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分享心得体会总结 一封家书的心得体会(七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家书分享心得体会总结一
世界这么大,陌生人总是无法忽视的存在。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两个陌生人仅有的,也是的默契,便是修养。
《傅雷家书》很久以前便有耳闻,母亲也是近乎狂热地崇拜了好久。它是由次子傅敏将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编纂而成,在文坛中也是轰动一时并且畅销不衰,拥有极高的地位。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_”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从出国留学、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这些家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或是绝妙的文笔。它们很朴素,不经脂粉钗环的妆扮,却饱含着一种种鲜明而真实的情感,或是思念,或是悲伤。傅雷作为一位父亲的复杂心理在寥寥数笔中浮现——他身为人父,需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威严。但威严就势必会减弱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他会去打、去骂,可他又想好好去爱、去呵护。
但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傅雷对儿子的情感,而是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傅雷的家教里不仅有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更有着其个人思想的折射。
而其中的一些经验,可能你活完这一辈子也体会不到。
家教好坏的最集中体现在修养上。一个人的修养能完美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素质,也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境遇、交际圈,乃至人生。
在中国,日本好像并不受人待见。也的确,他们在战争中的暴行确实令人发指。但无可厚非的是,日本的国民修养绝对是要比我们高一大截。日本的文化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区别在于我们把大部分都抛弃了,他们却传承了下来,并演变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他们会在称呼彼此的名字后加上敬语“君”;“谢谢”二字更是不离口;初次见面会想对方鞠躬,并说上一句“请多关照”。或许有些形式主义,但修养也正体现在这里。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你有你的界限,我有我的区间,彼此不逾越,互相不侵犯,这种心照不宣地为对方考虑,是善意,是默契,是修养。
你我山水相逢,而修养是的名片。
关于家书分享心得体会总结二
世界上有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爱。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正因有了爱世界才会更完美。而父母对我们的爱尤为重要。
《傅雷家书》是我最为欣赏的一本书。傅雷写给儿子的不仅仅仅是家书,而是一个个人生哲理。他对傅聪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傅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懂得了爱,以实际行动回报了父母,这使我十分的感动。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叫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用心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当孩子对父母的依靠性太大或者父母对孩子溺爱时都会产生一种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只有想傅雷那样用心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才能成为一名理智父母。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必须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的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给儿子家书中的一段话。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使我对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对儿子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用音乐译注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胀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精力,在对祖国社会人类尽自己的职责。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抓紧时刻”,“最是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我觉得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说道那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思考,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来,但是,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父爱如山,雄伟壮观,母爱如水,柔情万里。我们应当明白父母并加强自身素质,逐步与父母建立友好关联,让他们明白你,做一个称职的孩子。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教诲,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到家长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书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里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必你从我这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你不知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因此《傅雷家书》拉近了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明白,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关于家书分享心得体会总结三
一封给父母的廉政家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
您们好!提笔给您们写这封信,您们或许会有些许的意外吧。最近,我们单位在开展一次有意义的“写一封家书”活动。提起笔来,真是感慨颇多。尽管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偶尔会谈及廉政这个话题,但从没有真正像今天这样深思过这个问题。首先映入我脑海的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曾说过的那句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这与我们家一直都信奉的“家财不为子孙谋”、“遗财不如遗德”的道理不谋而和。中华民族历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教传统,治好家也是修身的具体体现,治好家才能从好政,才能治国平天下。换言之,“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现在的党员干部,仅仅管住自己、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管好子女、配偶等亲属,廉洁治家是廉洁从政的重要一环。
如果“家风”不正,家庭成员中就会有人假借领导之权去谋私利;党员领导干部本人也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行不义之举,为家庭谋不义之财,甚至以手中权力为家庭成员撑起为非作歹的“保护伞”。有少数党员干部为使家人捞到“实惠”和“好处”,不惜丢掉自己的党性、人格,丧失自身的形象、威信,不仅使国家和集体蒙受巨额经济损失,而且害了自己和家人,给家庭带来了灾难。以权谋私到头来,家庭成员非但没有得到实惠,反而和自己一样身败名裂,受到法律的严惩,在铁窗里度过余生,甚至就此终结生命。
