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范文 长方体的认识听课随想(三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长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范文一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此,两位老师都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和《孙悟空智捉鲤鱼精》的故事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受到物体占有空间。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愿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老师都利用实验让学生体会物体都要占据空间。特别是罗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通过一组实物:笔、苹果、纸盒都要占据空间,再延伸出你要占据空间吗?我要占据空间吗?桌子呢?循循善诱,引人深思,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物体都要占据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以及老师与学生,笔与笔袋的对比,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很抽象的“体积”概念学生一下子全明白了。
在认识体积单位时,为了帮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感悟。比如:用手握一下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感受它的大小,认识立方米时,两位老师都采用“1立方米的空间能站多少个小朋友”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在快乐中体会。
数学语言有很强的精确性与完备性,这样才能给予学生一个精确的、完备的概念,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领域中有一种"海阔任鱼游,天高任鸟飞"的心旷神怡的感觉。两位老师在课堂中都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用精准的语言描述数学知识,例如:罗老师坚持让学生说清楚谁占谁的空间,苹果占盒子的空间大,苹果的体积就大,笔占盒子的空间小,笔的体积就小。有的孩子说玻璃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时,罗老师就反问玻璃的厚度够吗?
给学生进行铺垫,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实质上是设置了思维通道,缩小了孩子探索的空间。在引入用体积单位
来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时,两位老师都呈现了两个长、宽、高均不等的长方体,让学生先猜一猜谁的体积大。学生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答案。但是两个老师在引导时做法却不一样:
a教学:
罗老师:你有什么办法比较出来?
生1:比表面积;生2:分一分;生3:排水法;生:4:给两个盒子里装水或装米,再比较水或米的多少
罗老师:我用分一分的方法(分成大小不等的长方体)现在行了吗? 生:不行,标准不一样
罗老师:那分成什么形状才行?
……
b教学:
康老师:(出示图片:小红吃了5片,小青吃了7片,小青说:我比你吃得多)小青说的对吗?
生:不对
康老师:为什么?
生:标准不一样
康老师:老师把他们分成这样的小正方体,行不行呢?
……
很明显,康老师铺垫太多,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罗老师不断创设矛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想办法解决矛盾,让学生不仅知道了体积单位的必要性,也明白了为什么要选择小正方体做体积单位。
在这40分钟里,两位老师有张有弛,把握得很到位。值得进一步完善的是:1.康老师在引入部分,只创设了实验情景,没有进行实验验证,致使学生的视觉冲击不够强烈;在猜想橡皮擦大约有多少立方厘米时,如果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橡皮擦包含了几个1立方厘米,这样对后面运用体积单位判断物体的体积时就会水到渠成。2.罗老师在课堂节奏上应再紧凑一些,让练习的时间更充足一点,同时注意练习应注意多样化。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描写长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范文二
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顺利完成“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
经济增长是靠资本、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不同,经济增长会呈现不同的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
长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范文 长方体的认识听课随想(三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