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读后心得体会总结 万历十万年读后感(六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万历读后心得体会总结一
一、人的阴阳
这两篇中着重讲了三个人: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张居正身为帝师、首辅,励精图治,整顿乾坤,在他的治理下明渐有中兴气象,对万历皇帝乃至整个皇室以道德标准苛责严求,但为推行自己政策时任用私人,排除异己,并且生活奢侈,收受阿谀贿赂。在他一手遮天之下,年少的万历视张居正为圣,言听计从,但随着万历的长大,张居正的逝去,皇帝逐渐看清了张居正的阴阳两面,失望之余,张居正被抄家褫职,子孙充军的充军,收监的收监,而此后万历渐渐认请了文官的两面性,隐居深宫,形成中国历史上一大“奇观”——皇帝消极怠工,十年不见大臣。继任的首辅申时行也十分清楚地看到了文官的私欲与理想,企图“实事求是”地做到“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而“蕴藉不立崖异”,调和阴阳,结果却是心力憔瘁,无功而退。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阴阳两面,只是有人不愿审视内心,不肯承认内心中的“阴”,而借“阳”来苛责他人,而苛责他人的结果一方面可能会给社会群体带来一定的益处,因而也给人以正义之感,而另一方面却也在满足着自己的私欲。很多时候,他也知道自己的私欲,但不愿也没有勇气去承认,并且竭力借正义之名掩盖着私欲,因而在用道德管制和指责别人的时候显得理直气壮。另一种人要显得真诚得多,他们也有私欲,但对自己有着道德的标准,当私欲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被人指责时,没有勇气去承认,下意识地为自己寻找理由,自己欺骗着自己,为了自己的形象,竭力为自己辩护,并且也竭力让自己符合理想的道德形象,慢慢地也就确信自己就是没有私欲的道德坚守者(这种人就像被万历认为“讪君诂直”的邹元标)。
两种人都不敢正视自己,当然真诚地严格地审视自己内心是很难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鲁迅、卢梭。
前者有些可怜,乃至可鄙。后者可敬,但迷失自己,并苦不堪言。
二、申时行的委屈
万历皇帝因喜欢三子常洛,而想立其为太子,但因废长立幼遭到众大臣的反对,无奈之余,只得宣布一年后考虑此事,但后又节外生枝,拒绝立储。众大臣联名上奏请万历收回成命。这一大规模的抗议引起龙心赫然震怒。
申时行当时在病中,内阁大学士的联名上呈请,由二辅许国执笔,但这份奏章仍由申时行领衔。当其得知皇帝的反应后,立即上一份揭贴,说明内阁的联名奏章虽然列上他的名字,事先却未与闻。皇帝回批感谢申先生对他的忠爱之忱。但这揭贴被二辅许国截获,内容也因此在文官中传遍。
于是申时行遭到严厉的弹劾,说他“遁其词以卖友,秘其语以误君.阳附群众请立之议,阴缓其事以为内交之计”。万历皇帝一开始处罚了这个上奏者,但后继者如火如荼,不可遏止,一个接着一个递上了参劾申时行的本章。申时行无法抵御这些道德上的控诉,他的威信已经扫地以尽,他除了辞职以外再无无他可供选择。
从那些文官的思考角度来讲,申时行确实存在的道德的问题。
但,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申时行可有委屈?我们来揣测一下申时行的行为的动机。
我们以那些文官的话为真实的,申时行事先知道他们的联名上奏,并同意了领衔签名。我们可否作这样的猜测,他确实认为那些文官的意见是对的,万历应该尽快立储,所以有以上行为。但当他知道皇帝的态度后意识到这事的严重性,可能会带来朝廷大批官员的裁撤。大家知道皇帝震怒的后果的。而且由于他们的联名上奏,任何官员的劝谏都不会获得皇帝的信任,因为他已经把他们都视为敌人。要能进行有效的劝阻,必须劝阻者是皇帝信服的人。而申时行是最佳人选。因为他是皇帝的蒙师,即使他身为首辅,也规划着皇帝的就读和经筵。皇帝总是称他为“先生”,而不是“卿”,而且每个月都有钦赐礼物给他。万历皇帝还打算授予申时行以太师这文官的最高的职衔,只是申时行辞不领衔而已。这样如果申时行能跳出事外,作为旁观者对万历劝谏,消除万历心中的怒火,减缓联名上奏带来的皇帝的反弹,那对朝廷的安定无疑是很有益的。
我们知道,在一个人暴怒的时候,另一方固执己见,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到底,其结果往往是火上加油。同样申时行如果站在同僚一边,和皇帝对抗,那么孤立无援的皇帝很有可能更加愤慨,进而一意孤行,以强硬的手段实现自己的意图。到那时,朝廷就可能一片混乱,皇帝的任性和暴戾有无数的史实可以证明。
后来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那个首先发难的官员被降级外调,进而又加重处罚被削职为民,二辅许国也“回籍调养”。立储之事也僵持着。这样的结果大概是首辅申时行的无奈辞职多多少少使得皇帝有些泄气,所以才只惩治的首犯,不然皇帝在怒火冲天时任性带来的后果不会如此简单了事。
但申时行的妥协没有得到同僚的理解,在道德的批判下他只能辞职,虽然万历也曾挽留。因为他的威信已扫地以尽,无法作为首辅领导百官了。
申时行一番苦心却得如此结果,其心中之苦又有几人能知?
