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还原教育学的温度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的温度读后感(六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2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还原教育学的温度心得体会范文

2.从化合价升降、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偏移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重点)

3.培养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探究意识。

4.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

[基础·初探]

1.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凡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探究·升华]

[思考探究]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联系

(1)co2+2naoh===na2co3+h2o和co+cuo△(=====)cu+co2两反应,谁是氧化还原反应?判断依据是什么?

【提示】后者,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

(2)zn+h2so4===znso4+h2↑反应中,什么元素被氧化?哪种物质为还原产物?

【提示】zn被氧化,h2为还原产物。

(3)在反应2kclo3mno22kcl+3o2↑中,哪种元素被还原?哪种物质是氧化产物?

【提示】氯元素被还原,o2为氧化产物。

(4)氧化还原反应是不是一定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一种?

【提示】不一定。如3co+fe2o3高温(=====)3co2+2fe就不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但却是氧化还原反应。

[认知升华]

升华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关系

记忆口诀:

升→失→氧→氧→氧

降→得→还→还→还

升华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即: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4)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题组·冲关]

题组1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的理解与判断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na2co3+cacl2===caco3↓+2nacl

b.fe+cuso4===cu+feso4

c.2nahco3△(=====)na2co3+co2↑+h2o

d.cao+h2o===ca(oh)2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发生变化,a、c、d均无化合价的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b是置换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2.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被氧化,得到电子的物质被还原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可以是同一物质

c.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物质首先被氧化,另一种物质再被还原的反应

d.只有氧化没有还原的反应是不存在的

【解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答案】c

3.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硝酸溶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

【答案】cuncuhno3nocu(no3)2

【题后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个“不一定”

(1)一种元素被氧化,不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如0(cl2)+h2o===h-1(cl)+h+1(cl)o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都是氯元素。

(2)一种反应物不一定只表现出一种性质。如反应2kmno4△(=====)k2mno4+mno2+o2↑中,参加反应的kmno4既表现了还原性,又表现了氧化性。

(3)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某种物质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不一定是被还原,如hcl→cl2是被氧化。

题组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4.下列反应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2so2+o2催化剂2so3

b.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中:cl2+2nabr===2nacl+br2

c.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混合反应:hcl+agno3===agcl↓+hno3

d.氧化钠跟水反应:na2o+h2o===2naoh

【解析】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作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由此可知,a、d项属于化合反应。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是看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由此分析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不难看出c、d项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均未发生变化,它们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项中的硫、氧元素,b项中的氯、溴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它们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综上所述,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下列反应是分解反应但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baco3高温(=====)bao+co2↑

b.2kmno4△(=====)k2mno4+mno2+o2↑

c.2co+o2点燃(=====)2co2

d.co+cuo△(=====)cu+co2

【解析】a项,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项,不是分解反应;d项,不是分解反应。

【答案】b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

[探究·升华]

[思考探究]

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两种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

h2+cuo△(=====)cu+h2o

(2)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

3cl2+2fe点燃(=====)2fecl3

【提示】

[认知升华]

电子转移两种方法的书写步骤

(1)双线桥法的书写步骤

(2)单线桥法的书写步骤

【特别提醒】单线桥法与双线桥法的区别

(1)单线桥法表示时箭头是在反应物中由失电子的元素指向得电子的元素;表示时只标转移电子的数目。

(2)双线桥法表示时①箭头由反应物中变价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一元素;②表示时要标出“得到”或“失去”;③电子数目且电子数目相等。

[题组·冲关]

1.下列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解析】a项,电子转移的方向不正确;c项,zn失去2e-;d项,cu失去2e-。

【答案】b

2.(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注明“被氧化”、“被还原”。

①fe2o3与co在高温下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kclo3与mno2在共热条件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h2s气体和so2气体反应生成s和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①cu和agno3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制cl2的反应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fecl2溶液中通入cl2生成fecl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实验室制取少量n2常利用的反应是nano2+nh4cl△(=====)nacl+n2↑+2h2o,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nano2发生氧化反应

b.生成1moln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6mol

c.nh4cl中的氮元素被还原

d.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是同一种元素

【解析】↑+2h2o中,nano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1moln2,转移3mole-,nh4cl中n被氧化,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均为n。

【答案】d

关于还原教育学的温度心得体会范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既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教材上是以加热高锰酸钾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而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为此师生间进行了一场争论。学生举例力争:电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且还能激发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于是我问:一堂40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的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我接下来又问:有没有既不消耗电能也不需要加热,既环保又安全而且操作又简单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呢?学生对此问题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然后我适时的介绍并演示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方法。就这样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既突出了重点有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让学生学会学习,借助已有知识和互联网等媒体,主动探究学习所需知识。同时再把对知识的考核评价生活化,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取材,构建生活化的考核题。就这样师生共同探讨的现状下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且效果也相当的不错。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也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那也肯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初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初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学生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向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

还原教育学的温度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的温度读后感(六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