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教师送温暖心得体会和方法 留守儿童的教育心得体会(5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为留守教师送温暖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和跟踪,安良社区非常重视儿童工作。一个照顾留守儿童的组织已经成立。我们的社区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明确的分工和对人负责的机制。妇联工作人员负责留守儿童安全法制教育、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留守儿童教育。确保留守儿童关爱活动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我们社区,女性志愿者、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爱心人士组织了一系列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活动,明确了他们的责任,分解了他们的任务。动员各方力量关注留守儿童,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是开展一系列配对护理活动。
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助。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每周2次为留守儿童开放,并提供长途电话给他们与在外打工的父母亲通话。
(三)是开展贫困留守儿童帮扶结对活动。
每年均有一定的资金确保学业正常。我社区积极回收饮料瓶、费纸,把卖到的钱作为慰问金,每半年组织一次贫困留守儿童慰问活动。
(四)确定监护人员。
真正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然后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配合确定孩子的监护人,学校建立班主任老师、监护人联系卡,这样便于学校、班主任老师、监护人随时可以相互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爱心妈妈”、全权负责的“父母”,学生中的“爱心同学”等交流平台,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对留守儿童进行齐抓共管,保持家校通力合作这条永不消失的天线,对孩子的管理提供一条捷径,保证了留守儿童的正常运作。
(五)关心、爱护留守儿童。
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等。始终注重他们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留守儿童能安心生活和学习,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安良社区留守儿童工作步入了正常化的轨道,留守儿童得到了应有的关爱,从而奠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区继续开展好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推进我社区工作再上新台阶。
推荐为留守教师送温暖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关爱留守学生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关爱留守学生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举措,深入推进我县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刚才,团县委、教科局、农发行、凤鸣小学等单位作了很好的发言。下面,我就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工业化成为我国无法回避的发展路径,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无形之手,先行激活了农村劳动力,使我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广大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交由长辈或他人教育抚养,寂寞的“留守学生”现象由此产生,并带来了诸多问题,现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县通过结对帮扶、建设阵地等形式,扎实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全县共建立“留守学生之家”35所,将近2万名留守学生纳入了关爱范围。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县关爱工作中仍然存在关爱方式单一、部门配合不力、创新力度不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深入开展关爱活动,全面加强青少年教育管理,在新时期、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正处在文化知识学习、行为习惯养成、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乏必要的亲情关怀、亲子教育和家庭辅导,学习和生活均受到了一定影响。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就是要通过真心帮扶、教育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困难,纠正不良习气,养成良好习惯,逐步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独立自理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其次,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要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谐为基础,做好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是维护农村家庭及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县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全县留守学生达到3万余人,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成绩偏差、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感情缺失等突出问题,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目前,劳务输出已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一块心病。关爱留守学生,消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人才的培养,留守学生作为未来新农村的主要建设者之一,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有利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和文化水平,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持续推进。 二、突出重点,强化举措,进一步推动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深入开展
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意义重大,但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实效。
首先,要健全关爱工作网络。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点多面广,要坚持构建以党委政府为主导,团委牵头协调,乡镇和学校为主阵地,家长密切配合,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网络。一要坚持学校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为留守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和亲情联系卡,并利用好各类关爱阵地,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各项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要重视社会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协调职能,大力整合社会爱心力量,引导更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帮扶献爱心,把更多的社会力量聚集到关爱留守学生工作上来。三要明确家庭的监护责任,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向他们通报孩子学习生活情况,教育引导学生家长立足于子女的身心发展需要,选择好、落实好代理监护人,注重与子女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子女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行为动态,从而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爱工作网络,真正让每个留守学生享受到童年的快乐,能够健康成长。
其次,要积极探索关爱模式。由于留守学生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和家庭教育的不完全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对接留守学生的个性需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关爱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一要注重情感交流,广泛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等牵手帮扶活动,实行“手拉手”结对沟通,通过真心关怀、真情关爱解决留守学生精神抑郁、心理敏感、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二要注重生活帮扶,充分发动广大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采取“一助一”、“一助多”、“多助一”等帮扶形式,对留守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援助,帮助他们战胜生活困难。三要注重教育引导,组织广大志愿服务者,采取学习辅导、思想引导、行为管教、生活照应、心灵抚慰等措施,帮助留守学生纠正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等毛病,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学习、生活之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要完善工作制度。制度是规范,是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一要完善贫困留守学生救助保障制度,把符合条件的留守学生纳入城乡低保范畴,切实执行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医疗救助等政策,为留守学生及其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确保家庭困难的留守学生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二要健全留守学生医疗保健制度,加强留守学生医疗保健工作,定期、分批对辖区内留守学生开展免费体检。每年至少提供一次营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确保留守学生身体健康和人生安全。三要建立辖区民警和法律工作者联系学校制度,加强留守学生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切实提高他们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要针对侵害未成年女性留守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开展专项治理,努力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要认真做好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及时让误入歧途的留守学生迷途知返。
三、加强领导,强化统筹,进一步推进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再上台阶
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必须领导重视、形成合力,必须注重宣传、狠抓落实。
首先,要强化组织领导。县上已经成立了西充县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在团县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各项工作。各乡镇、各职能部门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要有专门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政府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完善工作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工作责任,迅速推进我县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取得新突破。
其次,要强化统筹协调。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和部门,统筹协调、合力攻坚至关重要。县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要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等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一年至少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研究情况,解决问题。团委作为综合协调机构,要充分发挥牵头揽总作用,指导和督促各级各部门有效开展工作。教科、文体、广电、卫生、民政、财政、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作用,加强行业指导监管,实现条块结合、分线负责。各乡镇既要主动配合县上统一安排,更要抓好本辖区内的关爱工作,形成整
为留守教师送温暖心得体会和方法 留守儿童的教育心得体会(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