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设计数学实践作业心得体会总结 数学实践活动总结与心得体会(8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2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关于设计数学实践作业心得体会总结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猴子和小兔子聚餐的教学情境。当我将小猴子、小兔子、桃子和萝卜的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

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

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

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

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今天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5以内的加法》,因为儿子今年也上一年级所以知道孩子们在大班基本上都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考虑到孩子们在将来还要学习应用题理解加法的意义非常重要,我把重点放在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上面。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了三个苹果,让孩子们说说图意,这里就是要让孩子产生2个和1个苹果,合起来是3个苹果的概念。让孩子对“合起来”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这里我的时间用的较少,对于“合起来”这个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带过去,使孩子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对于2 1的计算,可以是由图上数出,也可以想2和1合成3,在这里我问孩子3 2是怎样算的,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都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又追问了几次,孩子其实心里可能就是在想分与合计算的,但是他们回答不上来,这里我就不应该再多次追问,直接可以和孩子指出我们在计算加法的时候就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而且我们计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这个,虽然后来我也给孩子指出了可以这样算,但是在教学的环节中过于拖沓和累赘,显得教学的环节不是很紧凑。

在做练习时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对于做一做的地2题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结果有部分孩子没有理解题意,做错了,还有的孩子因为课本使用书夹,将书页中间部分隐藏了起来,看到的鸭梨的数量有误导致做错。由此我认识到低年级培养孩子的审题、书写、思考等能力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放手不管。

反思伴我成长!

关于设计数学实践作业心得体会总结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ppt课件)

2.(ppt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列式:224÷4

(2)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时间=速度)

(3)说一说:224÷4这道题是怎样计算的?(教师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除法,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的回忆,为新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引导理解题意。(ppt课件演示。)

(1)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 km。)

(2)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2.尝试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1)要求“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22.4÷4。)

(2)引导思考:为什么用“22.4÷4”?(路程÷时间=速度)

3.揭示新课,感受学习价值。

(1)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复习的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除数还是整数,但被除数是小数。)

(2)揭示课题:看来,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用小数除法计算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新的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4.提出问题,自主思考算法。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会计算整数除法,那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思维活动,参与小组交流,给予适当指导。)

5.教师引导,交流不同算法。

(1)我们已经会计算整数除法,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怎样把小数变成整数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ppt课件演示。)

(3)我们小数除法还可以列竖式计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列竖式计算小数除法的方法。

(4)指导学生列出除法竖式。(教师板书)

6.交流两种算法和感受:

引导学生比较列竖式计算和将22.4 km改写成22 400m计算的结果,提问:这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吗?(相同)哪种算法比较简便?(算法二计算过程比较麻烦,算法一比较简便。)

7、算一算,比一比。

(1)42÷3= 4.2÷3=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3)教师ppt课件演示。

(4)这两道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交流。

(相同点:整数除以整数与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相同;不同点:小数除以整数要把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例1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通过例1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要理解商的小数点如何定位。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计算问题,感受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必要性。在解决计算问题时,教师先放手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释竖式计算过程,结合数的含义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教师ppt课件演示:28÷16)

3.教师板演竖式计算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和算法。(教师板书)

(1)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为什么可以添0继续除?

(2)“120”表示120个()分之一?除得的7为什么写在十分位上?

(3)“80”表示80个()分之一?除得的5为什么写在百分位上?

4.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注意什么?

(1)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三)教学例3

1.出示例3。(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教师ppt课件演示:5.6÷7)

3.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被除数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商?(不够商1,用0占位)

4.让学生把题补充完整。

5.引导学生自己尝试验算。

(1)引导:要检验小数除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怎么办?

(2)学生自主验算。

(3)教师板演。

【设计意图】例2和例3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两种特殊情况,例2是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需要添0继续除;例3是被除数比除数小,整数部分不够商1。在例2、例3的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放手让学生探讨、交流,在解释每步计算的含义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相互交流中强化对算理和算法的深入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验算,既帮助学生加深对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又强化学生验算的意识和习惯。

三、智慧城堡

1、下面各题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在括号里画“√”

5.04÷6 76.5÷45 45÷36 0.84÷28

( ) ( ) ( ) ( )

(1)引导学生判断。

(2)引导学生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

2、

(1)引导学生判断对错。

(2)这道题的7应该商在哪位上?

3、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根据“一共花的钱÷分钟数=每分钟花的钱”的数量关系列式。

(3)学生列竖式计算,然后展台展示学生做题情况。

四、我的收获是……

引导学生说出这节课的收获。

(1) 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2)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 整数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关于设计数学实践作业心得体会总结

(北师大版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

1. 根据新课程概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

设计数学实践作业心得体会总结 数学实践活动总结与心得体会(8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写心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