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实用 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9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题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实用一
98年党的奋斗史,70年新中国的发展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秉持。1921年,在浙江嘉兴的南湖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个最初只有50多人的政党从此踏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欧阳雪梅表示,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初心和使命,遵循救国、兴国、强国的历史逻辑,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历史。”欧阳雪梅说。
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薛庆超看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展土地革命、站在抗日战争最前线、领导解放战争、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一直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是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一条主线,并且贯穿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党而自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罗平汉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了解党的历史并且珍惜党的历史。通过学习党史,我们能够认识到当年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多么艰辛。通过学习新中国史,我们可以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与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事实上,重视对党史的学习,从自身发展的历史不断总结经验,明确方向,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罗平汉告诉记者,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号召全党“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194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的《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规定,干部的初级课程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游击战争、社会科学常识”。著名的延安整风就是以学习党史、总结党史上的路线是非为开端。在深入学习和认真研究党史的基础上,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为党的七大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后,围绕《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党开展了一场普遍而深入的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教育,既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欧阳雪梅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史、新中国史经验和规律的全面总结和概括,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能够更好地理解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来龙去脉、深厚底蕴、创新发展。
薛庆超认为,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广大党员、干部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从哪里来,可以更好地明确我们到哪里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化初心为恒心,书写新华章的重要途径。”欧阳雪梅认为,在深入学习和不断领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往哪里走”“为什么出发、为什么奋斗”等基本问题,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丰富营养与不竭动力,接续奋斗,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西北大学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梁星亮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罗平汉提出,与老一辈共产党人往往是党的历史的亲历者不同,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对于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有一个学习与了解的过程。虽然党内不少干部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掌握了党史、新中国史,但也有党员、干部对党史、新中国史缺少深入学习,还存在某些似是而非的认知。我们不仅要在这次主题教育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今后还应将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教育常态化,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党员、干部日常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持续抓下去,切实抓出成效。
主题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实用二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涌起现多少英雄、佳人、才子。翻开历史那本记忆之书,我支持那失败的英雄项羽,我欣赏那才华横溢的李清照,我敬仰那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赞叹——项羽
说到楚灭秦,所有人都会想到西楚霸王项羽。在历史的记载中,项羽是一个失败的王者。但是《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虽然失败,但仍然是个英雄形象。鸿门宴是项羽的败笔。项羽胸无城府、缺乏远见、优柔寡断,导致失去了袭击刘邦的最好机会,从而也一步一步将中国偌大的疆土“拱手让人”接连在中国的历史中留下了西楚霸王是失败英雄的遗憾的一笔。虽然很多人都认为项羽是个失败的人,但在我的心中,西楚霸王项羽却是当如无愧的英雄。
项羽,你是我心中最喜欢的历史英雄。
欣赏——李清照
在我心中的女佳人,当然是那宋代杰出女词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李清照。李清照,才华横溢,文采飞扬,他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知为何打动了我的心,让我毫无理由地喜欢上了这位如菊花般高洁,坚韧的宋代杰出女词人。也许喜欢她是因为她“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让我感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许喜欢她是因为她“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让我感到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才华让我毫无理由的喜欢她,欣赏她。
李清照,我心中最喜欢的历史佳人。
惋惜——诸葛亮
提到三国人物,当属诸葛亮为第一聪明人。时光飞逝,诸葛亮的人生看起来是如此的短暂在诸葛亮段在的人生中,他做了许多让我敬仰的大事件,他点燃的三把大火,烧出了蜀国的江山基业。他“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让我万分佩服。他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用来形容诸葛亮太合适不过了,诸葛亮是大才子,可惜天妒英才,没有机会让他率三军将士,与那司马奸贼厮杀,兑现他对刘备的诺言。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而景仰。
诸葛亮,我心中最喜欢的历史才子。
我支持项羽,同样为他感到赞叹;
我欣赏李清照,同样为他感到哀伤;
我景仰诸葛亮,同样为他感到惋惜。
古人不远,你们是我心灵成长中最闪亮、最耀眼的灯塔。
主题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实用三
《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如果面面俱到,重点就不会突出。所以,我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诸葛亮治蜀”这个问题放到了下一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充满矛盾、历史上有争议的曹操这个历史人物,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曹操。本课涉及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都与曹操有关,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极好例子。学生对有关战争题材的内容,特别是战例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成败的因素上,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课之后,我要求学生阅读第一个问题“官渡之战”的内容,并提出从背景、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经过、结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战,将此内容进行了板书。并特别要求学生把课本小字的内容也认真阅读。在七·三班上课时,我直接要学生讲一讲战争的背景,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战争?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战争背景的理解还比较有难度;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够简洁或不得要领。看到这样的状况,我在七·二班的教学中,改变了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学生在看书以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军阀主要有哪两个?谁的势力更为强大?为什么?
(2)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3)官渡之战是谁发动的?目的是什么?当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后,就解决了官渡之战的背景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曹操战胜袁绍的因素。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学生代表积极发言。学生们说到了这些原因:袁绍骄傲轻敌,不采纳谋士的建议,导致谋士弃他而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有优势;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经济实力增强;重视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实用 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