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圣经创世记第五章心得体会及感悟(四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圣经创世记第五章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圣经是一本揭示真理的书。是一本大百科全书,历史书,哲学书。几十位作者,前后跨度上千年。写成之后从未改过,从未被推翻过。
基督教新旧约圣经共六十六卷,旧约三十九卷记载了上帝创造万物、人类始祖的犯罪、上帝救赎的开始以及犹太史的历史。新约二十七卷记载了耶稣基督的生平、传道、被钉十字架、埋葬、复活、教会的建立以及使徒们传福音的经过。六十六卷圣经是基督教的神圣经典,是一部向世人介绍上帝圣洁、慈爱、公义、信实、怜悯和救赎的经典,也是基督徒在世行事为人的基本准则。
旧约是上帝对犹太人的启示,律法时代。
新约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对所有人类的启示,恩典时代。就像小时,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现在就不用了吧,只希望我们踏踏实实做人就好。犹太教因为不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所以,他们只看旧约。基督教是相信的,所以,基督教的圣经包含了新旧两约。旧约是铺垫,新约是成全。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耶稣教是指同一个教派吗?
简单说一下,犹太教是正儿八经的爷爷,起源较早,他的特点就是“一神论”,他们这个宗教只承认耶和华,而且犹太教认为上帝只保佑犹太人,犹太教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基督教,基督教是耶稣在犹太教排他性的基础上改进了一下,认为上帝不光保佑犹太人,而是保佑所有信仰他的人,所以耶稣为犹太人所不容,最终被犹太人杀死,小儿子是伊斯兰教(这个小儿子吸收了老爹和大哥的优点,自己改了个名字),穆罕默德是跟着他叔,从中东去埃及做买卖的时候,接触了犹太教和基督教,这个人很聪明,回家以后,借鉴了一下,创立了伊斯兰教,古兰经就是以旧约为基础改进了一下,读过的人会发现大概90%相似,穆罕默德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建立了阿拉伯帝国,是第一个做到了政教合一的领袖。
基督教后来又生了三个孩子,大儿子是天主教,二儿子是东正教,还有一个小儿子是新教(咱们中国基本都是新教),这三个都是孙子。他们的区别很多,不细说,讲几点,方便区别,天主教和东正教都需要去教堂祷告,上帝才能听到,天主是跪着,东正是站着,天主教不允许教士结婚和有性行为,东正教都没问题,新教和他们的最大区别是不用非去教堂,在家里祷告,上帝也能听到。伊斯兰教也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什叶派,另一个是逊尼派,也是孙子辈的(咱们中国的伊斯兰教是逊尼派)。这两个派别也是目前中东不断打来打去的一个关键原因,什叶派认为穆罕默德升天以后,应该由他女婿阿里来当接班人,也叫哈里发,逊尼派认为应该由默罕默德的徒弟来干接班人,就像德云社郭德纲挂了,到底是郭麒麟还是岳月鹏接班一个道理,默罕默德的女婿是第四任哈里发,一上台就开始搞默罕默德的那些徒弟和徒弟的粉丝,两方搞得场面挺大,也挂了不少人,到今天这个心结也没解开,还在接着斗。
我们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道教分为两排,正一派和全真派,简单来说,正一派在家练就行,该结婚就结婚,该办事就办事,酒肉吃喝不忌,有点兼职自媒体的意思。
全真派需要去道观练,啥也不能搞,更别说碰女人了,全是全日制专业道士。这就跟自媒体和媒体的区别差不多,正一派不用坐班。
佛教起源于尼泊尔,不是印度阿三那里,阿三国家已经没有佛教了,他们信的挺多挺杂,印度教为主。中国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为主,就是通过修炼不光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要把别人的事也给一块处理了。东南亚那边的国家主要以小乘佛教为主,就是修炼只解决自己的事,别人爱咋地咋的。
对于圣经创世记第五章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圣诞节一个恣意狂欢的理由
圣诞节成为普天同庆、肆意狂欢的世俗节日,是一个意外,也是创立这个节日的基督教会所始料未及的。
基督教创立圣诞节,原本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耶稣的诞辰。《圣经·马太福音》记载,在犹太国的小城拉撒勒(今巴勒斯坦北部),住着一个叫约瑟的木匠,他和一位名叫玛利亚的姑娘相爱定婚。奇怪的是,他们还未成婚,玛利亚就怀孕了。约瑟按上帝的旨意给这孩子取名为“耶稣”。耶稣长大后果然不同凡响,他一边巡游,一边训众,还做了许多神奇的事,如治愈了麻疯病人,命令海浪平息,将拦路之鬼赶入猪群,让瘫子走路、瞎子复明、哑巴说话等等。于是,众人都视他为救世主,敬称他为“基督”(“救世主”、“上帝之子”之意)。
可惜,“救世主”最终不能拯救自己,竟被自己的门徒出卖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了纪念耶稣的出生,信徒们创立了圣诞节(也称“主降生节”)。同时,为了纪念耶稣之死,又创立了“耶稣受难节”。但“受难节”毕竟不是一个喜庆的节日,至今其纪念活动仅局限于基督教和天主教内部,并且,其纪念活动的规模和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如圣诞节。