在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有相当数量的案件与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有关。有些不法之徒在腐蚀拉拢领导干部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往往迂回侧击,从领导干部的妻子和子女身上打开“缺口”,通过反复多次走“夫人路线”、“公子路线”,通过吹“枕边风”,达到“曲线敛财”的目的。沈阳市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及其妻章亚飞就双双因经济犯罪而获刑。据统计,马向东近3000万元的受贿总额中,有68%与其妻章亚飞有关。马向东犯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一审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章亚飞也因受贿、行贿被判处有期徒刑。贪腐使一对原本可以白头偕老的夫妻提早告别了幸福。截然不同的是,“廉内助”周云的事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广为颂扬。周云的丈夫吴冠玉曾任落马高官——海南省原副省长辛业江的专职秘书。在丈夫官场得意的时刻,她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提醒丈夫拒收红包,坚决退回别人送来的钱物。正是在她的提醒之下,吴冠玉坚守住了自己的清白,并未滑入“高官落马,秘书必难辞其咎”的沼泽。正所谓:“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往往最能给人以警醒和启迪。加之我们所在单位领导非常重视“廉政”这个问题,专门开展这么一次“廉洁家书”活动,使我们受到更多的教育和启迪,更加深思这个问题,真正能从灵魂深处懂得廉洁的重要性。
俗话说:“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只有把廉洁二字深深地刻
在脑子里,形成良好的廉洁从业习惯,为自己铺就一条廉洁从业之路,让家人放心,让领导放心。记得臧克家先生曾经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个人无论职位高低、权势大小,只要他为国家振兴尽职尽力,为百姓利益呕心沥血,人民都将永远记住他。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风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追求和人生,但人的生命就如同彩虹般——灿烂却短暂,要活出怎样的精彩,要留下怎样的英名,要说出怎样的终结语,全在于你自己做主,自己把握。
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廉洁奉公的领导干部的故事,在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廉洁自律和全力支持的和谐家庭。人民的好干部郑培民,他的妻子自己规定“三不”政策: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口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当好家庭的“纪委书记”。古代时人们就作过精辟的比喻:“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他来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就说明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是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我深深体会到廉洁不仅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家庭的事情,在需要你自觉地去遵守各项廉洁从业规定的同时,还需要我自觉地履行家庭助廉的职责,当好家庭助廉守门员。
我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注意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活动圈,在工作之余,多与家人一起享受生活的幸福快乐。希望爸爸、妈妈和妻子、儿子永远支持理解我,您们的幸福平安对我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我们家庭的幸福,我愿意成为让您们爱的人、
关心的人和信任你的人,更为了相同的诺言,让我们来共同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真正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让家庭成为充满和睦亲情的温馨空间,成为远离腐败的洁净港湾。
今后的日子,我会用更多的爱为您们营造一个更加温馨的家庭,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在这港湾里幸福地过一辈子,这是我对您们的承诺,是幸福的承诺,也是廉洁的承诺。
爱您们的儿子:xx
20xx年x月二十八日
关于家书分享心得体会总结四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傅雷家书》获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及至目前,它在20多年间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可以使我们更好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对我们学生来说,更值得一读。
《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对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推荐。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这些家书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不管是傅聪去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还是之后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是给予指点,个性是经常给他邮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有关绘画、雕塑等艺术理论方面的书籍,鼓励他多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坚信很多读者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关于家书分享心得体会总结五
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母爱如q》,母亲不会写字,所以每次签字都在上面写个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觉得十分丢脸,待到长大以后,“我”仍旧是母亲的牵挂,到了最后“我”才明白,“我”其实就像是q字母里头的那条小小的尾巴,是母亲永远放不下的那头。其实很多时候你也会发现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实是担心,父母的严厉指责其实是关爱,父母的高标准其实是放不下。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做的不是还不够好,而是还不够优秀,不能自我、自觉的学习。其实最最放不下心、最最为我们骄傲、最最心疼我们的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其实,不只是母爱如q,父爱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书》当中的那位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一样,不是吗?
孩子还年少,就只身到国外留学,面对着语言和学业以及礼仪,为人处世等等的压力,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多意见和鼓励,那一封封充满着期待和爱的家书,漂洋过海,将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送达到孩子的身边。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这么多封的家书难道还不能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吗?期间有一次没收到信就坐立不安,这难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担忧吗?
