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向党红色阅读心得体会如何写 读《红心向党》有感(七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童心向党红色阅读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要充分认识到生活问题,是留守儿童管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照顾,在家里生活起居没有规律,吃饭也可能是饥一顿、饱一顿,容易在营养卫生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少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笔者所在学校的八百多个留守儿童,一半与老年人一起生活,20%根本就没有监护人,这些独自一人在家的孩子生活状况极其令人担忧,他们在家里有时候完全靠方便面度日。
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留守儿童出现安全事故的比例较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都不强,遇到危险时缺乏必要的自救经验,对自己的许多危险行为也缺乏足够的认识,由此导致留守儿童频频出现安全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在所有未成年人伤害事故中,属于留守儿童的要占80%左右。
这是严重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由于亲情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是对留守儿童具有深远影响的问题。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奔波,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所学教材有时也无法统一,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孩子的学业水平。
针对上述留守儿童中所存在的问题,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我们学校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配备“代理家长”,设置“亲情电话”。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我们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认真的摸底调查,弄清了当前存在的所有问题,建立了档案。同时,在各位任课教师的配合下,我们给每个留守儿童的安排了“代理家长”,设置了“亲情电话”,使留守儿童无论在哪里都能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二是要注意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对他们的学习和德育要特别关注,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是要加强周末的管理与服务,对照档案与其代理监护人取得联系,不能放任他们在外面为所欲为。
关心他们的生活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虽说是负重前行,但是教育的本质是成就人、发展人、健全人,农村学校有责任让所有远离父母的孩子找到家的感觉。
十二、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落实,有年度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开展工作,有专门的时间保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完善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工作机制,总结经验,推陈出新,狠抓工作落实,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逐步推向深入,为留守儿童和其他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一起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2022童心向党红色阅读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借助学校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际,花了一些时间,捧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完了一部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 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
童心向党红色阅读心得体会如何写 读《红心向党》有感(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