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说课后的心得体会及收获 说课说什么的心得体会(五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1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说课后的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本节的授课内容为“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选自人教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提高版)第一册第六章第六节,我从四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是向量的重要内容,它使向量的运算完全数量化,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用向量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更加方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利用向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根据目前学生的状况以及以往的经验,我发现,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由于以前教师讲解得过多,导致学生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复习提问的形式,师生共同得出向量线性运算的直角坐标运算法则和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相应坐标的结论,直接切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之后,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记忆和理解。

由此,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和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为: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应用。

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相关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能准确表述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运算法则;明确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相应坐标;掌握用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实现几何与代数的完全结合,让学生明白:知识与知识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通过例题及练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养成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师生的多边活动,在教师进行‘反馈—控制’的同时,每个学生也都在进行微观的‘反馈—控制’。”由于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建构才有成效,故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借助于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

共分为六个环节,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复习提问约4分钟,导入新课约6分钟,创设问题约30分钟,小结约3分钟,布置作业约2分钟。

(1)向量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的定义是什么?

(2)若o为原点,则点a的坐标与向量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如果两个向量相等,那么这两个向量的坐标需满足什么条件?

课堂教学论认为:“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首先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复习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前,获得适当的知识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 已知a=a1e1 a2e2,b=b1e1 b2e2,(e1、e2为直角坐标系的基底)

1、则a,b的坐标为……。

2、求a b,a—b,λa。

3、求a b,a—b,λa的坐标。

问题2已知a=(x1,y1),b=(x2,y2)。

1、则,的坐标分别为……。

2、化简。

3、求的坐标。

这两个问题由师生共同练习完成。

通过师生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也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顺序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这很自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容易激发学生发现向量直角坐标运算规律的强烈欲望。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先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由问题1、2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由问题1我们得到结论1:

a b=(a1 b1,a2 b2),

a—b=(a1—b1,a2—b2),

λa=(λa1,λa2)。

两个向量的和与差的坐标分别等于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和与差。

数乘向量的坐标等于数乘向量相应坐标的积。

由问题2我们得到结论2:

=(x2—x1,y2—y1)。

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终点的坐标减去始点的相应坐标。

这两个结论是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规律,为本节的知识点。为加深认识,我又安排了练习1。

练习1(口答)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已知向量a=(—2,4),b=(5,2),

则:①2a=(—4,4),2b=(5,4)。②2a=(—4,8)。

(2)已知a(2,1),b(3,8),则=(—1,—7)。

①让学生注意数乘向量的坐标等于数乘向量相应坐标的积。

②提醒学生区分点的坐标和向量坐标,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上述(2)小题让学生明确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相应坐标,而不等于始点坐标减去终点的相应坐标。

设计练习2、3、4。

练习2 已知如下向量a、b,求a b,a—b,3a 4b,4a—4b的坐标。

(1)a=(—2,4),b=(5,2);

(2)a=(4,3),b=(—3,8)。

练习3 已知a(2,1),b(3,8),求。

练习4 已知(2,3),b(4,5),c(6,8)。

(1)若3=,求d点的坐标。

(2)求2—3 2。

这组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和向量相等的条件,也体会到对于两个向量相加减的直角坐标运算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个向量相加减。对于练习4中的(2)让学生认识到先进行向量线性运算几何形式的化简,再进行代数运算比较好,也感受到几何与代数密不可分。

:遵循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例题1和练习5,这是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应用。

例题1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是a(—2,1),b(—1,3),c(3,4),求顶点d的坐标。

例题1有多种解法,除了课本中给出的由向量线性运算的几何形式向代数形式转化的方法,还可以利用向量=或=列方程求解,也可以利用线段ac、bd的中点e的向量表达式进行等量转化以求出d点的坐标。但不论哪一种解法都用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

讲这个题时,我板书采用的是课本给出的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熟练地转化向量线性运算的几何形式和代数形式,其他的方法则只是给予提示,给学生留出空间,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例题1让学生深刻理解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亲身体会“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华罗庚语)。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5已知a(—2,1),b(1,3),求线段ab中点m和三等分点p、q的坐标。

练习5是例题1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多种方法解题,教师以巡视的方式进行个别引导,并让有不同解法的学生上黑板演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弄清。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可以更熟练地掌握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应用,并使集体智慧个人化,书本知识灵活化,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使向量运算完全数量化,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很多的几何问题就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转化为大家熟悉的数量的运算。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内容,提高自觉学习的能力,我布置作业如下:

1、课本第186页:练习a1(1)、2(1);练习b 1、2。

2、思考题:3a与a的坐标有什么关系?位置有什么特点?

a组的题用来巩固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b组的题则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应用,思考题又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在黑板中上方书写完课题后,将版面分为四部分,从上而下,自左向右,按授课顺序书写授课内容,达到清晰、条理、有序的目的。板书内容如下:

课题:6、2、2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问题1练习1 例1 练习5

结论1练习2

问题2练习3

结论2练习4

本节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对于说课后的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搭石》。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学生情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等七方面来进行说课。

《搭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拨动学生爱的心弦”的好课文。

1、知识与技能: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中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象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1、从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去想象画面,体会搭石上蕴含的人性美。

2、从重点段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

3、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从精美图片“小山村”创设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随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学贵有疑:什么是搭石?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和搭石的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根据

说课后的心得体会及收获 说课说什么的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