计者把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做成了一次语文活动课,不能达到我预定的教学目的。
按“新课标”的理念,综合性学习应该不同于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更注重探究的过程。桥是学生身边的事物,他们很熟悉,但一般只有感观认识而没有理性认识,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要把已有的认识深化。相比较而言,深化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查找资料,筛选信息,展示成果,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快乐,拥有求学的成就感,而不是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语文活动,显然重结果而轻过程。
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在众多的信息中学会筛选,在众多的信息来源中让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查找资料的方法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之一,而语文活动太重结果必然导致资料来源的单一化,程式化,标准答案化。
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它将允许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选题,不同的探究方向。而不必让每个学生都掌握相同的信息以备考查提问。
这样粗浅的思考之后,我于是否定了教学参考书中的竞赛活动,而是另起炉灶,深入思考开展一次具有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学习。
为了上好这一节综合性学习课,我翻遍了亲朋好友的书架,查找了校园图书馆的全部馆藏,复印了大量的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资料,还上网搜索专业网站,下载图片和文字材料。最后整理了桥梁分类,桥梁命名,宜昌夷陵长江大桥等二十余座全国著名桥梁的简介及图片,以及与桥有关的文艺作品,诗词歌赋,对联俗语,成语谚语、神话传说,邮票美工,历史故事等桥梁文化。
课堂上我把收集到的资料全部剪接成卡片,用线串了挂在教室周围。同时给学生下发自己设计的表格,用一课时让学生浏览我收集的资料,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填在表中,成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鼓励大家补充我没有收集到的相关内容。
一节课下来,完成表格的为数不少,却没有人再补充资料,他们的摘抄本基本上没用。而另外有些同学本来积累过我提供的知识,此如“张飞吼断桥梁水倒流”的故事,从那位同学不断摩挲那一页摘抄本的动作上,我看出了我的失败。我的准备太充分了,充分得越俎代庖了。该学生做的我全给做了,该学生体验的快乐我给扼杀了,学生只是嚼了我嚼过的馍馍。那填的表格都只是文字的转录,丝毫没有学生的灵气和生命。这是一次失败的课,第一个班的综合性学习以我捆绑得窒息的帮助而休止。
前一个班的失败让我总结出一个经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选取自己想选的内容进行探究。在另外一个班施教时,我就做了如下要求:三四个同学一组,确定一个探究方向,可以是桥梁知识,也可以是桥梁文化,也可以细化到文化中的一项,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桥梁档案或积累小卡片,最后写一篇与自己探究内容相关的小论文。准备时间一个周,并说如果找不到资料可以来找我,我帮助提供,准备好后,我们利用一节课来汇报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来找我的人很多,我抽查了几份准备的资料,虽然没有上一次我提供的丰富,但可以看出那是经过努力得来的信息。问一问同学们都说是选的自己最喜欢的内容。
一周后我们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以为大家有了准备,展示起来会个性张扬的。可惜,当小组代表上台,却全都谨慎小心,像宣读药物说明一样宣读自己组内材料,并且大部分仍然是资料剪辑,没有丝毫小论文的样子。
课后我找部分介绍的同学谈心,为什么你们的介绍这么干瘪,一点也不精彩?我还以为你们会用图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成果呢!同学们说:不知道小论文怎么写,以为就是书上的那些数据。
原来是这样,在介绍之初我就拔高了起点,要求他们像专家那样研究课题,走入了综合性学习的误区:过分的成人专家化。综合性学习依然要以“学生为起点”,必须抛弃“综合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不必限制形式,不应突出成果意识,而是真正回归尊重儿童本性的理念追求。
反思这次综合性学习,失望和遗憾在所难免,付出了这许多努力依然困惑,仍然不知综合性学习怎样才能最接近成功。但掩卷之前仍有一丝快乐掠上心头,努力着,尝试着,向真理*近着,这也是收获啊。
有关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带领学生赏析小说,重温经典,我们体会到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品味了香菱这一苦志吟诗、精华灵秀的女子形象,更深入的了解了林黛玉这一人物。掩卷沉思,这篇课文给我的最大、最深刻的启示的,是林黛玉的教学艺术。不可否认,这篇文章彻底颠覆了早已我们习惯了的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林妹妹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循循善诱、好为人师、乐为人师、学识渊博的师者形象。林黛玉高超的教学艺术,使我获得了以下启示:
启示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在讲规律、明要旨后,向香菱推荐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要香菱以“这三个人作底子”,“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整个学诗的过程,黛玉充分相信香菱、尊重香菱,给足了香菱读诗的时间,充分体现了香菱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即使是要求香菱根据“十四寒的韵”写一首有关“月”的诗,也是“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不作具体的限制,给了香菱很大的表现空间。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整个过程中,至始至终坚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因此,在教的过程中,黛玉没有“卖弄”自己的学识,没有一讲到底,没有强行要香菱学这样,记那样,只是引导她该读什么样的书,遇到困难怎么解决。黛玉没有以老师自居,她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
黛玉在引导香菱体验感悟时, 做到了尊重体验的主体,即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吸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黛玉让香菱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诗的“领略”,让香菱成为体验的主人。
启示二:注重积累,循序渐进,激活创新思维
1、诵读积累,夯实基础
黛玉听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便知香菱还不知诗,于是给香菱开列书目,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列在首位,接着要求香菱看陶、应、谢、阮、庾、鲍的诗。这说明黛玉深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的道理,因此让香菱通过诵读积累为写诗打下坚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新课标实验教材注重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入选课文具有典范性和较大的思维拓展空间。语文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范例。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
2、循序渐进,精讲、精练,遵循教学规律
从黛玉让香菱依次读王、杜、李的诗可见其循循善诱:王维五律最能显示他“诗中有画”的风格,初学者读易进入诗境;杜甫七律最能显示他“沉郁顿挫”的风格,能使学诗者感受到诗歌的深刻意蕴;李白七绝最能显示他“飘逸奔放”的风格,能使学诗者领略到诗歌的丰富想像,比较难学,因而放在最后。在黛玉及他人指点下,香菱循序渐进,通过苦学,终于有所创造。林黛玉的教学艺术表现为:
1.精选范文
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更是博大精深,任何人一辈子也读不完,林黛玉深知教学内容必须精选。于是她首先向香菱推荐三大家的作品,前面已介绍过。细细品味,令人惊奇不已,其一,高标准。诗必盛唐,唐朝的文学巨匠使诗歌创作达到顶峰。然成就最高的就是这三大家。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黛玉认为:学诗就要学第一流的。其二,代表性。王维的五言律具有情景交融之美;杜甫的七言律具有真情实感之美;李白的七言绝句具有创造想像之美。其三,广泛性。林黛玉除了要求香菱熟读三大家的诗,融会贯通之后,再读南北朝等代表人的代表作,集百家之长,果真如此何愁不成诗翁?可见精选教学内容,讲授提纲挈领,必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 少讲精讲
教学不可不讲,但要精讲。当林黛玉乐意担当香菱的老师后便讲:“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当香菱听到林黛玉的讲解对以前所见过的诗有所感悟时,林黛玉又进一步讲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林黛玉言简意骇的讲解,揭开了诗词的神秘面纱,切中了学诗要领,使人茅塞顿开。一句“不以词害意”,更有画龙点睛之妙。 可见林黛玉的知识是何等的渊博
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 古诗文教学讲座心得体会(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