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司与同事相处心得体会实用(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公司与同事相处心得体会实用一
××公司:
贵方有关保险事宜的6月x日来函知悉,特函告如下:
一、综合险。在没有得到我们顾客的明确指示的情况下,我们一般投保水渍险和战争险。如贵方愿投保综合险,我方可以稍高的保费代保此险。
二、破碎险。破碎险是一种特别保险,需收取额外保费。该险现行保险费率为2%,损失只赔超过5%的部分。
三、保险金额。我方注意到贵方欲为装运给贵方的货物按发票金额另加10%投保,我方当照此办理。
我方希望上述答复将满足贵方的要求,并等候贵方的答复。
××公司
年×月×日
函,即信函,或称书信。公函,即处理公务所用的书信。公函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间商洽和联系工作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公函的使用范围很广,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间联系工作时可以使用公函,上下级机关
之间联系、询问、答复工作时,也可以使用公函。
公函根据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如:用于商洽的商洽函、用于询问的询问函、用于答复的复函、用于委托的委托函等。另外,还有用于慰问的慰问信、用于祝贺的贺信、公开发表的公开信等,实际上只要它们使用于公务活动中,也应划入广义的公函范围。不过,从狭义的范围来讲,函和信也有一定区别,函的使用比信的范围窄,但比较庄重、严肃。
2.写作要点:
公函在结构上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
跟一般的信函不同,公函的标题通常要包括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类别(函)。有时可省写发文机关,但事由和文种类别不能省略。另外,标题的右上方要有编号。
(2)正文
正文的开头顶格写受文单位,然后另起一段写发函的原因、联系的事项,最后一般要用“请研复”、“请协助”等字样提出具体要求,结束正文。
(3)落款
法定作者、日期,并加盖公章。
公函的写作要求是:一事一函,语言规范、明了,语气合乎内容要求。
主题公司与同事相处心得体会实用二
一、数字比例法
数字比例法是指将业务员的销售提成按规定的比例在个人、小团体、大团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其中小团体与大团体的范围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例如:小团体为办事处,大团体为销售大区;小团体为部门,大团体为分公司。数字比例法强调的是团队精神。
在确定个人、小团体、大团体之间比例时必须综合考虑员工的工作的独立性和结构性,如果工作体现高独立性、低结构性,应多考虑个人价值,放大个人比例,如721比例。如果工作体现低独立性、高结构性,应多考虑团队合作所体现的价值,放大小团体与大团体的比例,如442比例、433比例。按计算方法不同,数字比例法分为:提成法、个人目标提成法、团队目标提成法。
提成法:以个人的实际销售额作为提成基数计算提成额,再按规定的比例对提成额进行分配。
提成法举例:某销售公司下设财务部:2人,办公室:2人,销售一部:甲、乙;销售二部:丙、丁,本月销售额:甲:20000元,乙30000元,丙:20000元,丁:10000元。提成比例10%,使用比例为5:3:2。甲(个人直接利益):20000*10%*5/(5 2 3)=1000元
甲(部门分配利益):20000*10%*3/(5 3 2)/2=300元
甲(公司分配利益):20000*10%*2/(5 3 2)/8=50元
甲的直接利益=1000 300 50=1350元
乙(个人直接利益):30000*10%*5/(5 3 2)=1500元
乙(部门分配利益):30000*10%*3/(5 3 2)/2=450元
乙(公司分配利益):30000*10%*2/(5 3 2)/8=75元
乙的直接利益=1500 450 75=20xx
丙(个人直接利益):20000*10%*5/(5 2 3)=1000元
丙(部门分配利益):20000*10%*3/(5 3 2)/2=300元
丙(公司分配利益):20000*10%*2/(5 3 2)/8=50元
丙的直接利益=1000 300 50=1350元
丁(个人直接利益):10000*10%*5/(5 3 2)=500元
丁(部门分配利益):10000*10%*3/(5 3 2)/2=150元
丁(公司分配利益):10000*10%*2/(5 3 2)/8=25元
丁的直接利益=500 150 25=675元
乙、丙、丁转移给甲的利益:450 75 50 25=600元
甲、丙、丁转移给乙的利益:300 50 50 25=425元
甲、乙、丁转移给丙的利益:50 75 150 25=300元
主题公司与同事相处心得体会实用(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