对于万历读后心得体会总结二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及其普通的年份。但是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以该年前后的史事及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
黄仁宇先生在这本书中,分别讲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首相张居正、申时行,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以及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六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他们互相独立,同时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好多地方。
万历皇帝不同于明王朝之前的皇帝,他的职责和权限已与前代大有不同。他的祖先一言一行都被臣下视为道德标准,而他却是在他的臣僚教育之下长大的。他的责任范围乃是这群文臣们所安排的,他的情感更需做绝对的抑制。他与他的祖先们虽然在他们臣僚的协助下,平常生活工作的形式相似,但在本质上却毫不含糊。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设立了作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但此时的文官却早已成熟。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弃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此时的文官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性情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其任务就是在他们争端无法解决时做出强制性的仲裁。他们要求这位守成之主与日常的生活隔绝,在仲裁中不夹带个人的嗜好和偏爱以引起更多的纠纷。简单的说,就是皇帝最好毫无主见,因此更足以代表天命。这种关系,已经由万历的曾叔祖弘治做出了榜样。弘治皇帝越是歉抑温和,听凭文臣们的摆布,文臣们就越是称颂他为有道明君。
这样一个皇帝,实际上已经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性的象征。他应该做到寓至善于无形。如果他能够保持感情与个性的真空,经常演习各种礼仪,以增强抽象的伦理观念,他就和上述要求恰相符合。到万历皇帝这一年,由于其特殊性,更是能通过各种事例体现这一点。万历皇帝在从政后期,看破这一点,虽然依旧有被老祖宗赋予的权力,但是这权力已经“无能为力”,遂转而“无为”。
他的两任首辅兼老师俨然是两个极端,张居正锋利,申时行圆滑。无论是锋利还是圆滑的处事风格,目的都是为了万历朝堂的稳固。可惜,历史悠久的文官制度所带来的弊端,以道德代替法律,终究让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张居正死后被他一手培养的皇帝批判,后人也颠沛流离。申时行也不得善终,无法功德圆满。抛去他们首辅的身份而言,精通儒学的他们,将忠君做到了极致。万般皆下流,惟有读书高。如果我是张居正,如果我在1584年还活着,我一定泪流满面。身为读书人,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他所有读书人的高傲,和自己向往的君子之风,在万历皇帝的猜疑中,灰飞烟灭。可是人间再无张居正,人间再无申时行。这一切一切的源头,是当年暗流不断的朝堂,更是绵延了几千年的文官制度。
海瑞就是这一制度下最具代表的人物。他是个清官,毋庸置疑。但清官不是万能的。他清廉、节俭、不畏权贵、不屑与官场的腐败之风为伍,这是从小接受的儒家教育的结果。他将道德视为至高无上的准则,甚至在判案过程中依旧秉承着道德原则。“他不是依靠强有力的机构而只凭个人的判断去裁决为数众多、头绪纷繁的争执,其是否能一一做到合情合理,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疑问。”他会失
万历读后心得体会总结 万历十万年读后感(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