信中有这位父亲对孩子的鼓励、也有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当孩子获得荣誉时的那种骄傲,当然也有对孩子感情上的疏导。我想,这是每位父亲,或者说是每位孩子都知晓的。不可避免的,这些家书当中也有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是否脑海里会回想起父母那严肃的脸呢?现在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这句话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我们的父母经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的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其实你可以在《傅雷家书》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时又能看看作为父母的他们是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的。
或许你认为你独立了,长大了,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纠正。严厉并不是错,反倒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
成长,这是一个懵懂而艰辛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经历,而且必须成功的渡过,如果你还处在和父母的争吵、纠结当中,那么请你仔细地,带着感情和长大的决心去阅读《傅雷家书》,相信我,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关于家书分享心得体会总结六
亲爱的爸爸妈妈:
见字如晤。
是不是您老等我的家书等得都有些着急了呢?别着急,我亲爱的爸爸妈妈,近来没有如期寄去我的家书,是因为孩儿我最近真的是太忙了。这种忙是我一直以来所拒绝的忙,因为这种忙会让我耽误比忙那些有的没的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说给我的爸爸妈妈写信。
当我发现妈妈的生日快要临近了时,我知道我不能再把那些忙当成是生活中必须要立马去解决的事情了,我得清醒一下自己,好认识到生活中也有离我距离非常遥远,却牵动着我整颗心的大事儿,比我所谓的“前途”更重要的大事儿。“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时刻在我的心头,如果我要对着世界好,要去行善,我也得先去对我的爸爸妈妈你们好,这才是善的优先。
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对孩儿我的叮嘱,我都记着呢,不会忘的。近来的忙碌是成长中的迫不得已,一旦到了一个极限,我也就又回来了,回到书桌前写一封比世界更重要的家书,这才是我当下最应该做的。
不知道爸爸妈妈最近身体还好不好,我这远在千里之外,也没办法给你们带去实质性的改变,只希望爸爸妈妈一定要别太担心我,多关心关心你们自己,好好地生活,把每天的小日子过得快乐舒心。不要总是惦记着我过得好不好,我也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倒是我的爸爸妈妈你们俩,总是因为我是你们儿子,就把重点放在我的身上,我久久未去家书,您老就在家里干着急!养生之道,紧要的是多喝水、多休息、不着急,你俩要是因为为我着急,急出了病,那我这个做孩子的可真是不孝了!
我亲爱的爸爸妈妈,照顾好你们自己,孩儿我很快就会归家,带着胜利归家看你们。
孩儿
20xx年xx月xx日
关于家书分享心得体会总结七
千百封书信寄托着说也说不完的爱,一句句殷切期望背后是数也数不清的情。说到《傅雷家书》,那其中蕴含着的浓浓父子情,被人们口口称颂。在阅读这“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的时候,或许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傅雷那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父爱,也会感叹于傅雷教子的成功,可很少人又去思考过,傅雷除了在笔头上教育孩子,实际又是怎么做的呢?
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
一、在教育孩子时,傅雷永远身作则。
傅雷、朱梅馥和全天下所有父母一样,都希望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也会提出一些作为过来人的建议。书中写道“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而傅雷也的确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奉劝儿子要多努力,因为“勤奋比天赋更重要”。而他自己也一天花费十几个小时来进行他的翻译工作,他所翻译的《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全集》《幻灭》《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作品至今都是不朽的名作,后人还专门设立了“傅雷翻译出版奖”来表彰那些近代优秀的发育翻译家们,他在学术方面为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尽管儿子在国外留学,他仍然时刻培养儿子爱国的思想观念。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时候,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大多人们并没有足够文化艺术素养。对于以音乐表演艺术来谋生的钢琴家傅聪来说,在国外发展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但傅雷在信中多次提到“你不是抱着一腔热情,想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吗?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用音乐去安慰心灵———虽然这是你最主要的任务。”尽管傅聪不能通过音乐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去,但他可以通过用事实使别人受到他实质的帮助。
同时,傅雷也在思想方面教授了傅聪许多中国优秀哲学。书信中写到“富贵于我如浮云,在你我是一条极崇高极可羡的理想准则。或许是气质不同,并非多数中国人全是那么淡泊。我们不能把自己太理想化。“傅雷对于巴尔扎克笔下那些为了追求富贵奋不顾身的那些人十分不理解,并要求孩子要学习传统的中国哲学,可以看出他至始至终不忘初心。
傅雷从1940年开始一直从事外国文学译著工作,同时参加马叙伦、陈叔通等筹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上海市政协的委员。他应该是最希望党、希望国家发展的更好的。或许傅雷倾注一番心血在这上面,到头来却受了当头一击,极度的失望或许是他自杀的原因之一吧。
傅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观念现在看看也毫不过时。我认为现代家长们也应该学习他的教育方法。
家书分享心得体会总结 一封家书的心得体会(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