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实验教育心得体会精选 有机化学实验的实验心得(二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有机化学实验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一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得以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党的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多次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在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把地方史志工作纳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这就对地方史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洛阳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责任更大,任务更重,做好地方史志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月21日,省里召开了全省地方史志工作会议,对20xx年全省地方史志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目的就是传达贯彻省地方史志会议精神,总结回顾我市地方史志工作成功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20xx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地方史志工作,力争把我市地方史志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一、史志工作回顾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史志系统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河南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20xx—20xx)》,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做好修志编鉴工作,积极拓宽史志工作领域,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强化史志工作保障,依法推进史志事业科学发展,全市史志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站在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制约史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必须及时加以解决。
(一)依法治志,“一纳入八到位“的修志氛围初步形成
通过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及《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全市“一纳入、八到位”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史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当代修志工作体制。地方史志工作已经纳入市、县(区)两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工作之中,逐步形成“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的工作机制。通过明确市、县两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行政权力清单,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政府依法行政范畴,进一步强调地方志工作是一项“法定职责”,是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20xx年12月,市政府印发了《洛阳市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这是洛阳历史上第一个史志事业五年规划,为我市史志工作描绘了发展蓝图。
(二)以市、县两级综合志书、年鉴、月报为主体的当代史志编纂体系基本形成
截至20xx年底,已经完成两届市、县(区)两级综合志书编纂出版任务。出版市级志书2部24册1600多万字,县(区)级志书30部31册近3000万字。有关单位编写出版专业志、部门志百余部。《洛阳年鉴》自20xx年创刊,至20xx年已出版17部,总计达2500余万字,多次在全国获奖。全市15个县(市)区实现了年鉴全覆盖,总计出版县(区)级年鉴100余部。《洛阳大事月报》自20xx年启动,每月一期,至今已编辑发送132期。同时每月按时向《河南大事月报》报送有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特事。15个县(市)区中有宜阳、伊川、洛龙、新安、嵩县、栾川、洛宁相继开展大事月报编写工作,覆盖率达到50%。
(三)地方历史文献搜集整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典籍。然而,历代却从未对河洛文化典籍进行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导致零散保存,散失严重。为弘扬和传承河洛文化,服务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市史志办从20xx年着手对以旧志为主体的河洛文化典籍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再生性保护利用,启动《中国河洛文化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工程。截至20xx年底,该项目已成功实施四期工程,总计出版洛阳历史上珍贵文献典籍39部102种258册1300余万字。并开发制作了《洛阳名碑十品》《洛阳龙门百品》和《洛阳文献精品欣赏》等系列产品,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同时,宜阳、孟津、嵩县、汝阳、新安、洛宁、洛龙等县(区)也整理出版本行政区域旧志近10部。在地方历史文献搜集整理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四)乡镇(街道)志编纂工作全面启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乡镇(街道)志是省、市、县三级综合志书的延伸和补充,是省政府部署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及省史志办工作部署,我市于20xx年全面启动乡镇志编纂工作,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乡镇(街道)志编纂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市史志办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三次大型培训会议,为187个乡镇(街道)培训编纂人员400余名;在全省率先出台《洛阳市乡镇(街道)志评审验收办法》,成立《洛阳市乡镇(街道)志评审委员会》。20xx年每个县区确定一个试点乡镇重点推进,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截至20xx年底,已有几十个乡镇写出初稿,其中嵩县的《大章镇志》已通过评审即将交付印刷,洛龙区的《白马寺镇志》《安乐镇志》《开元街道志》、伊川县的《水寨镇志》、宜阳县的《城关镇志》、栾川县的《栾川乡志》等完成评审稿,其它大部分乡镇正在搜集资料或撰写初稿。
(五)方志馆(室)、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升。
为发挥史志部门的地情资料优势,为社会各界提供地情咨询服务,20xx年6月经市编办批复设立了洛阳方志馆,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目前拥有馆舍面积200平方米,馆藏图书16万册,面向社会开放,可为市民提供地情资料查阅服务。
为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为社会各界了解洛阳、研究洛阳提供高效快捷的地情咨询服务,市史志办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于20xx年启动地方史志信息化建设项目,20xx年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地市级地情数据库和地情网站,并开发制作了以u盘为载体的《洛阳地方文献大典》面向社会发行,有力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经过不断充实完善,到20xx年底,“洛阳地情数据库”已收录志书、年鉴、月报、旧志古籍、专著论文等7大类378部2.2亿字,内容涵盖洛阳市古往今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自然及社会等各个方面。“洛阳地情网”总浏览量达420万,成为人们了解洛阳历史文化和当今地情的重要窗口。20xx年,在全省方志系统率先开通了官方微信平台“河洛史志”,形成了网站、数据库、微信全面发展格局,拓展了史志资源的辐射范围和利用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提供地情信息查询服务。
与此同时,洛龙、新安、宜阳、伊川、嵩县、涧西、瀍河等县区也建成了不同规模的的方志馆或方志阅览室,洛龙区还采取与社会人士合作的方式建成了云祥书屋、白河书斋藏书博物馆;洛龙、孟津、嵩县、伊川、宜阳、瀍河、涧西等县区建成了地情网站或在政府门户网开设了地情专栏,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在开发史志资源,服务全市中心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多年来,史志部门在做好修志编鉴等日常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情资源优势,根据不同时期中心工作需要,编写出版地情书籍、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推广宣传活动,有力地服务了洛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市史志办先后推出
有机化学实验教育心得体会精选 有机化学实验的实验心得(二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