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微课心得体会和感想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微课(六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描写加法交换律微课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6—10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9加几,因此,我紧密地围绕新课标阐述的建议,结合三维目标确立了本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9加几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会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快乐,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会用凑十法计算。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理解及运用。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取向的活动建构式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建构新知,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有过无意识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给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把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根据学生的自主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贯穿整个课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从游戏导入。游戏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从游戏引入,9人男女生混合组与4人男女生混合组,算一算两组的总人数。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的(三种计算方法)。再通过两次的游戏(9 6,9 8)演示如何进行凑十的。
第二环节:数物结合,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算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动,因此把数的计算转化为:让学生对实物进行摆一摆得出结果,再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步骤。第一要求学生先按算式摆好,第二移动实物进行凑十,最后得出结果。在摆移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之间互评。
第三环节:数形结合,通过圈一圈,算一算,感悟算法。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从观察直观实物开始的,直观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发展时期,让学生把图形和数结合,通过图形的圈画凑成十,算出结果。再次感悟凑十法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互相评议,互相矫正,互相学习。
第四环节:抛去实物、图形的参加,直接进行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从依赖实物、图形中走出,自己还会用凑十法算出结果吗?第一让学生填写数的拆分,第二拆分出的数和九凑成十,第三填写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游戏、动手的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描写加法交换律微课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1、谈话导入
2、口算训练
50x70= 125 x 8= 40 x 5= 11 7= 4 25=
70 x 50= 8 x 125= 5 x 40= 7 11= 25 4=
3、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 x 4 = 20
因数,因数积
4、学习目标要求。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4、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 x 25=100(人)或25 x 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 x 25=25 x 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 x b=b x 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三、师生互动、点拨升华
1、出示例6: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 x 5)x 2方法二:25 x(5 x 2)
=125 x 2 =25 x 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 x 5)x 2=25 x(5 x 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 x 6)x 10()15 x(6 x 10)
(125 x 80)x 3()125 x(80 x 3)
(12 x 25)x 4()12 x(25 x 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 x b)x c=a x(b x 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四、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 x 26=()x()8 x 2=2()
a x b=()x()a x()=15 x()
125 x 7 x 8=()x()x 7(40 x 15)x [ ]=40 x([ ] x 6)
25 x(4 x [ ])x([ ] x 4)x 13 2 x 4 x 6 x 5=(4 x 6)x([ ] x [ ])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描写加法交换律微课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95~ 97页例1、2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
加法交换律微课心得体会和感想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微课(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