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策略研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 传播策略研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感悟(九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传播策略研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一
编写: 执行:
课题: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总序 (2)
课标要求:
1. 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观察并体验声源发声时在振动,观察并体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能传声。
3.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身边的声现象,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实验准备:
1. 音叉、乒乓球、喇叭、小泡沫球
2. 闹钟、玻璃罩
3. 笛子、口琴等乐器
教学方法:层层深入法 对比研究法
学法指导:实验探究→阅读理解
教程:
一. 引导学生看章首图,可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 关于大象你了解多少?
(2) 你认为大象之间如何交流?
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的产生
(1) 引导学生看图1.1-1
(2) 自我体验:让学生自己轻摸喉头声带处,练习发声a、o、e 等。
(3) 探究: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观察、思考、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小结并板书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声源)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
(1) 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
探究:
①提出问题: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②猜想: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
③进行实验:
a.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b.两张桌子离开一条缝,再试一试。
④交流小结:声音要靠介质传播。
声音传播的具体过程:振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这些随发声体振动的介质,又带动较远的其他介质振动,使振动向外传播,发声体产生的振动,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声波。
(2)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将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
返回形成回声,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想想议议:声能在液体中传传播吗?
3. 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速的大小早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记住:150c时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学生自己阅读《小数据》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三.想想做做:
1.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通过评估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
2. 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s=v.t / 2
四. 探究
在一根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几次响声?为什么?
如果长铁管中还装有水呢?
五. 课堂小结:
按板书进行,强调声速、原声、回声。
六. 作业:
1. p16 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
2. 实验探究 (一)
关于传播策略研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二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关于传播策略研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三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2.2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工具
发声叉、小锤、多媒体、水盆、木棒、铁棒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6.2 新知介绍
小组讨论
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
【师】
在刚我们的活动讨论中,学生们应该也感受到了声音及声音的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
课堂训练
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c)
a.吹着的哨子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收音机 d.敲击的水瓶琴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声的传播
完成下列填空: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小组讨论
完成下列实验:(1)“土电话”实验(如下图所示),(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29页的想想做做.
提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随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怎样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怎样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如图),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解:声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师点拨
1.在进行真空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
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
课堂训练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2.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小组讨论
分析下列小资料,讨论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
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
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课堂训练
1.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c)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b.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c.传播声音的介质 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_振动_______ ,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___鼓皮的振动__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在__振动_____,按住鼓面则___停止____发声.
课后小结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课后习题
完成课堂练习
关于传播策略研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四
尊敬的单位领导:
您好!
今日获悉贵公司征求xx职位。本人自信符合应聘要求,写此信应征xx职位。
我毕业于xx大学,主修新闻传播专业。曾在行业综合门户——xx化妆品网站担任责任编辑,近两年的网络编辑经验,使我掌握了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的操作规范与运作模式,熟悉新闻后台系统以及拥有采编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标准,具备一定的新闻采写与内容编辑能力以及对新闻通稿的撰写能力。
在校期间,我的学习成绩优异,超额完成方案安排。同时,我对心理学、经济学等有着浓烈的兴趣,高分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获得证书。能熟练地使用officesoftware,如word、excel等软件,掌握了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能与人进行一定的英语交流。
曾参加了学校的学生会、学院的自强社和社会工作协会,并担任社会工作协会的副会长。参加组织了大学生与老教授联欢会、关爱老一辈“茶话会”活动以及成长小组的系列活动。
大学期间,我参加过许多志愿活动,其中关爱被拐儿童的活动使我印象深刻。同时,我也曾应聘过肯德基、麦当劳和在大润发任职。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尽早地接触社会,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很好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为公司创造利润。思想修养和性格锻炼上我校的校训“笃学成行,实事求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传播策略研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 传播策略研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感悟(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