值得一提的是,圣诞节到底是何时创立的?耶稣是何年何月何日出生,又是何年何月何日死亡的?没有史书记载,在《圣经》中也没有只言片语。把12月25日确定为圣诞节,完全是教会的人为加工。公元354年,罗马帝国西部拉丁教会在年历中首次写明:12月25日为耶稣基督诞生日。由此算来,圣诞节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无须再为耶稣何时出生而争论,因为,基督耶稣早已化作一个精神偶像。
圣诞节在悠悠162019年的历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圣诞文化。构成这一文化体系的是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颂歌以及与之相关的风俗及理念。如果说圣诞节是一场戏,那么,圣诞树、圣诞老人就是戏台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和角色,而圣诞颂歌就是这场戏的主题歌了,
☆☆圣诞树一个常青不老的希望
一进入12月,西方人总要在自己的庭院或屋里立上一株松、杉、柏之类的塔形常青树,树上挂满了糖果、巧克力、彩灯、彩带,琳琅满目。这就是圣诞树。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圣诞树具有宗教和世俗的双重性。它最早源自人们对常青树的崇拜,在医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相信常青树有驱魔避邪之效。把常青树与圣诞联系起来并赋予其宗教意义,是公元8世纪的事,那时,由于德国传教士尼古拉斯常在圣诞节时用纵树供奉圣婴,所以,人们便把常青树称为圣诞树。随后,德国人把12月24日作为亚当和夏娃的节日,在家里放上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并在树枝上挂着小甜饼,点上蜡烛,也许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见的圣诞树上总是挂满了小礼物的原因。
不过,大多数西方人更愿意接受关于圣诞树的另一种说法。在古代德国的东部山区,住着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农民,一个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的平安夜,农民一家正围炉烤火,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闯进屋来哀求说:“让我烤烤火吧!”农民把他拉到火炉旁坐下,让他把衣服烘干,又招待他吃了一顿热气腾腾的圣诞餐。这孩子告别时,随手折了根树枝插在门外的雪地里,祈祷说:“树常青,人长寿,年年此日,礼物满树。”说完便无影无踪了。第二天,那株插在雪地里的树枝长成了一棵枝叶繁茂的杉树,树枝上挂满了金光闪闪的金币。农民意识到,他昨晚招待的那个孩子是“主”的使者,是来给他赐福的。
这桩神奇之事不胫而走。后来,德国及周边国家的人们都在自家的屋前种上常青树,并在圣诞节来临时将树装饰一新,有的家庭还在树根旁布置一个马槽,以再现当年圣母玛丽亚生耶稣的情景。布置和装饰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人们的愿望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期盼上帝光临、赐福。
17世纪,德国移民把圣诞树风俗带到北美大陆,到18世纪末便风行整个北美。19世纪,随着英国全球性的势力扩张,圣诞树很快在英国的殖民地流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圣诞树又被美国传教士带到中国和日本。不过,这时候的圣诞树已经没有多少宗教的成分了,如果说在基督教内部它象征耶稣生命永恒,那么在教外,人们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吉祥的圣诞装饰物,代表人们对丰收和平安的期盼。这样的变化即使在基督教盛行的欧洲,也是非常明显的。现在的欧洲人在装饰圣诞树时,大多会在树枝上挂上写有亲人名字的圣诞礼物,以便到圣诞子夜时分给相聚的亲人带来一份惊喜。大家盼望的就是那一时刻的团圆和伴随而来的阵阵欢呼。
☆☆圣诞老人一个美丽的谎言
在西方,圣诞老人是圣诞节一个标志性角色,圣诞树可有可无,圣诞大餐可以不吃,但怎么可以没有圣诞老人呢?
圣诞老人的故事,在欧洲民间流传的版本很多,但被世界大多数人认可的,还是来自北欧芬兰的圣·尼古拉斯的故事。传说在公元3世纪,也就是圣诞节刚刚形成的时候,有一位生活在芬兰北部名叫尼古拉斯的老人,他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又乐善好施,他喜欢乘坐鹿拉雪撬漫游各地,遇到穷困人家总要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有一个圣诞节前夕,他听说有户穷人家的女儿要出嫁,但因为没有嫁妆和漂亮衣服,新娘为此愁容满面。老人在夜深人静时悄悄从姑娘的窗户投进一袋金币,作为自己的贺礼。由于天黑,又投之匆匆,这袋金币正好落在姑娘挂在
对于圣经创世记第五章心得体会及感悟(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